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妖物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沙和尚”·白龙马

为什么把“沙师弟”和白龙马放在一起说呢?理由很直接,因为——

沙和尚“非动物”

沙和尚在下界之前是玉帝的卷帘大将,下界之后在流沙河做吃人的水妖,再之前呢?他是怎么成为“玉帝近臣”的呢?且看他的自述: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整整一大段,找不到沙僧原型是什么动物的信息,在书中的其他地方也没有。看起来,“沙和尚”就是由一个凡人修道成仙的,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某些影视剧把“沙和尚”描述成一条怪鱼,这个在原著中是找不到的。所以,我们不再专门为他立题,就在这里补充一点他的信息。

在玄奘法师的传记中,“孙悟空”的原型“石磐陀”,中途离开了玄奘,玄奘只带着一匹“瘦老赤马”前行,独自穿越大沙漠“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即现在甘肃玉门关外的“哈顺戈壁”,那时又称“八百里瀚海”,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目力所及看不见飞鸟,地上看不到走兽,也找不到任何草木水源,比现在所说的“无人区”还要可怕,还有两句更吓人的话,“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所谓“妖魑举火”,应该不是什么真的妖精鬼魅,有可能就是死在戈壁中的人和动物尸骨发出的磷火,当然也有可能是置身荒漠中的人达到生理极限后产生的幻觉。至于“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相当于整日的沙尘暴,这也是“莫贺延碛”的另一个名字——“沙河”的来历。

是的,“莫贺延碛”就是《西游记》中“流沙河”的原场景。这个真实版的“流沙河”不是大河而是大戈壁,凶险程度一点儿也不比小说里差。玄奘走进大沙漠不久,就迷路了;接下来还有更致命的,他的水袋里的水都洒光了。玄奘走到第五个夜晚,已接近死亡的边缘。就在这一夜,一位高达数丈、手持长戟的神人出现在玄奘的梦中,对他说,还不快快赶路,睡在这里做什么?玄奘惊醒,起身继续赶路,不久,果然遇到了水源,走出了大漠。

【清】陈士斌 诠解 《西游真诠》中的沙和尚

这位大沙漠中的神人,后来被称为“深沙神”。其实在唐宋时期,“深沙神”是一位拥有不少信众的神祇:像“莫贺延碛”这样让人九死一生的大沙漠,人们在穿越它时祈求沙漠“神人”的庇护,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后来,“深沙神”又从“大漠之神”一变而成为“大河之妖”,“莫贺延碛”也变成了取经故事中的“流沙河”。

在小说《西游记》中,“流沙河”算不得“大难”,因为沙悟净的本事最多也就和猪八戒打个平手,而且很快就皈依了,但是其中的一个细节,显示这一难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观音菩萨在访求取经人的路上遇到了“前卷帘大将”,给他取名“沙悟净”,并命他等待取经人。此时,沙悟净向菩萨汇报了一件诡异的事,说他在流沙河为妖吃人,流沙河本来是“鹅毛漂不起,芦花定底沉”的,他吃完剩下的人骨头一般都会沉下水去,但唯有九个取经人的头骨浮在水上,所以他就把这九个头骨戴在脖子上玩儿。后来,唐僧来到了流沙河,观音派来的惠岸行者(哪吒的二哥木叉)让沙悟净将九个骷髅头串起来按“九宫”排好,中间再安上菩萨给的一个红葫芦,做成一条法船,唐僧师徒就坐上这条船渡过了流沙河。过河之后,九个骷髅头就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

我们都知道取经路上的妖精们流行一句话,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源头就在这里——原来,唐僧的前九世都是取经僧人,只不过都被“沙和尚”给吃掉了,前九次的取经之路,也都是走到流沙河就终结了。这倒很像是一种暗喻,因为如前所述,“流沙河”的原场景“莫贺延碛”之于玄奘,就是一场生死考验。

这个细节,透露出“沙和尚”原型“深沙神”的另一面——曾经吃掉过取经人。这个情节,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已经出现了。“猴行者”刚刚皈依,说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多,曾经九次见到黄河水由浑变清。唐僧不信。猴行者又接着说,师父,我知道你前两世都去西天取过经,但是中途遇害,所以现在你是第三世取经,你知道你的前两世是在哪里遇害的吗?唐僧觉得这猴子在胡说八道,于是怼了他一句,你说你什么都知道,那你知道今天天宫有什么事吗?猴行者马上回答:“今日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设斋。”唐僧于是又“进逼”一步:那么就借你的洪大法力(这应该是意带讽刺的反话),我们去赴斋如何?

