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结语】
根据上述对古今文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兹提出治疗痹证的参考处方如下(无下划线者为古今均用穴,下划曲线者为古代所用穴,下划直线者为现代所用穴):①病变局部阿是穴;②臂部穴曲池、肩髃、、、、外关、肩髎、手三里、天宗等;③腿部穴足三里、风市、委中、阳陵泉、环跳、悬钟、、、、血海、犊鼻等;④手部穴合谷、阳池等;⑤足部穴昆仑、、、等;⑥背部肾俞、肩井、、、大椎、夹脊、腰阳关、命门等;⑦头项部穴风池等。临床可根据病情,在上述处方中选用若干相关穴位。
治疗与寒相关者,可取下部穴、阳部穴,及相应的脏腑之穴;与热相关者,可取上部穴、末部穴,还可取阳明经穴;与风相关者,可取阳部穴、头部穴以及胆经、膀胱经穴;与湿相关者,可取下半身穴,以及健脾和胃的穴位;与虚相关者,可取本部穴、阴部穴。也可根据经脉辨证、五脏五体辨证、分期辨证,取相应之穴。
临床可采用灸法,包括隔姜灸、太乙神针灸、直接灸、熏灸、隔药灸、铺灸、温针灸等,艾灸的刺激强度可大一些;也可采用针刺,包括扬刺、合谷刺、输刺、缪刺巨刺、围刺、透刺、滞针、子午流注针,以及补泻等方法,针刺要求有放射感,还可考虑刺穴的先后次序;又可采用刺血、敷贴、火针、推拿、熨法,以及穴位注射、器械、电针、拔罐、小针刀、埋藏、刮搓、皮肤针、子午流注、微针系统(含耳穴、头针、腹针)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