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宣武南伐——北魏最后的军事辉煌
500年至505年,北魏宣武帝趁南朝齐梁易代,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南征。在东至大海、西至益州的数千里战线上,魏梁双方展开了南北对峙史上最为浩大的对攻,新生的萧梁王朝差点儿被扼杀于诞生之初。最终南朝再次躲过了厄运,经过数年惨烈的拉锯战,战线又回到了战争爆发之初。
一、南北形势
相比于南朝,4世纪末至6世纪初一直维持政治实体存在的北魏,无疑是一个政治奇迹。一心向往汉化的北魏寿命绵长,而南方自号为正朔的汉人王朝,却接连不断发生政权更迭。第一次是420年刘宋取代东晋,第二次是479年萧齐取代刘宋。502年,北魏第三次目睹了南朝新政权的诞生。
彼时南齐末帝萧宝卷为政昏暴,连连诛杀元勋宿将。南齐高帝时代就已屡立功勋的老将陈显达备受猜忌,在江州起兵反叛,萧宝卷以崔慧景镇压之。当时镇守军事重镇的大将,许多都受猜忌。豫州刺史裴叔业镇守寿阳,也不获信任,萧宝卷将其调任为南兖州刺史,企图把他调离军队,在建康就近控制。
裴叔业自认地位不如陈显达,陈显达尚且叛乱,自己如果放弃了军队,肯定也难逃一死,于是据寿阳投降北魏。
寿阳是淮河沿线最重要的堡垒,失去寿阳则淮南门户洞开,建康一线的国防压力空前增大。所以萧宝卷立即组织兵力救援,但率兵出击的大将崔慧景也因受猜忌,并没有北上寿阳,而是反戈回击建康城。萧宝卷急遣萧懿(梁武帝萧衍之兄)讨伐崔氏。
未承想,萧宝卷依靠萧懿平定崔慧景之乱后,又有人进谗说萧懿也有了谋反之心,萧宝卷又杀了萧懿。连番屠杀功臣,终于引发天下集体反对,萧懿的弟弟萧衍在襄阳起兵讨伐萧宝卷。南朝国内大乱,南齐的主力都在长江沿线抵挡萧衍的雍州兵,寿阳方向也就无人顾及了。这给了北魏天大的良机。
北魏自499年孝文帝去世、宣武帝元恪即位以来,虽然六位辅政大臣之间多有争斗,但总体政局平稳,宣武帝遂发兵南下接应裴叔业。北魏与刘宋、南齐对峙七十余年,寿阳一直是南朝最坚固的据点,此次不战而得,战略优势空前扩大,顿时刺激北魏再兴南征之念。
此时经过明元、太武、孝文诸帝的南征,北魏军队不再是当年动辄需要皇帝亲自率军出击的状态。孝文帝迁都后,淮河沿线的驻军数量空前增多,在与南军长期的作战中,锻炼出一批非常有经验的将领,朝中统帅如中山王元英、邢峦,一线的将军如杨大眼、奚康生、傅永等。刚从南朝投降北魏的王肃,也有着丰富的淮河沿线作战经验。
这批有经验的将领,使得北魏制定南征之策时更有针对性,更加善于寻暇伺隙,抓住和利用南朝国防上的短板。
二、淮南的争夺
北魏拿下寿阳之后,接连派出几位中枢重臣到寿阳一线主持军务,并在寿阳设置常备兵四万人。
这意味着什么呢?
