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耳发育
一、耳郭发育
第一鳃弓(下颌弓)和第二鳃弓(舌骨弓)在胚胎第五周,鳃弓的一部分会发育成形,在胚胎第六周,外胚层和间充质在下颌弓和舌骨弓激发,增殖后出现6个小丘状隆起(耳结节),1、2、3小丘出现于下颌弓尾部,以后形成耳屏、耳轮脚和外耳轮上部,4、5、6小丘出现舌骨头部,发育为对耳轮、耳轮脚上部、对耳屏和耳垂,6个小丘增生融合成耳郭(图2-1-1)。同时发育的间充质前体生成耳郭前、上、下和内部的肌肉血管。发生过程中耳郭从面部较低位置向颞骨区域上移,伴随第一、第二鳃弓的融合,耳郭水平轴向下方面部外侧移动,使其形成直角,这种移行受阻,会使耳郭位置较低。5、6岁耳郭大小已经接近成人耳郭的80%~90%,这时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手术矫正耳郭畸形的最佳时机,青春期耳郭发育至成人耳郭大小。
外耳由耳郭和外耳道组成,它们收集声音并将声音传导至鼓膜,并协调完成声音与液体介质的偶联,哺乳类动物的“鳃器”中胚胎软组织经过分化形成头颈结构,鳃器的1~5层结构进一步分化成3部分,鳃弓、咽囊和鳃沟。鳃弓为中胚层重要部分,形成血管、肌肉和神经嵴细胞,也是形成骨骼和神经的源头,第一鳃弓称下颌弓,第二鳃弓称舌骨弓。外耳来自内胚层第一咽囊,外胚层第一、二鳃弓及其所包含的鳃沟,以及其间的中胚间质。
图2-1-1 耳郭发生示意图
(1):1~3前列结节,4~6后列结节;(2)(3)(4):1耳屏结节,2耳轮脚结节,3耳轮上部结节,4耳垂结节,5对耳屏结节,6耳轮下部及对耳屏结节
目前认为耳丘分化或融合异常是导致耳郭发育畸形的原因,包括小耳、无耳、副耳、瘘管和窦道。小耳畸形在新生儿发病率近0.03%,并且伴有外耳道狭窄、闭锁和听骨异常。常表现为耳郭大小、位置和形态三方面异常。小耳畸形一般分为Ⅲ级。Ⅰ级:耳郭轮廓较小,各部位尚可辨认,外耳道狭窄或部分闭锁,鼓膜可存在,听力可正常或呈传导性耳聋(图2-1-2);Ⅱ级:耳郭呈条索状突起或仅有耳垂,外耳道闭锁、鼓膜及锤骨柄未发育,镫骨存在或未发育,呈传导性聋,形状像花生(图2-1-3);Ⅲ级:耳郭残缺(或无耳畸形),仅有零星而不规则突起或仅有畸形耳垂,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常伴有内耳功能障碍,表现为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图2-1-4)。严重的小耳畸形常合并外耳道畸形,多伴颌面部发育不全。单侧小耳畸形占85 %,双侧的小耳畸形多见于综合征患者。
图2-1-2 Ⅰ级小耳畸形
图2-1-3 Ⅱ级小耳畸形
第一鳃沟异常是耳丘融合障碍的结果,将导致双侧外耳道或持续存在与外耳道相通的胚胎导管畸形。这些畸形表现为耳前肿物、副耳、耳囊肿、窦道或瘘管,可以来源于外胚层或来源于外胚层和中胚层。耳郭结构发生变异可以造成轻微的耳郭或耳甲腔畸形,常见的是下垂耳和杯状耳畸形,它们分别由耳轮和耳甲过多或异常的软骨形成造成的。孕妇宫内感染(风疹、梅毒)或接触致畸物质(如沙利度胺或异维甲酸)、母亲患内分泌疾病、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都可引起胎儿外耳畸形。唐氏综合征患者常有耳发育不全和圆形耳。许多耳郭畸形和第一鳃弓的异常发育有关,应行外科手术矫正。
图2-1-4 Ⅲ级小耳畸形
二、外耳道发育
在妊娠第6周左右,第一鳃裂向内凹陷形成外耳道,此时耳甲腔开始发育,外胚层细胞的增殖形成外耳道栓,外耳道栓完全被吸收才能形成外耳道。在胎儿第3个月已形成鼓环,耳甲腔与形成外耳道的一部分软骨形成外耳道入口形态。耳郭、鼓环和听骨均来自鳃弓所含的间质。出生后鼓环不断骨化,随颅骨发育,外耳道随之扩大。外耳道栓在妊娠中末期不完全吸收,可导致一系列病变,如外耳道狭窄、膜性闭锁、骨性闭锁等。
外耳道是在耳郭形成后才开始发育的,因此可以单独出现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耳郭畸形不合并中耳或外耳道异常是罕见的,耳郭畸形提示妊娠早期发育异常。颞骨影像学检查可以很好分辨是否合并中耳或外耳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