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为了保护美好而产生的焦虑,为了消除焦虑而诞生的美好
罗永浩
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兴起的球鞋文化,从一种边缘的亚文化现象,逐渐发展演变为全球性的流行浪潮。作为Smartisan工作室里几个热爱球鞋设计,长期搜集、收藏球鞋成瘾的老“鞋狗”,我们对这样的变化感到非常欣喜。但与此同时,球鞋文化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似乎也渐渐变了味道:这些年我们和喜爱球鞋的朋友们交流时,经常感到球鞋文化概念里原本包含的工业设计,功能与特性,制作工艺,潮流风尚的趋势脉络和成因,以及社交与身份认同这类的丰富属性,越来越被炒到天上的价格,起哄般涌入的非爱鞋人群体和他们的投机生意经,以及随之而来的无聊炫富所侵蚀,甚至是替代。以至于很多不了解球鞋文化的人觉得,所谓的“球鞋文化”,就是“炒鞋”;所谓的“球鞋文化圈”,就是一群坏蛋在割韭菜,一群笨蛋在被割韭菜的诡异圈子。
本来有一些收藏价值和其他情感意义的特别版、限量版、签名版等,也随着各个品牌官方对民间炒鞋的默许和幕后参与,已经越来越像是绿油油的“韭菜版”了。来自江湖的恶性炒鞋风潮,甚至反过来影响到了“身居庙堂”,本该维持正派和体面经营的球鞋品牌巨头。通过人为制造没有成本、没有价值的所谓“稀缺性”(为了多快好省地“割韭菜”,很多时候出品方连外部品牌的设计合作或各个领域杰出人士的签名合作都省了,随便搞一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不同配色就算完成了“稀缺性”),把一双工厂提货成本只有一百多块钱的球鞋,炒到几千块甚至上万块。(对,你没看错,幻灭去吧,不管什么大众品牌、小众潮牌、奢侈品大牌,不管最后官方售价是一两千块还是两三万块,不管它号称有多少“技术含量”和用了多少“创新材料”,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双运动鞋,工厂提货成本几乎全都是人民币一百块左右。)
一些以前热衷于在中国普及球鞋文化的球鞋达人,现在也都在忙着炒鞋。过去,他们喜欢用短视频的形式跟自己的受众交流探讨“这些鞋是怎么来的”“它们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和意义”“中国品牌能在这些经典案例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现在,则变成了“这双鞋在哪儿能第一时间抢到”“要注意哪几个要素才能够抢到肯定会增值的冷门款”“如果苗头不对,用什么方法能尽快甩给小白并及时止损”。
随着这种风气愈演愈烈,我们越来越感到不安,总觉得我们有必要为我们热爱的球鞋文化做点什么。如果做得好,也许还能改变点什么。我们不希望看到球鞋文化和盛极一时的集邮文化一样,被炒买炒卖、非理性的投机钻营和无节制无底线的胡乱出品彻底毁掉……这本书就是这一焦虑背景下的产物。
在本书中,我们的工作室里对球鞋最痴迷、研究最深入的两位同事,黄贺和草威,通过叙述22款历史上的经典运动鞋的故事,穿针引线,穿鞋引带,尝试用他们对球鞋文化的传播热情和创作野心,系统性地还原整个现代运动鞋的发展史,给热爱球鞋文化的年轻朋友们,“严肃地”讲一讲那些改变了人类运动鞋发展进程并奇迹般地流行至今的不朽产品和伟大品牌,以及这背后的创新精神和意义。
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分开来看,都信息完备,独立成篇;合起来读,它又是一部有深度也有广度,能够基本反映整个球鞋文化史的“准历史书”。国外的亚文化学者,在这方面著述甚丰,但在中文图书领域,这部分一直是严重缺失的。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在中文球鞋文化研究领域起到引领和促进的作用,带动更多中文球鞋文化书籍的撰写和出版,以及外文球鞋文化书籍的翻译和引进。
虽然它是一本运动鞋发展变迁的“准历史书”,但两位作者极好地兼顾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即使是给对球鞋并无特殊兴趣的人读,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更不要说给热爱球鞋的人看了。对那些喜欢在同好群体当中卖弄知识的“鞋狗”来说,它简直是一部球鞋文化的“装X圣经”。
因为篇幅和出版周期的限制,本书也有不少的缺憾。比如,历史品牌的故事中没有涉及彪马(PUMA)、锐步(Reebok)、斐乐(FILA)等。在安踏集团超越阿迪达斯成为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巨头之际,“中国李宁”在前卫的国际时尚界大放异彩的今天,当代品牌的故事中没有涉及国产品牌和他们的优秀产品。另外,“交个朋友”参与投资和孵化了“重新加载”(复刻)和“殊途同归”(原创)这两个国产运动鞋品牌之后,在和这两支团队调研供应链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制鞋工厂乃至整个中国制造,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体会和感悟,但也没来得及把这部分内容融入到这本书中,相信这本书未来的增补版本中一定会加上这些同样精彩的故事。
受限于疫情导致的实地采访和调研的困难,本书内容大部分是由两位作者在书房中通过阅读研究海量的文献资料完成的。虽然《22款传奇球鞋的前世今生》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也把主要的参考书目和文献列表尽量完整地附在了书后,以示尊重,同时也供那些有更深入的研究或拓展阅读需求的朋友们参考。
感谢视觉中国和湛庐文化的同仁为这本书中无数珍贵历史图片的正版授权,所付出的大量心血。感谢ABCD平面设计工作室为本书做的装帧设计,你们是中国最好的,没有之一。
在本书近半年的写作过程中,我有幸应邀参与了每一轮的修改讨论和审稿。虽然我不是作者,甚至算不上作者之一,但是作为这本书创作的全程重度参与者,在它诞生之际,站在抱着它笑逐颜开的黄贺和草威的身后,我心中充满了隔壁老王般的复杂感受:嗯,不管它是谁的吧,我祝它前程远大,风光无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