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理生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血管壁异常对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的影响

血管完整性及构成血管的内皮细胞的功能均在凝血-抗凝-纤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损伤将导致机体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具体表现:①血液凝固性增高和/或抗凝血功能减弱,而导致血栓形成;②血液凝固性降低和/或抗凝血功能增强,易发生出血倾向。

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促凝与抗纤溶

多种病理情况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①生化性因素,内毒素、细胞因子、缺血缺氧、酸中毒等均可直接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机械性因素,血液中血流压力、切应力、张力的改变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③免疫学因素,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很多趋化因子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因而能够参与免疫反应。当机体免疫系统因炎症等因素出现活化,血液中的补体、活化的白细胞、体内异物(如氧化变性的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蛋白等)均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受损。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将失去其抗凝和促进纤溶的作用,表现出促凝和抗纤溶的特点,血液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

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即使这一原因单独存在,也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其促凝作用具体体现为:①释放组织因子。内皮细胞损伤时组织因子被释出,激活外源性的凝血过程。②释放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损伤时释出,促使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③分泌PAI,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正常情况下,发挥抑制血小板黏集和抗凝血作用的主要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任何原因引起的内皮损伤或被激活,都会引起局部凝血。

二、血管壁结构的损伤:出血倾向

(一)获得性血管损伤

常见的获得性血管损伤主要是免疫性因素造成的。常见于各种致敏原致敏机体后产生的超敏反应,如Ⅰ型超敏反应时由于体内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和激肽等物质,可造成血管损伤;Ⅲ型超敏反应时,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可通过激活补体等作用损伤血管壁。此外,维生素C缺乏时,由于血管胶原合成障碍而导致血管壁脆性大而出血。老年人因血管周围支持组织脆性增加,也可出现出血性紫斑等。

(二)先天性血管壁异常

常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发生时由于小血管先天缺乏弹力纤维和平滑肌,使机体的小动脉、小静脉均由单层细胞构成,易产生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的反复出血。此外,单纯性紫癜也是与遗传相关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