结果呢,猴行者立马带唐僧上天参加了毗沙门天王的斋会。此次赴会,唐僧不仅受到了天王的礼遇,得到了很多礼物(其中有锡杖和钵盂),更重要的是,他还得到了一道“护身符”——天王告诉他,前路如果遇到难处,只要叫一声“天王”,他就会得救。后面的故事证明,这一句“天王”真的很有效的,屡试不爽,特别是在“流沙河”。原来,住在那里的“深沙神”,就是吃掉前两世取经的唐僧的妖精。不过这一次,因为有“天王”的庇护,深沙神对唐僧毕恭毕敬,还点化了一座金桥助他过河。

这位毗沙门天王,就是如今庙宇中“天王殿”里“四大天王”之首的“多闻天王”——关于他还会牵扯出不少话题,后文将在“黄风怪”“牛魔王”“无底洞”等章节详细讲述。只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这一段,“天王”对“深沙神”有如此的威慑力,所以有传说他就是“天王”的手下大将。到了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深沙神”从“天王”的部下变成了玉帝的“卷帘大将”,吃人的次数也增加了,从“两世”变成了“九世”。“卷帘大将”被猴行者征服后,成了唐僧的第二个徒弟“沙和尚”,排在“猪八戒”之前。

小说《西游记》中,“沙和尚”成了三徒弟,他吃掉的前九世取经僧人的骷髅头,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用途——载唐僧过河的“宝船”,他作为吃人妖精的特征,已经淡化了不少。不过,这种“妖气”被淡化之后,“沙悟净”的光彩也减少了很多,在之后主要的降妖故事中,他往往是缺位的。推测其中原因,大概是猪八戒实在太“有戏”,做孙悟空的降妖助手和谈话对手太合适,而照顾师父、白马和行李,这样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却也很必要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做,那就只能交给沙和尚了。

话说这种“锵锵三人行”,在小说《西游记》中有很多组,悟空、八戒、沙僧仨徒弟(白龙马的任务是做“脚力”,基本上不说话,也不参与战斗),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三法师,狮驼岭青狮、白象、大鹏鸟三老怪,金平府的三个犀牛精辟寒、辟暑、辟尘……

“三”是中国人喜欢的数字,“三兄弟”的人设,能造出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比较多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参差错落,甚是好看。也因为“剧情需要”,三兄弟必得有强有弱,内中必得有一个打酱油的,起到“缓冲”和“平衡”的作用。沙和尚正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当取经团队出现矛盾的时候,他往往充当“和事佬”。比如“无底洞”一段,老鼠精脱下一只绣鞋变成自己,骗住了孙悟空,腾出真身去把唐僧抓走,孙悟空气得追着八戒、沙僧直打,猪八戒躲都来不及,沙僧却跪下服软:“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勠力,寻师去也。”必须给老沙来个赞,一番道理,说得孙悟空熄了火,不简单。

【清】佚名 绘 《彩绘西游记》 八戒与沙和尚在流沙河中大战

而遇到实在需要出头的时候,“沙和尚”也义不容辞,比如“真假美猴王”一段,去花果山找要回行李和通关文牒(实际上是六耳猕猴抢的),唐僧怕八戒与孙悟空不睦,特意派沙僧去,沙僧也就谨遵师命前往;被六耳猕猴赶出来,沙僧又遵师命跑了趟南海去找观音。这一趟对于会筋斗云的孙悟空自然算不得什么,而“云程”慢的沙僧,足足走了四个昼夜,真个不辞劳苦。

