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世疑云
另外,关于杨坚的出身,还有一桩著名的历史悬案,那就是他的家世。
无论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时代,还是在隋唐盛世时代,都是讲家族出身的社会,一个人的家族出身就是他行走社会的一张名片,也是走向仕途和上层社会的敲门砖,拥有良好的家族出身就可以在社会上畅通无阻。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主人公李必(历史原型为李泌)在出场时,曾这样介绍自己——“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李必主要想表达,李必(李泌)之“李”和李唐皇室之“李”虽是同姓,却不是一家子,观众可能也不会去深究。但是,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是两个家族的千年兴衰史,即以李泌为代表的赵郡李氏、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陇西李氏,也就是剧中所说的“唐李”和“隋李”之别。
如果探究这两个李氏家族的历史起源,就会发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从战国到唐末,足有千年,一个家族竟然可以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绵延上千年,真是蔚为壮观。
然而,这样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绝非一家一姓,而是有几十家、上百家之多,它们共同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甚至一千年的历史。
在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杨坚的家世。按照《隋书》的记载,杨坚是名门望族之后,其出身的家族是历史上著名的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是一个影响了中国历史长达千年的华丽家族,它甚至要比“隋李”和“唐李”都更加显贵、更加影响深远。
所谓弘农杨氏,就是指以弘农郡为发祥地的杨氏家族。这种用“发祥地+姓氏”称呼的家族,在古代被称为郡望。弘农就是“郡”,即弘农郡(大致位于今陕西华山以南的华阴东),杨氏就是“望”,弘农杨氏,就是祖籍弘农郡的杨姓名门望族。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想必也注意到,很多人自报家门或指称别人的时候,都会用到郡望。比如袁绍出自汝南袁氏,荀彧出自颍川荀氏,司马懿出自河内司马氏,这些都是郡望。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袁绍的汝南袁氏是东汉的豪门,在当时号称“四世三公”。所谓“四世三公”,就是指家族中有四代人连续做官做到了三公的高位。
在这里,我们顺便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三公”。
三公,在中国古代,尤其是隋唐以前的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是显赫的三个官职,地位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革官制,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仅次于皇帝的三个官衔。
事实上,三公的历史更加久远,至少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三公。三公属于周礼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是太师、太傅、太保,另外一说是司马、司空、司徒。
在当时,只有辅佐周天子的人才有资格获得三公的称号,比如我们熟悉的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商朝的姜子牙,历史上又被称为“太公望”,因被周文王姬昌拜为太师,所以又有“师尚父”的称号。还有后来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姬旦,周公也是太师,另外还有一个召公担任太保,二人共同辅佐周成王。
在先秦时期,三公属于最高的荣誉头衔,只有拥有极高声望的人才能获得,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没有突出的有声望的大臣,三公是空而不授的。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对三公重新作了定义,三公的官职才被固定下来,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过,这一般是教科书上的说法,严格地说,秦朝是没有三公的,而是把三公的权力集于丞相一职。
汉朝建立以后,也没有明确设置三公。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列为三公。到汉成帝时期,又做修改,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不过,丞相的权力在逐步削弱,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司马都是权力和地位最高的。东汉以后,继续沿袭三公制,以司马(后改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就连续有四代人做到了三公的高位。袁绍的高祖袁安,在汉章帝时官至司徒,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汤官至太尉,父亲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太傅,整整连续四代官至三公。这是货真价实的“四世三公”。
袁绍这样的家族出身,不管放在什么时代,都是值得炫耀的家世资本,尤其在东汉那个时代,家世往往是一个人步入社会最好的名片。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袁绍为人处世为何如此高调而自负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东汉的历史上,除了汝南袁氏做到了“四世三公”,还有一个家族也做到了“四世三公”,这个家族就是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崛起于西汉昭帝时期丞相杨敞,他也是弘农杨氏的一世祖。值得一提的是,杨敞还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
到了东汉,弘农杨氏出了一位大名鼎鼎且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此人就是在当时被称作“关西孔子”的杨震。在汉安帝时期,杨震先后做到了司徒和太尉的高位。
从杨震开始,杨家连续四代人都做到了太尉,分别是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后来曹丕篡汉建魏,曹丕也一度邀请杨彪继续出任太尉,但是都被杨彪婉言拒绝了。另外,我们所熟知的汉末名士杨修,就是出自弘农杨氏,杨彪就是他的父亲。
既然弘农杨氏如此显赫,那么杨坚家族真的是出自弘农杨氏吗?
