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概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睡眠的产生机制概述

过去观点认为下丘脑后部为觉醒中枢,前部为睡眠中枢,现大多认为睡眠和觉醒由一个相互呈链状连接的复杂系统调节,这个系统中某部位损害并不产生持久的睡眠-觉醒状态紊乱,而由环路中性质相似的神经元代偿。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睡眠不是觉醒的简单终结,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动的、节律性的过程,这一节律是独立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而自我维持的,其中被认为参与睡眠机制的特殊神经结构有:①视交叉上核;②丘脑、下丘脑;③脑干中缝核、孤束核;④网状结构;⑤大脑皮质。

一、NREM的神经生理机制概述

睡眠被动理论认为睡眠是由于外界感觉信号的传入减少或停止引起的,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是维持觉醒所必需的。丘脑是传入信号减弱的第一站,NREM的重要脑电振荡,即睡眠梭形波、δ波和慢波振荡主要起源于丘脑和皮层,其电生理改变是神经元超极化,主要功能是中断脑与外界的联系,诱导睡眠。许多实验证明下丘脑前端的视前区(preoptic area,POA)损伤可使动物睡眠减少,因此POA是与睡眠有关的主要脑区。

二、REM的神经生理机制概述

快速眼动(REM)睡眠起初得名于其最显著的行为特征:睡眠中的快速眼球运动。大多数成年哺乳动物,REM睡眠期,新皮层呈现低电压脑电波,而海马呈现规则的高电压θ波。产生REM睡眠的关键脑结构是脑干,尤其是脑桥和中脑的邻近部分。这些部分和下丘脑含有两类细胞:一类是REM睡眠期最活跃的细胞即REM-发放细胞(REM-启动),另一类是REM睡眠期最不活跃的细胞即REM-沉寂细胞(REM-关闭)。REM-发放细胞的神经递质是γ-氨基丁酸、乙酸胆碱、谷氨酸或甘氨酸等。REM-沉寂细胞群则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组胺等。REM睡眠可能是由REM-沉寂细胞和REM-发放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控制。

三、中医学对睡眠发生的认识

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机枢,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

中医理论中神的含义较为复杂,神主要指五脏所藏之神。睡眠以脾肾意志为基,心神的自觉内敛为主导,肝魂肺魄随之潜隐,则精神活动减弱乃至停止,各种感觉与运动反应迟钝,进入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心神屈藏止息,魂魄相合而安宁,魂不游荡而无梦,魄处其舍而形静。

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睡眠之机枢,《灵枢·营卫生会》云:“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灵枢·卫气行》云:“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五脏主气化。睡眠的各种神志信息由营卫气血载负运转,而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与五脏密切相关。只有五脏气化和调、营卫气血充实、升降出入有序,才能使气顺神宁,睡眠以时而沉酣。故肝之藏血疏泄生发气机、心脾之化营生血、肺之主气行营卫、肾之主水蒸腾津液,以及肝脾调和、肝肺升降相因、肝肾藏泄适宜、心肾水火相交、脾肾先后天互养等,对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脏藏精,是一切生理活动,也是睡眠活动的基础根底。先天之精化为五脏躯体,五脏主躯体又生化后天之精,以为气化活动基础。五脏之精充盛,其气化活动才有充足化源,睡眠以精为根基,精盛体壮才能寤起精神充沛、寐息深沉酣畅,是以少壮之人“昼精而夜瞑”,老人“昼不精夜不瞑”。

概括地说,《黄帝内经》睡眠理论有三,即阴阳理论、营卫理论和五脏理论,而阴阳理论当为核心。中医学睡眠理论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重视整体,重视时间因素,重视时间的周期变化,又强调睡眠(寐)与清醒(寤)由心神所主宰,神静则寐,神动则寤。心神是五脏神之一,心神能否发挥主宰作用有赖于五脏神之间的协调和各司其职,所以人的正常睡眠依靠人体“阴平阳秘”,卫气营血协调运行,各脏腑功能正常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