在孝文帝之前,北魏在南部边境没有大量常驻兵力,一者边境军镇太多,北魏根本负担不起,这也是北魏为什么迟迟打不透淮河防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北魏任城王元澄所说,兵仗易集,粮草难集,有兵无粮就没法打仗。二者北魏军队之前习惯于骑兵作战,骑兵速度快,更适宜于集中驻扎在军事要地,四方有事则高速驰援。
而在寿阳一城之地驻扎四万人马——这四万人马的构成已大为改变,不再以骑兵为主,而是步骑兼重。在前线长期驻军花费极大,加上寿阳为新得之地,人心不附,无法就地征兵征粮,一切补给都要从后方运送。北魏舍得这么大放血,意味着决心已下,企图以寿阳为基地,按照南朝军队的打法,逐城逐地地向南推进。
从500年起,南齐虽然拿不出大股兵力,但仍然派出几支小股兵力袭扰寿阳的北魏军。南齐李居士、胡松二将率万余人马进驻宛塘(在寿阳之南),齐将陈伯之也溯淮河西上,不断袭击寿阳外围。
除此之外,南朝再无有力的军事行动。北朝方面随着后续兵力不断到达,扭转了数量上的劣势,开始成为主攻的一方。北魏军不断向寿阳四周用兵,陆续击溃南朝军队。后来梁朝建立,南齐末帝萧宝卷的弟弟萧宝夤和大将陈伯之父子相继投降北魏。萧宝夤为了报仇,在洛阳皇宫哭泣哀求宣武帝出兵进攻梁朝,宣武帝便派他二人到寿阳前线,利用他们知晓南军虚实的优势,持续对南朝进攻。
南朝一直到502年四月萧衍正式建国,始终抽不出兵力北上,因为稳定新生政权是第一要务。
北魏也瞅准了这一形势,尚书左仆射源怀建议趁南朝内乱赶紧出兵。他认为虽然萧衍处于优势,但淮南、荆州等地的南军各自观望,与萧衍不是一条心,应该“乘厥萧墙之衅,藉其分崩之隙,东据历阳,兼指瓜步,缘江镇戍,达于荆郢。然后奋雷电之威,布山河之信,则江西之地,不刃自来,吴会之乡,指期可举”。
宣武帝认同了这一看法,立遣颇有韬略的任城王元澄到寿阳主持军务。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容乐观。寿阳城作为一个区域性战略支点,要靠周边城戍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好作用。元澄到任后发现南军似乎已经稳住了形势,南军将领蔡道恭在寿阳以南大修城防,梁城、合肥、钟离、洛口等重要据点都不易攻下。
更出乎北魏意料的是,萧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下建康,并取得了南齐各地实力派的一致拥戴。如此一来,要再大举兴兵,就又会形成两国全面对抗的局面。
元澄认为,只以寿春的四万人马,同新兴的梁朝对抗,而且战场靠近梁朝的腹地,是绝对打不赢的。
宣武帝元恪也认同这一看法,便叫停了淮南方向的大战,并形成了固守寿阳、逐步拔城、长期对峙的战略决策。
自此之后,直到505年梁朝发起天监北伐反攻北魏,双方再未发生大战。
三、攻陷义阳三关
淮南方向陷入僵持,但北魏在河南方向却取得了重大突破。
501年十二月,北魏中山王、镇南将军元英上书,请求率三万人从汝南南下,进攻萧衍的老巢雍州襄阳郡。此时萧衍的主力全在建康,荆襄一带空虚,如果元英趁机出击,或许真有可能批亢捣虚,直接将荆州拿下。
但宣武帝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大概是因为淮南方向战事正紧,大量兵力都投入寿阳,此时分兵荆襄,两边不能兼顾。宣武帝更看重淮南,所以出兵荆襄被搁置了。
但随着梁朝政局逐渐稳定,以及梁军在淮南方向反击力度的增大,其他战略方向开始有了变化。503年,梁朝截断巢湖东关的出口,企图使巢湖水满溢倒灌淮南城戍。为了粉碎梁军这一企图,宣武帝一面向寿阳增兵反制,一面重提旧事,令中山王元英率军进攻义阳,以牵制梁军。
义阳是大别山一带的重要关口,同时也是淮河上游的重镇,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元英率军南下后,立即与梁军展开了激战。
梁朝义阳守将是司州刺史蔡道恭,城中守军只有五千人,军粮只够半年支用。但蔡道恭毫不畏惧,坚守城池数月。元英指挥大军舍死围攻,一直打了一百多天,义阳城犹自巍然挺立。元英悬军于敌境,一度被打得心生退意。但事情突然间有了转机,蔡道恭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他的堂弟蔡灵恩于危难中接任守将之职。
元英闻讯决定继续围攻。
梁武帝本来派了大将曹景宗率兵来援,但曹景宗惧怕北魏军势大,只敢远远观战,并不派一兵一卒解围。梁武帝无奈之下又派马仙稗率兵进援义阳。
