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基地综述篇

第一章 河南双创基地建设的目标、布局与任务

2016年5月,河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1]中提出:“创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促进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共享”。2017年,河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2]中提出:“统筹支持国家和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通过双创基地建设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全面、深入发展的决心,以及通过双创基地建设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示范引领作用的意图。

第一节 河南省双创基地建设总体思路

一 河南省双创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照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指示,将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及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制度供给,依托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网络化、立体化的双创综合服务体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支撑平台,集聚一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双创模式与经验。河南省改革创新先行区、双创服务引领区、创业创新示范区、双创生态优化区,带动形成全省双创蓬勃发展新局面,进一步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加速发展,进而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推动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二 河南省双创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促进政策协同。通过试点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各类双创主体政策统筹,更加注重政策前瞻性、引领性,实现区域、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与政府部门政策高度联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双创扶持政策具体化、能落地、可操作,切实解决政策“最先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营造有利于双创的政策环境。

坚持市场主导,激活双创主体。倡导政府引导推动、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双创基地建设模式。尊重创新创业规律,让市场配置资源。创新基地建设运营机制,鼓励骨干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双创主体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等形式参与双创基地建设。通过制度设计、环境营造、平台搭建等办法,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培育释放双创基地建设的内生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先行先试。“一分布置,九分落实”,持续推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关键是“疏堵去痛”。应系统梳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双创基地建设的特点及难点,准确把握工作着力点,明确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政策举措、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切实解决双创基地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勇于尝试,大胆探索,开放视野、开放心态、开放举措,推动双创基地开放式发展。

三 河南省双创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工作目标,至2018年,河南省要集中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活跃、资源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同时,要搭建500个以上功能完善的支撑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综合服务平台等。要落地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家,在孵企业总数达到1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应达一半以上。要汇聚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双创人才10万人左右、创新型领军人才超过100人、科技创新团队超过200支。此外,要形成并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的双创基地建设模式与典型经验。至2020年,双创基地支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良好的双创发展生态基本形成,双创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成为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新高地,为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节 河南省双创基地建设的任务

河南省双创基地要想进一步形成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发展的示范效应,应被赋予更高层次的任务使命。

一 双创基地建设成为发展新经济的示范者

河南省双创基地建设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直接作用于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而且在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方面有强劲表现。2017年河南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15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6家,新增企业数量实现了倍增,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70家,比2016年增长36.4%,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了历史上最快增长。河南自贸区新增入驻企业13234家,注册资本1745.4亿元,455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位,在同批自贸区中位居前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凸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到全省50%以上。新培育208家河南省“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其中,营收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34家。截至2017年底,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557家,其中“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47家。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新产品实现了较快增长。2017年1~11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7%和15.9%,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6个和7.8个百分点;其中,液晶电视机产量增长84.5%,锂离子电池增长242.9%,太阳能电池增长46.1%。2017年1~11月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支出分别增长24.4%和12.9%;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81.4%。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03.2万户,突破500万户大关,创下新高,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位。2017年河南省新登记市场主体达110.95万户,相较于2016年的新登记市场主体99.1万户,同比增长了11.9%。无论是市场主体总量还是新增量,均再创新高。从数据看,2017年河南省市场主体总量增速由2016年的全国第25位跃居第3位;日均新登记企业818户,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3.5倍;同时,河南省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增至47户,较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92.3%。此外,企业活跃度指数达到71.5,高于全国70的平均水平。企业活跃度指数的提升意味着河南省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改善政务服务职能、提升营商环境等方面均取得了不俗成绩。截至2017年底,“双创”自身也面临向更大范围拓展、更深程度挖掘、更高层次提升的重大命题。双创示范基地的称呼中包括“示范”两字,所蕴含的一点即是要探索出可复制且可推广的经验,激发全河南创业创新活力,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与新业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从而最终促进河南省新经济的发展。

二 双创基地建设成为先行先试政策改革的推动者

201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紧跟国家关于深入推进双创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出台了扶持鼓励双创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的具体举措,有力推动了河南双创基地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和快速发展。目前,河南省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针对不同的创业主体已出台十余项相关政策文件,其中包括促进大中型企业的《关于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促进中小企业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河南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河南省引进高技术人才暂行办法》《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在促进个体经济发展方面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覆盖广、力度大、多层次的方针为河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注入活力。比如,为了解决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短板,出台《关于加强河南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高精尖缺”、创新型、引领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创新创造活力、能够推动河南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辟引才“绿色通道”,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等,可不受单位结构比例和岗位限制,通过特设岗位、动态调整岗位设置等方式评聘专业技术职务。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在编在岗的专业技术人才携带自有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或自主创办企业;5年内可保留人事关系,由原单位发放基本工资,并保留其参加职称评审、岗位等级晋升等权利。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双创工作中的教育引导方面的作用,出台《河南省关于加强“十三五”时期全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双创”教育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兼具的“双师型”师资队伍。2017年12月1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层面出台的职业培训地方性法规。双创示范基地固然以“双创”命名,但其示范的不应仅仅是狭义上的创业创新,更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整套理念乃至措施。诸如“放”的方面,成果收益分配与科研经费使用制度改革试点、“证照分离”的商事制度改革试点等;“管”的方面,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运行、作为创新根本保障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服”的方面,构筑完备的创业创新服务链、推动多方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凡此种种,河南省双创基地建设都要采取硬措施,不可只有示范基地的“面子”,还要有实打实改革的“里子”。