从某种程度上说,基本没话的白龙马和话少的沙和尚经常会承担相似的工作,所以,说完了“沙师弟”,我们来重点谈谈这匹非同一般的马。

白马非凡马

陪伴真实版玄奘穿越“流沙河”的那匹“瘦老赤马”,是瓜州的一位老胡人送的。这位老胡人说,这匹老马跟随他往返“伊吾”十五趟,熟悉路径,其他的马走不了西去之路。后来,当玄奘梦到“深沙神”、醒来继续赶路的时候,就是这匹“赤马”发现了水源,帮助玄奘走出了大漠。不用说,“赤马”就是白龙马的原型。

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专门有一折叫作“木叉售马”,说西海龙王的火龙三太子,因为“行雨差池”将要被玉帝问斩(和泾河龙王犯的错差不多),被观音菩萨救下,变成一匹白马,派徒弟木叉变成卖马商人送白马给唐僧。这时,“赤马”已经变成“白马”了,估计是因为联想到了佛教故事“白马驮经”;不过在它的原身份中保留了近似“赤”的“火”字——火龙三太子。而到了小说《西游记》,“火龙三太子”又变成了“玉龙三太子”,和“白马”搭配更加一致。

虽然在普通人看来,白龙马就是一匹“坐骑”,但是他自己,还有取经团队里的其他人都知道不是。第二十三回,唐僧的徒弟们“凑齐”的日子还不算久,八戒嫌行李担太沉,提出让白龙马驮一点,孙悟空于是向他和沙僧说明,白龙马不是凡马,是西海玉龙三太子,因为犯罪要将功补过,“……退鳞去角,摘了项下珠,才变做这匹马,愿驮师父往西天拜佛。这个都是各人的功果,你莫攀他。”

孙悟空的意思很明确,虽然大家岗位不一样,却都是师父的徒弟,不要拿人家当苦力使。而后文白龙马不多的几次出场,都是管唐僧叫“师父”,管悟空三人叫“师兄”。所以,白龙马,虽然在排行顺序上不那么讲究,也没有正式的法号和“诨名”,但他的身份和悟空三人是一样的。

给唐僧配上这样一匹龙马,是为了和他其他的“配置”更相称。取经故事演化到小说《西游记》,唐僧已经不是第一男主角,但是他仍然非常重要。孙悟空经常说唐僧肉眼凡胎,也正因为是凡人,才必须具备一些“非凡之处”,才好做前齐天大圣、前天蓬元帅等的师父。

先看出身。唐僧的前世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够强了。唐僧的人间父母,父亲是状元陈光蕊,母亲是宰相家的小姐殷温娇,而且还是“抛绣球撞天婚”撞出来的姻缘,真真的金童玉女,又是天作之合。唐僧的出身已经是一等一的了,为了让他更加“非凡”,又加了一段“江流儿复仇”的传奇。刚出娘胎就体验野外漂流,而且大难不死,长大剃度为僧之后又是寻亲,复仇。来历如此不平凡,才好担当取经重任。

【金】赵霖 作 《昭陵六骏图》 (局部)

再看看唐僧随身的“配置”。观音菩萨赐给的九环锡杖和锦斓袈裟都是佛家珍物。还有那个最后被换了真经的紫金钵盂,是唐王钦赐。所以,真正的“凡品”就只剩下了唐王赐的那匹马,虽然也不能算差,但是骑着去西天,还是很不够的。

这里要说到“好马”的标准了。“高头大马”是大家对好马的一般印象,其实失于偏颇。马的用途,虽然通称为“脚力”,其实分类很细致。所谓“高头大马”,外表俊美,体格匀称,皇上出行时走个仪仗什么的,绝对撑门面。不过,“高头大马”还远远算不得头等。第一等是战马。应对沙场上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要有足够的胆量、速度,以及机变反应力。此外,马的体力要好,冷兵器时代,战将们身披重甲,手持长枪大刀,都是金属打造,死沉死沉的,上阵厮杀还要刀枪撞击硬碰硬,偶尔还要来个高难度的“卧马回身枪”“拖刀计”什么的,这马没有好体格是禁不住的。