尽管所有的史书都言之凿凿地称杨坚家族的确是出自弘农杨氏,但我们还是从史书的记载中发现了破绽,杨坚家族很可能不是出自弘农杨氏,而是一个戍边的普通军官家庭。
破绽一:杨坚的父亲叫杨忠,而杨震的曾祖父也叫杨忠。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都隔了那么长时间了,和祖先同名又有什么关系?放在寻常人家来说,这或许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弘农杨氏可不是普通家族,它是天下头等的名门望族。对于名门望族而言,家规森严,冒犯祖先名讳,就是大逆不道的行径,是被绝对禁止的。
而且,像弘农杨氏这样的大家族,天下何人不知何人不晓。杨家的祖上有哪些显赫的大人物,不仅杨家自家人知道,全天下的士人也都知道,冒犯祖先名讳的事儿是不可能瞒得住的,会遭到天下士人的耻笑和讥讽。
破绽二:杨坚的母家出身低微。
在士族门阀时代,婚姻绝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要求十分严格。对于名门望族而言,婚姻最重要的就是门当户对,也就是注重门第。高门大姓只会和同等社会地位的家族缔结姻亲,是绝对不会和寒门小姓出身的人结为姻亲的。
根据《隋书·后妃传》的记载,杨坚的母亲叫吕苦桃。吕苦桃,人如其名,一看就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出身,没有任何家世背景可言。事实也的确如此,吕氏出身山东济南的一个寒微家族,《隋书·外戚传》甚至直言不讳地称“其族盖微”。
正是由于吕氏一族“其族盖微”,在杨坚发迹之前,杨家和吕家几乎没什么瓜葛和往来。一直到杨坚称帝之后,济南郡才有个叫吕永吉的人,自称姑母是当朝皇帝的母亲吕苦桃,换言之,这个人和杨坚是表兄弟的关系。
杨坚终于找到了母家的亲人,欣喜之余,他又追赠外祖父吕双周为上柱国、太尉、青州刺史、齐郡公,谥曰“敬”,追赠外祖母姚氏为齐敬公夫人,并下诏将二人改葬,在齐州立庙;表弟吕永吉承袭爵位,留居京师。
吕永吉的父亲叫吕道贵,也就是杨坚的亲舅舅,他也从乡里移居到了京师。杨坚亲自接见舅舅吕道贵,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而吕道贵却面无动容,反而说了一句极为粗鄙的话:“种末定不可偷,大似苦桃姊。”这句话的意思是,谁家的种就是谁家的,别人想偷也偷不走,你看皇帝跟我苦桃姐长得多像啊。
吕道贵这番话说得十分粗鄙,根本不像有文化的人能说出来的,完全是乡野村夫的语气和口吻。这不仅让杨坚的脸上挂不住,而且直接暴露了杨坚母家寒门出身的真实情况。吕家但凡有点文化和教养,都不可能说出这种粗俗的话语。
破绽三:史书对弘农杨氏世系的记录存在漏洞。
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杨震的孙子叫杨馥,其十世孙为杨孕,杨孕的六世孙为杨渠,其子杨铉,为前燕北平郡守。杨馥是汉灵帝时期(168—189)的人,杨铉是十六国前燕时期(337—370)的人,二人之间相差150年到200年。这一段时间,杨氏家族传承了十七代,而时间跨度却仅有150年到200年,平均下来,每10年左右就孕育一代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新唐书》的这一记载显然也是荒谬的。
与《新唐书》完全不同,《隋书·高祖纪》记载,杨铉是杨震的八代孙。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八代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平均算下来,每20年左右孕育一代,是符合生育规律的。
但是,在这八代中,除了杨震到杨馥这三代比较确定,杨馥到杨铉这五代就又是一笔糊涂账了。因为《隋书·高祖纪》根本没有记载具体的世系传承,这就意味着从杨馥到杨铉这五代之间根本无从查考。换句话说,即便是《隋书》故意给杨家攀亲,我们也无从知晓,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
从《隋书》到《新唐书》,对于杨坚家族的世系传承,两部史书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解释。而且,《新唐书》的记载完全可以视作荒谬,而《隋书》的记载同样无法考证。
因此,从史料记载来看,我们根本不能确定杨坚的六世祖杨铉和杨震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相反,史书的这种错漏记录,有一种欲盖弥彰之意,这不能不让人怀疑。
破绽四:隋末叛乱中,弘农杨氏集体反叛隋朝。
隋朝后期爆发了著名的杨玄感叛乱,杨玄感叛乱从者众多,而且很多是名门望族之后。为什么这些名门望族会群起反叛隋朝呢?这里面固然有隋炀帝倒行逆施、穷兵黩武的原因,还有一个值得深究的原因,就是杨坚家族并非真正的弘农杨氏出身。
杨玄感的父亲是隋朝著名宰相杨素,杨素一族不仅在隋朝声名显赫,而且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是正宗的弘农杨氏。如果杨坚和杨素都是弘农杨氏的话,为何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要发起反叛呢?这不是自家人反自家人吗?