三 双创基地建设成为河南企业融资和“一带一路”的引领者

当前中国的外贸形势非常严峻,归根结底,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旨在练好“内功”。当前,中西部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是稳住进出口的战略腹地,应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到东部招商引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河南省要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关键一点就是让创新成为“一带一路”的底色。2016年河南省财政科技支出95.5亿元。其中,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3亿元,重点支持培育主导产业和创新主体、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等;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河南省科技金融引导专项资金,主要采取科技信贷损失补偿等方式支持为河南省境内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担保机构等。同时,筹备设立了首期规模5亿元的河南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和首期规模3亿元的郑洛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2016年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连续出台《2016年河南省融资对接金融服务行动专项方案》《2016年河南省助力大众创业工作方案》,提出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放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双创力度。2017年河南省财政厅、科技厅联合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其中河南省财政出资3亿元。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出台《河南省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统筹经费8500万元,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的配套奖补,全面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出台《河南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实施方案》,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的研发补贴,730家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研发补助金额4.7亿元,约占全省补助总额的80%。为进一步激励创新创业,解决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出台《河南省小微创业者激励计划》,从清除创业壁垒、加强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激励小微创业者,其中,给予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最长不超过2年的创业担保贷款;河南省财政厅与中原银行共同出资100亿元(河南省财政厅出资10%,中原银行出资90%),设立河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在产品、技术、渠道等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且风险可预期的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截至2017年9月,河南省新三板企业共有377家,居中部六省第二位,与第一位的湖北仅相差18家,是山西新三板企业数量的5.2倍。新三板作为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不仅仅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落实,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为建立全国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河南借助中欧班列(郑州)、郑州E贸易、中铁装备等擦亮“河南名片”,但要想持续演奏好“一带一路”上的“中原音符”,则需要进一步推进河南双创基地建设,打造河南双创升级版,带动河南成为中西部创新创业高地。

四 双创基地建设成为河南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践者

新形势下打造河南省双创“升级版”,进一步提升全省双创水平,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河南省各类双创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将面临更高的实践任务。创新创业载体逐步呈现多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特征,构建了全方位、全链条的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规模持续扩大,实现全省18个省辖市全覆盖,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继2016年中信重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之后,2017年河南省鹿邑县、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入选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河南省确定首批57个双创基地,包括18个区域双创基地、12个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27个企业双创基地。省级以上孵化器在孵科技企业数量达到6733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营业收入达226.7亿元;拥有知识产权数量8443项,累计毕业企业达4663家,毕业企业上市挂牌163家,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

2017年河南省动漫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6家备案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全国第4位;台科创酷众创空间等24家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国第9位,较河南省2016年备案数量增长3倍。截至2017年底,全省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8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总数达到50家。全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在孵企业8550家,累计毕业企业5922家,累计上市(挂牌)企业181家,提供就业岗位19万个,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4674项;全省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当年服务企业和团队15870家,服务的企业、团队累计获得投融资金额11.69亿元。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新型成像技术创新中心、轴承创新中心、先进耐火材料创新中心、起重物流装备创新中心、智能工厂系统创新中心、功能金刚石材料创新中心、猪肉制品加工创新中心、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以及高效能铝基新材料创新中心11个单位被列为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河南“南阳防爆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南阳西峡冶金功能材料、商丘睢县智能终端2家特色产业基地入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含培育)和国家火炬产业基地总数分别达到3家、12家,全省创新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0家。河南省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工作站——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工作站入驻郑州高新区。

截至2017年底,全省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累计达到73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2家,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达到233家。全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3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达到14家,数量居中西部省份前列;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到325家。2017年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36个,其中国家级84个;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616个,其中国家级4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84个。全年申请专利119243件,比上年增长26.0%;授权专利55407件,比上年增长12.7%。截至2017年底,有效发明专利28615件,比上年增长26.6%;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量3.0件,比上年增长25.0%。实现专利权质押融资额15.5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签订技术合同5877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6.93亿元,增长30.0%。

区域双创基地建设任务重点在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双创政策措施,完善双创支撑载体,提升双创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产业与双创融合,加大双创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强双创文化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基地建设任务重点在于强化人才培养和流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企业双创基地建设任务重点在于加快支撑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开放企业双创资源,激发员工创新活力,构建适合创业创新的企业管理体系,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


[1]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31号),2016年5月。

[2]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7〕28号),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