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修订版(全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问不是嘴上说,而是照着做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华杉详解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孔子说,我能讲夏朝的礼,但杞国的现状,不足以为我证明。我能讲殷商的礼,但宋国的现状,也不能为我证明。

杞国,就是成语“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是夏的后代。商汤灭夏之后,把夏的遗民封在杞。所以杞国人是夏朝王室之后,保存有夏礼。孔子为访求夏礼,专门到过杞国,访谈收集整理,所以大概能言之。但是,杞国人自己早已不把夏礼作为文化礼仪来生活了。

宋国,是殷的后代,周灭殷后,封纣王庶兄微子的后代于宋国,所以宋国人是殷商王室后裔。孔子也去宋国访求过殷礼,能言之,但宋国也早已不按殷礼来要求自己了。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为什么不能证明呢?因为文献不足。这里的“文献”,是指两件事。“文”,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献,是典籍;“献”则通“贤”,是贤人。文是文字材料,献是还按那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活人活材料。因为没有人那样去做了,文字典籍也是死的,没有印证,没有体会,没有看到效果,也就无法证明。

今天我们学习儒学,“文”,也就是典籍,太丰富了;“献”,也就是按那标准来要求自己、身体力行的贤者,就很少了。讲《论语》的老师很多,但都当“国学知识”在讲,居高临下地臧否评说,旁征博引地学问展示。很少有人如儒家教导的那样切己体察,放到自己身上想,自己照着去做。

所以我在选择四书文献的时候,一定只读那儒生贤者的书。朱熹是权威,张居正是宰相,而现代最后一个纯粹的儒生,就是钱穆。他特别强调,不要认为人类社会进步了,今人就比古人聪明,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向古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