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走一条中国模式的社会心理健康道路

心理学在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西方舶来品,心理学进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改革开放后重开心理学系开始,又经过了40多年。在我国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伟大历史性发展目标中,国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从2018年开始,我作为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的委员,有幸参与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主要参与的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云南省临沧市的试点工作,同时也参加了部分其他省市的督导工作。

对我而言,这是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深入全国各地,实地了解如何在基层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让心理学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全民心理健康。我的这些调研和实践工作的结果与其他试点地区的结果一样,我们深感要实现全民心理健康的目标,完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任,对我们这个人口世界第一大国而言,专业人才匮乏是最大的瓶颈,无论是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还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总体建设蓬勃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参与基层心理服务,然而大学培养的心理学专业“科班”人才,培养时间长、人数少,而且其就业去向也极少流向基层,尤其是极少流向广大基层社区和农村,所以,心理学人才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调研过程中,我想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同样经历了缺医少药的情况。当时,毛泽东主席在阅读《三国志张鲁传》时注意到,东汉末年张鲁曾经在汉中实现全民免费医疗。这个史实对毛主席深有启发,在此基础上,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的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制度,即将具有初步文化教育水平的农村青年,经过短期的着重实效的培训,培养成村民身边的医生。记得在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本绿色封面的赤脚医生手册,我翻看这些手册并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助于健康的医学常识。党和政府创立的这种医疗制度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生活在村民身边的赤脚医生提供24小时服务,且不需要挂号,那些不是特别严重的常见病在村里就能够得到及时的医治。解放初期,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平均寿命相似,只有35岁。在实施了赤脚医生制度之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迅速与印度人的差距拉开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比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增幅要大得多,很快达到了65岁。也就是说,这个伟大的创举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延长了我国的人均寿命。该制度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誉。

那么,我们能否将心理学这个舶来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呢?

在我国,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大家的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往往密切相关。譬如,慢性疼痛常由情绪及人际关系问题引发,但很多人对此缺乏认识,仅靠大量服用止痛药缓解疼痛,反而导致上瘾,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何处理抗拒、疏导情绪、提升动机,又是另一门学问,所以很多人不得其解。

如果能编撰一本手册,并辅以相关的培训,一是帮助基层医务工作者、广大社工掌握基本心理学知识,二是在治好患者的身体疾病之余,也帮助患者疗愈心灵的伤痛,三是能促进医患关系改善,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自我照顾意识,避免职业耗竭,这不失为一桩三全其美的善事。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经济方面的进一步扶持,加上本手册的出版和社会各方的共同推动,会让心理健康的春风真正吹遍全国上下,福泽亿万同胞。

我提出的这个设想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界专家和同行的赞同与支持,也得到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云南省临沧市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与肯定。2020年,在多方参与和支持下,我担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智宇担任副主任委员。我们邀请牡丹江市南山医院宋彦院长加盟,合力推动本手册的编撰。当年7月,我拟定好了手册大纲,之后邀请许多心理专家共同参与,分头撰写不同章节,再邀请柳智宇副主任委员及其团队完成编辑与优化工作。我们这个团队由三个子团队组成,即大儒心理团队、柳智宇副主任委员带领的佛系心理团队,以及牡丹江市宋彦院长带领的心理团队和基层(及乡村)医生团队。

编委会既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又有在基层工作、最熟悉和了解农村与基层情况的乡村医生。本手册在编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选取简单易学、容易操作的知识,然后尽量用简明、易读的语言阐释。坊间已有许多书讨论丰富多元的心理知识和助人技巧,但鲜有足够通俗明了、切中基层医务工作者需求的内容。我希望本手册可以减少心理学艰难晦涩的专业词汇,以真正做到在基层普及心理学知识。为达成这个目标,我把在旧书市场上买的《赤脚医生手册》带到会议现场,让大家浏览观摩,也多次向大家呈现如何转换语言风格,调整所用词汇,以便让普通老百姓也看得懂。即使经过反复讨论,我们一开始的文字还是过于“高、上、洋”,在征求了百余位牡丹江市和临沧市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反馈意见(这些建议对引导修订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尤其能让内容聚焦于真正对实操有用的方面)后,经增补、删除,本手册内容更加契合基层医生的需求,逐步实现了“接地气”的目标,即让乡村医生和基层医生读得懂、学得会、能应用。尽管本手册无法将他们的建议全部纳入参考,但未来我们仍会继续依照他们的回应,发展更优化的版本。

在编撰过程中,关于被帮助对象的称谓方面,我们也做了一番思考。除了在所引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的内容中,保持“来访者”这个称谓,以及涉及具体病症时使用“患者”这个称谓,其他时候,我们用“当事人”这个称谓。一方面,这个称谓可以涵盖所有助人方面,毕竟社会心理服务的理念之一就是主动服务,所以我们服务的对象不一定是心理学上所称的“来访者”。另一方面,这个称谓也比较中性,避免使用“患者”而让被帮助者产生羞耻感。另外,为了方便阅读,在不涉及具体人员的时候,我们用“他”泛指所有人,而非单独指代男性。

此外,本手册仅有8万字左右,每一节的篇幅仅有千字左右,却必须讲透一个知识点。因此,本手册几乎每一章都不能直接套用现有心理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架构,必须重新梳理,大幅简化,同时又不能遗漏实务工作中的重点。感谢编委们于百忙之中重新整理框架,组织编撰工作。前期大家还在摸索阶段,很多章节的写作还是依循目前已有的心理学教程,难以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在几位主编的指导下,我们最终对各章节做了大量修订,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经过约大半年的高效工作,我们终于集众人之火焰,撰写出了我们希望能为实践者提供参考的手册。

我要向下列诸位表达真挚的感谢,他们对于本手册的付梓出版做出了自己宝贵的贡献。

柳智宇委员近些年一直在推动中国心理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公益化、本土化,我们就此有很多交流。鉴于心理服务行业需求大、入门难、市场不成熟,柳智宇委员也希望编写一本简要的入门手册,本手册能够完成,无疑与他持续提供支持是分不开的。

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肖昱欣老师一直支持柳智宇委员从事心理服务的推广工作。

感谢所有在其中为之付出努力的专业人员,他们竭尽所能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本手册的高品质。

作为新时代的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希望探索出最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道路,让心理学知识惠及全体国民,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为全民心理健康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本手册是我们的初步尝试和努力,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指正。

徐凯文

2021年春

于北大肖家河教师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