唐太宗是马上皇帝,懂马爱马,连他的昭陵都要特意竖上六匹骏马的石雕,即所谓“昭陵六骏”,这六匹马,就是跟随他打过六场大仗的“战友”。不过,懂马的唐太宗对取经之路的“路况”却预见性不足。能想到的也就是路途遥远(十万八千里),需要有耐力的马,至于胆量、反应力等,大概就没有充分考虑了。

而实际上呢,取经的马比战马的要求还高,尤其是——胆量。不要说狮驼岭青狮、白象那样的大妖精,只是双叉岭“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面有几条长虫盘绕”,这一匹唐王钦赐的马,就已经被吓得“腰软蹄弯,便屎俱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又牵不动”,若不是猎户刘伯钦及时赶到,唐僧险些丢了性命。西天路上,比这大的阵仗多了去了,身为坐骑,动不动就被吓瘫,唐僧岂不是随时都有性命之忧?所以,观音菩萨说得对,“你想那东土来的凡马,怎历得这万水千山?怎到得那灵山佛地?需得是这龙马,方才去得。”而白龙马本来是龙子,见过大阵仗,不论风吹雨打,不论狼虫虎豹、魑魅魍魉,我自岿然不动,这才能稳稳地同时也是安全地驮着唐僧。

其实好马还有一条重要的标准,忠诚。白龙马的忠诚,表现在他的全始全终,以及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宝象国”一段,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虎,悟空早被赶回了花果山,八戒、沙僧出去降妖未回,危急时刻,白龙马出手了。“他只捱到二更时分,万籁无声,却才跳将起来道:‘我今若不救唐僧,这功果休矣!休矣!’”虽然没有战胜黄袍怪,白龙马却成功阻止了八戒分行李散伙,还力求他去请回大师兄。“小龙闻说,一口咬住他直裰子,那里肯放,止不住眼中滴泪道:‘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你趁早儿驾云回上花果山,请大师兄孙行者来。

【金】赵霖 作 《昭陵六骏图》 (局部)

他还有降妖的大法力,管教救了师父,也与你我报得这败阵之仇。’”这一番相劝相求,言辞恳切,猪八戒才能远赴花果山请回孙悟空,挽救了取经功业。

龙与马

玉龙三太子做了取经人的“脚力”,我们会觉得很好接受,因为,龙和马会相互转化,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有人说龙和马交合,生下的就是“天地之精”“马身而龙鳞”的龙马,还有人直接将骏马说成是“龙马”。

白龙马对于自己“龙子”的身份很看重。比如“朱紫国”故事中,悟空给国王配药,要用一点马尿,派八戒去取,没有取来,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八戒态度不好。“那马斜伏地下睡哩,“呆子”一顿脚踢起,衬在肚下,等了半会,全不见撒尿。”早说过人家是龙子,也是唐僧的徒弟,八戒这么干就有点不地道了。待到三人都去找白龙马,他又说出了第二个“不肯”的理由:“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我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童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孙行者和八戒不同,求人要东西,当然要好好说话:“兄弟谨言,此间乃西方国王,非尘俗也,亦非轻抛弃也。常言道:‘众毛攒裘’。要与本国之王治病哩。医得好时,大家光辉。不然,恐惧不得擅离此地也。”既给对方相当的尊重,又希望顾全大局,有这么一套说辞,白龙马才会乖乖地给尿。

顺便说一下白龙马和他的几位“师兄”的关系。他虽然大多数时候演“默片”,心中对大家却自有一套看法。白龙马尊重“大师兄”,不只是因为孙行者曾经是管马的“弼马温”,而是心服口服,听听他对孙悟空的赞美就知道了——“有仁有义的美猴王”。沙僧性格没什么棱角,所以白龙马和他的关系是不好也不坏。和八戒就不同了。

有一个情节有点奇怪,孙悟空明明在第二十三回就向八戒、沙僧说明了白龙马是龙子,可是,似乎隔那么一段时间,就得再重复一遍——师父的马是西海龙子,不是一般的马……什么意思呢?作者怕故事太长,读者给忘了?或者,写作时间跨度太大,他自己记不得了?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可是从人物的角度来说,像谁是什么来头这样重要的信息(龙族的背景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以猪八戒这位前天蓬元帅,难道真的说一遍记不住?

