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规范(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糖尿病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遗传,即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二是环境因素,主要是患者超重或肥胖、身体活动少、代谢异常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不可干预(年龄、家族史或遗传倾向、种族)和可干预(表2-1)的两类。我们要重点关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因为通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是可以预防或延缓的[5],可使糖尿病成为可有效防控的疾病。

表2-1 糖尿病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城市化、老龄化与糖尿病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6年的57%。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身体活动显著下降,这些都是促进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亦是一个增龄性的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糖尿病患病率也快速上升。

二、超重肥胖与糖尿病

超重肥胖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是2型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超重肥胖人口快速上升。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2.0%和67.6%;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我国糖尿病患者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41%和24.3%,即约有2/3的糖尿病患者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其中中心型肥胖患者占比高达45.4%。减轻体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3%~5%,即能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及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并提高生活质量。减重5%~7%直至恢复正常体重获益更大[6-7]

三、膳食与糖尿病

高盐、高糖、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引起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2012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盐摄入量为10.5g(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为5g),居民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为42.1g[《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下简称《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为每天25~30g],居民膳食脂肪提供能量比例达到32.9%(《膳食指南》推荐值上限为30%)。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的摄入量约为30g,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的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合理膳食是所有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不可或缺的措施。合理膳食有利于控制血糖,有助于维持理想体重并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内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并达到平稳控糖、减少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

四、身体活动与糖尿病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年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是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运动锻炼对预防糖尿病至关重要,同时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8]

五、戒烟与糖尿病

吸烟有害健康。我国现有吸烟者逾3亿,迫切需要对烟草危害加以控制。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因二手烟暴露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万。吸烟与肿瘤、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过早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戒烟有助于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血压和白蛋白尿。应劝告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或停用烟草类制品,减少被动吸烟,对患者吸烟状况和尼古丁依赖程度进行评估,提供咨询、戒烟热线、必要时加用药物等帮助患者戒烟。

六、精神心理因素与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精神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与个人的心理特征、情绪状态、生活事件或应激等密切相关。如工作学习长期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中的突发不幸事件等社会、心理上的不良刺激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使人出现愤怒、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状态,引起血糖升高,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当前,我国患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多。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2.1%,焦虑障碍患病率高达4.98%。同时,公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仍比较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有病耻感。

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通过行为机制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控制难度,处于抑郁、焦虑、压力等不良社会心理状态可引发一系列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这些均是糖尿病发病的已知危险因素。因此,防治糖尿病也必须重视纠正和消除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积极关注精神心理因素对代谢的影响,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心理咨询、认知治疗、教育护理、社会支持等使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