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视网膜或脑的缺血引起的可逆性的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多突然出现,立即达到高峰,一般持续1~30min。发作后可完全恢复,当患者来就诊时症状多见消失。
一、诊断标准
参照2016年《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诊治指导规范》
1.西医诊断标准
表现为一种突然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在24h内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史,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有无梗死病灶是鉴别诊断TIA和脑梗死的唯一依据,而不考虑症状持续时间,新定义淡化了“时间—症状”的概念,强调了“组织学损害”。
2.中医诊断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以一过性肢体无力、头晕为主要表现,标准可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内科学》。
3.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本章第一节。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流变学检查 主要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均增高。
2.脑血管检查 如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彩超检查、MRA检查等。
3.颈椎检查 可用颈椎X线检查、颈椎MRI检查或颈椎CT平扫检查等。
4.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
三、辨证治疗
1.肝阳上亢
主症:
头晕目眩,耳鸣、头胀痛。
次症:
面色通红,心烦急躁,焦虑易怒,失眠多梦,口干。
舌脉:
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
心忧气怒,肝气不顺,火气中生,阳亢于上。
治法:
平肝潜阳。
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
天麻、钩藤、天冬、麦冬、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牛膝、桑寄生、石决明、黄芩、首乌藤。
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多因肝胆热盛所致,可加龙胆、大黄;心烦易怒加牡丹皮、白芍,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可酌情加黄芪、党参。
2.肝肾阴亏
主症:
头晕目眩,精神疲劳,健忘。
次症:
耳鸣,突发昏厥并失去知觉,醒后眼干,甚则出现失明,失眠多梦,腰膝无力,手足心热,口干。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病机分析:
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
治法:
滋阴养肾,养肝明目。
方药:
杞菊地黄汤加减。
常用方药:
龟甲、白芍、枸杞子、天冬、菊花、怀牛膝、杜仲、桑寄生、熟地黄、山萸肉、泽泻、茯苓、山药、砂仁、甘草。
若五心烦热者,则可加知母、黄柏;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可酌情加黄芪、党参。
3.风痰阻络
主症:
头晕目眩或头重脚轻,甚者出现昏仆,肢体麻木或乏力。
次症:
胸闷心慌,恶心。
舌脉:
舌苔肥厚,脉弦滑。
病机分析:
风痰上扰,肝阳化风,痹阻经脉。
治法:
祛风通络。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方药:
法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白芍、甘草、石菖蒲、竹茹、郁金、僵蚕。
若头晕脑胀,舌苔黯而发黄,脉滑而数者,可加胆南星、黄芩;痰湿偏胜者,可加泽泻、桂枝;肝阳偏亢者,加钩藤、赭石。
4.气虚血瘀
主症:
头晕目眩,或突发昏厥,短暂过后可醒来。
次症:
肢体麻木,浑身乏力,心悸,神疲乏力,夜间尤甚。
舌脉:
舌质黯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病机分析:
气虚运血无力,脑脉瘀阻。
治法:
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
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若上肢偏瘫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黄、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半身不遂较重可加水蛭等药加强活血通络;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大便溏薄者,去桃仁,加白术、山药以健脾。
四、西医治疗
TIA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采取有效疗法预防。具体方法包括:
1.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2.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
3.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4.扩血管药物,如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都可选用。
五、针灸治疗
1.毫针疗法(项针疗法)
取穴:
人迎、风池、供血、翳风、翳明。
操作:
先针人迎,亦可用指针轻拨一下人迎,后针其他穴,一般一次显效。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针刺风池、供血、翳风有利于椎-基底动脉血流加速,针刺翳明、人迎有利于颈内动脉血流加速。
远部取穴:
取曲池、足三里。
操作:
每日1次,留针30min,6次后休息1日。
2.电项针疗法:
取穴:
风池、供血。
操作:
两组导线,分别连接同侧穴,正极在上,负极在下,选用疏波,每日1次,留针30min,6次后休息1日。
六、临证参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逐渐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所以早期预防的意义极为重要。《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金代刘完素说:“暴病卒死,火性急速故也。斯由平日衣服饮食,妄处动止,精魂神志,性情好恶,不循其宜而失其节,久则气变血衰而为病也。”说明情志不节常能直接伤及脏腑,使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为病。故临床分清虚实,把握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