其实,人群达到一定规模,都会出现个等级序列,也会出现一个经常被欺负的对象。像猪八戒这样有缺点的“凡人”,自然而然地会有那么点恃强凌弱,因为白龙马很少说话和刷存在感,所以八戒就认定对他是可以发发威的,你说你是西海龙子,我偏就记不得了,就当你是匹普通的马,踢呀赶呀随我便。而白龙马呢,自打“宝象国”那回八戒想临阵脱逃,白龙马就有些瞧不起他了,更何况之后他一碰到困难,还总想把白龙马给卖了,给师父当棺材本……恶性循环,白龙马本就看不起他,这样一来,也就更加不听他的话了,你让我快走我偏不,你要取马尿我就是不给——杠上了。

“西海龙子”

如果要选一条龙变成马,西海龙王家的肯定更合适一些,因为,取经是往“西”走。而且,即使没有“西天取经”,好马也大多是“西边”来的。

有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西游记》《封神榜》及诸多民间故事传说中,很少有马修炼成精怪的。只记得《聊斋》有一篇《五通》,写的是江浙一带流行的邪神“五通神”(一般认为是五个),有义士杀死了三个,其中之一是一匹小马。民间传说中的“马妖”很少,相反,受到祭祀供奉的“马神”却不少,比如在北京,有人统计过,旧时至少有八座马神庙,如今北京大学西南角就保留着一座。马之所以受到祭祀,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战争、皇家仪仗以及邮传驿站等方面的作用很重要,而马和普通的农业生产关系不是很大,不是人人都能“亲近”的动物,所以也就少有“成精”为害的机会。

马是草原动物,它们需要足够的草类食物,也需要足够大的任其驰骋的地盘儿。所以它们的主要产地,是北部的蒙古草原,也有西域的广大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草原民族,总容易在战争中取胜的原因——人家有骑兵,而中原王朝,是以步兵为主。很多关于古代战将的传奇故事中都会强调其坐骑的难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原农耕地区,得到一匹好马是多么的不容易。比如著名的赤兔马,先是被送给吕布,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后来又成了关羽的坐骑,以至于大家都不大记得它的第一任主人是——董卓。董卓之所以拥有像赤兔这样的宝马,是因为地利之便,身为当时的西凉刺史,与西域各部落的交往更为便利,获得宝马的机会当然也就更多。

再上溯到西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带回了乌孙国的乌孙马(即今天的伊犁马),汉武帝非常喜欢,封之为“天马”。后来,汉武帝又听说大宛国的宝马更好,不但神骏无比,还出汗如血,特意派人去索要。不想大宛国不肯给。武帝那暴脾气——立即发兵打仗,大宛屈服之后,贡献了汗血马。武帝得此宝马,甚是喜爱,又转封大宛马为“天马”,给乌孙马改名为“西极马”。

汗血马在它的原产地“大宛”(古代中亚国名),被称为“阿哈尔捷金马”,简称“阿哈马”,并没有“出汗如血”的记载。有专家曾推测过“汗血”一说,可能是因为马得了一种寄生虫病,从患处流出了“汗血”;也可能是红色或者栗色的“阿哈马”,出汗时在血色夕阳的映照下,给人以“汗血”的错觉。实际上,是不是“汗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确是一个优良的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马种。汗血马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耐力强。速度比它快的马是有的,不过持续几十天保持一定的速度就不容易了,汗血马恰恰是这样的“马拉力赛”优秀选手。

【清】周兴嗣 撰 孙枝秀 辑 《千字文注》 龙马负图,神龟献书

这倒让人联想到“白龙马”的原型“瘦老赤马”。“老”强调它能“识途”,“瘦”可以理解为不健硕,但是也可以是马种本身的特点。比如汗血马,整个马看起来就是“偏瘦”的,没有草原蒙古马发达厚实的鬃毛,马毛细、密、短而光滑,紧贴着皮肤,仿佛个子不大却身材矫捷的武士。短毛最大的好处是散热快,穿越大漠流沙,这一点很重要,而汗血马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沙漠马种。在此大胆联想一下,白龙马的这匹“原型马”,是否就是与汗血马类似的“沙漠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