另外,杨素家族追认的是杨震小儿子杨奉,而杨坚家族追认的是杨震长子杨统。杨素的家族世系非常清晰,而杨坚的家族世系却漏洞百出。让人不得不怀疑杨坚是为了盖过杨素家族的声望,故意称自己是杨震长子之后。
杨坚或许也知道杨素才是正牌的弘农杨氏,自己不过是普通军人家庭出身,朝中有这么一位正宗的弘农杨氏的后人在,自己这个杨氏的地位往哪儿搁呢?故而,杨坚不仅要自称是弘农杨氏之后,而且要在家族世系上分出个尊卑长幼之序。
我们可以看到,在杨玄感叛乱爆发之时,不仅有大批高门大族倒向了杨玄感,就连整个弘农杨氏也一边倒站在了杨玄感的一方,和隋炀帝站在了对立面。这就非常值得深思了,到底是隋炀帝倒行逆施得罪了包括世家大族在内的天下人,还是杨氏一族根本就和世家大族群体不在一个“朋友圈”呢?历史的事实恐怕是后者。
破绽五:李密称隋朝杨氏出自山东。
隋朝宗室中有个人物名叫杨庆,杨庆的父亲杨弘是隋文帝杨坚的族弟,受封河间王。因此,论起家族关系,杨庆和隋朝皇室的血缘关系已经比较疏远了。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对很多宗室亲王十分猜忌,很多宗亲被废黜或流放,唯独杨庆得以保全。
为什么宗室中唯独杨庆能在隋炀帝的眼皮子底下安然无恙呢?一方面,这固然是杨庆和杨广血缘关系较远;另一方面,杨庆此人十分懂得处世之道,为人比较油滑、机警,用《隋书》上的话来说,杨庆“善候时变”,也就是非常懂得随机应变的道理,这才让他躲过了隋炀帝的猜忌和迫害。
后来,杨庆担任荥阳郡守,颇有政绩。然而,隋朝的天很快就变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巡幸江都,隋朝顿时陷入动乱中。当时,隋末群雄之一的瓦岗寨首领李密占据了洛口仓,荥阳郡周边很多县望风而降。面对这种局势,杨庆坚守住了杨家人的底线,他统领荥阳官兵,据守荥阳城,李密的军队来攻,都被杨庆成功击退。就这样,杨庆凭借个人能力,据守荥阳一年有余,没有让荥阳落入李密之手。
李密知道杨庆这块骨头不好啃,他也知道杨庆作为隋朝的宗室拥有非常大的号召力,于是便给杨庆写了一封劝降信。李密在信中极尽说客之能事,将隋炀帝描述成穷凶极恶的暴君,并且称杨庆和隋朝皇室根本没有多大血缘关系,让杨庆归顺自己,共举义旗。
值得一提的是,这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而王之先代,家住山东,本姓郭氏,乃非杨族。”这句话的一般解释是,杨庆的父亲杨弘和祖父杨元孙早年都流落山东(北齐),为了和在关中跟随宇文泰起义的杨忠家族撇清关系,避免祸及自身,索性都以郭为姓,直到北周灭北齐之后,杨弘家族才改回杨姓。因此,在李密看来,杨庆的祖上三代都是山东人,早就改姓郭氏,和杨家根本没有关系。
但是,如果往深里挖,这句话或许另有含义。这里的“王之先代”只是指杨庆的祖父吗?恐怕未必。
杨元孙为何会流落北齐?这在史书中没有记载。虽然杨庆和隋朝皇室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但是杨庆祖父杨元孙和杨忠是堂兄弟关系,血缘关系并不远,杨忠或许真的和山东有着某种联系。
而且,杨元孙改姓郭氏,其实是跟随母家,可见郭氏一族本就是山东人。另外,《周书·杨忠传》也记载杨忠的生母为盖氏,被西魏追封为北海郡君,而北海大致位于今天的山东潍坊附近,可见杨忠生母盖氏很可能是出身山东。还有我们前面讲过的,杨忠的妻子吕氏也是出自山东寒门。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杨家的三桩婚姻,无不是和出身山东的女子结姻。
既然杨家三桩婚姻都是娶的山东女子,那么杨氏家族会不会本身也是出身于山东呢?历史学家陈寅恪对此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疑杨家本系山东杨氏”,这也就等于否定了史书上关于杨家出身弘农杨氏的记载。对此,史学界赞同的声音很多,笔者也认为杨氏家族的真正出身应该正如陈寅恪所言,出自山东的一个寒门小户。
在古代,皇帝想给自己家族贴金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后来的唐朝皇室认为老子李耳是自己的先祖,直系祖先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武昭王李暠,出身是陇西李氏。又如,后来的武则天出身比较低微,她就把自己的祖先追认为周平王的小儿子姬武。这些都被记载在正史之中,但是这些不可轻易相信,我们必须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