当时城中南梁军已被打得无力反击,不能出城助战。马仙稗率军急进,元英在上雅山筑垒,命诸将在山中设伏,佯装失利,引诱马仙稗深入,待其来到平地,伏兵齐发。马仙稗是萧衍的开国名将,虽然误中埋伏,但仍能临危不乱,与北魏军展开激战。可是北魏军以逸待劳,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优势,马仙稗死战不能取胜,他的一个儿子在激战中阵亡,无奈只好退兵。
然而义阳危急,马仙稗不敢不救,又以万余人马主动进攻北魏军。一日之中三次交战,都被北魏军击败。
如此恶战到八月,马仙稗始终不能前进一步。义阳城中守军势穷力竭,蔡灵恩开城投降,义阳就此易手。义阳三关武阳关、平靖关、黄岘关守将闻讯也都弃城南逃。至此北魏打开了进攻荆襄的门户。
可惜的是,宣武帝没有把义阳方向作为突破点继续深入。随着淮南战场形势日趋紧迫,加上梁武帝于505年发动北伐,淮南方向吃紧,元英被调往寿阳作战,义阳方向的进取计划便戛然而止了。
四、进取蜀中
504年,梁朝汉中地区突然发生叛乱,梁州长史夏侯道迁据汉中之地向北魏投降,宣帝武随即以邢峦为镇西将军,率众接管汉中。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夏侯道迁是个没有气节的投机分子。他在南齐时和裴叔业一起在寿阳,因为与裴有嫌隙,便逃奔北魏。北魏让他跟随王肃在寿阳与梁军作战,王肃死后,他感到无人可以依靠,又投降了南梁。梁武帝把他远远地放到了梁州,在时任梁州刺史庄丘黑手下做了长史,兼任汉中太守。
庄丘黑不久病死,大概是梁武帝觉得梁州的将吏都不太可靠,便派其心腹王镇国到梁州接任刺史。夏侯道迁以为梁武帝是针对自己的,于是再度据城降魏。为了取信于魏人,他还杀了仇池(在甘肃陇南一带)氐人首领杨灵珍父子当投命状——杨氏父子系从北魏叛降南梁的。
邢峦本是士人出身,但此人眼界非凡又留心军事,在孝文帝时代,他曾随军征战汉沔一带,是个文武全才的人。此次他率兵二万余进入汉中,因为有夏侯道迁的接应,迅速控制了以南郑为中心的汉中地带。
当时汉中诸城戍,只剩下白马戍、补谷戍、石亭等城未降,邢峦遣兵分道进攻,没经过什么像样儿的战斗便拿下诸城。邢峦部下大将王足一路猛冲猛杀,居然连川中门户剑阁也攻了下来,兵锋直逼涪城(今四川绵阳)。
那么益州的首府成都是什么情况呢?
萧衍灭南齐之时,南齐故益州刺史刘季连曾据成都反抗,但随后被萧梁宗室萧渊藻平定,萧渊藻而今仍在成都镇守。从总体看,益州的形势并不稳定,新建立的梁朝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梁军没有大股兵力驻守益州,用以抵抗的梁军部队都是几千人的规模,此时正是攻取蜀中的大好时机。
据历史经验,蜀中之险,一在汉中,这是战略性的门户;二在剑阁,这是进入川中的要道;三在涪城,这是成都最后的屏障。这三重保险中,最重要的是剑阁,一入剑阁,便可深入成都平原。
魏军围攻涪城之时,益州军民投降的达到十之二三,向北魏上缴编户数据的达五万多户。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益州崩溃是迟早的事。
但就在此时,北魏方面出了问题。
邢峦进逼涪城后,因为占据地域过广,加之一些占领政策过于急躁,招致蜀中百姓的反抗。进占巴西郡(今四川阆中)的魏将李仲迁纵情酒色,不理公务,邢峦本要杀他以正军法,于是李仲迁图谋叛魏,不料城中军民先下手将其杀死,后又据城归降梁军。
对汉中的汉、氐豪强大族,邢峦起初也待之以礼,但随着北魏军前进至蜀中,汉中不断出现武装反抗,邢峦为此杀了不少豪强。一时间蜀、汉气氛紧张,人人自危。邢峦迫于情势,上书请求宣武帝再发大军入蜀,以稳定局面。
此时梁武帝不断加紧对淮南方向的攻势,牵制了北魏大部分精力,宣武帝不愿继续增兵攻蜀。邢峦反复上表劝说,仍然无法说动宣武帝,这直接影响了北魏军继续进攻的势头。
更糟糕的是,在邢峦大军征进之时,宣武帝任命王足为行益州刺史,也就是代理刺史。但正在涪城相持之时,宣武帝又任命梁州军司羊祉为正式的益州刺史。王足闻讯大为丧气,竟不顾大局撤了兵。
505年年底,因为梁武帝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为了反制梁朝,宣武帝决定加强淮南方向的力量,派元英、邢峦相继到淮南参战,北魏对益州的进攻就此中止。
宣武帝南伐,占领了南朝不少土地,形成了对南朝的强大压力,这也是北魏建国以来对南朝威胁最大的一次。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次南伐没有在任一战略方向上取得彻底的胜利,淮南方向占领了寿阳,但由于梁军拼死反制,淮南防线并没有被撕裂,益州方向更是劳而无功,义阳方向也没有威胁到南朝雍州。这既有宣武帝决策的失误,也有北魏国力不足的原因。
宣武帝之后,北魏内部矛盾逐渐暴露,新的风暴正在酝酿,宣武南伐成了北魏军事上最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