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值《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第20卷出版之际,有必要回顾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在举办和参加学术会议、智库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二件事。
第一件事,到四川和浙江两地召开课题座谈会。7月16日、7月27日,分别在四川省民政厅、浙江省民政厅召开了社会组织结构布局优化课题(这是民政部委托的课题)座谈会,听取了各级民政部门领导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意见,获取了第一手的数据与材料。
第二件事,为成都区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授课。8月5日,应浙江大学邀请在杭州为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有关领导干部以“反思疫情,应如何完善政社合作体系”为题进行授课。
第三件事,为社创之星学员授课。8月8日,参加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举行的社创之星大赛留学生赛道活动,做了“中国社会企业区域发展经验与趋势”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中国社会企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
第四件事,参加上海书展配套活动的主题论坛。“2020上海书展”期间,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论坛于8月15日举行,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参加论坛,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应邀做了题为“城市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与创新策略”的报告。
第五件事,举办雄安新区慈善组织参与扶贫济困主题活动。2020年8月19日至21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联合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局共同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慈善组织参与扶贫济困主题活动。这次活动是针对雄安新区慈善组织所进行的专题培训,以全面提高雄安新区慈善组织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课程内容涉及慈善法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与管理、慈善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慈善组织募款和上海慈善组织管理经验等方面。这次培训加强了上海交通大学与雄安新区之间的联系,为以后进一步合作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件事,到深圳市宝安区调研。受宝安区慈善会委托撰写“合力慈善”一书。8月17日至21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课题团队在深圳市宝安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召开了不同类型座谈会,收集了第一手数据和材料。
第七件事,在四川大学做线上讲座。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联合推出基石计划,主要面向社区书记、街道主任、镇党委书记,以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8月26日,我受邀做了题为“基层政府如何借力社会组织”的授课。
第八件事,率队实地参观、考察成都社区基金会。2020年8月27日和28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赴成都考察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情况。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上海市徐汇区民政局副局长聂元军,徐汇区虹梅街道副主任郑凌,徐汇区枫林街道副主任李占书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社区基金会秘书长一行共12人参加了此次考察。与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参加了成都市社区基金会发展情况座谈会,参观了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本次成都调研是上海市徐汇区“千里马”社区基金会人才育成计划2019年赴杭州调研后开展的又一次赴外实地调研活动。本次考察活动为期两天,考察团参观了成都市社区基金会、社会企业等,学习了解了成都市社会组织运作经验,为以后进一步加强上海和成都两地社区基金会的合作与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九件事,参加金华社会组织聚能计划活动。8月29日,应金华市民政局、都市快报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在会上做了题为“社会组织成长与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第十件事,参加杭州市“中华慈善日”活动。9月4日,“决战脱贫攻坚 助力疫情防控”2020年浙江省暨杭州市“中华慈善日”活动开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应邀在会上做演讲,分析社会组织在抗疫与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特殊优势,社会组织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十一件事,参加公众伙伴日专题沙龙和“上善论坛”。9月5日下午,参加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上海长宁区凝爱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上海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召开的“探索构建社区服务生态圈”专题沙龙,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对沙龙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徐家良教授从构建高质量平台、确认各方需求对接、提高专业能力建设、打通社会组织脉络、持续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引导社区基金会、5G嫁接满足社区需求等多个层面,对构建社区服务生态圈进行了概括。9月6日上午,首届“上善论坛”召开。由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主笔起草、经与会各方代表广泛深入讨论定稿的首个“上善共识”发布。“上善共识”表达了慈善界“向上向善、共享共建”的共同理念,提炼了“大城有爱、公益之城”的共同目标,表达了“公谨自律、诚实守信”的共同责任,倡导“至善至美,追求卓越”的共同追求,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参加了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办的“社会组织参与抗疫及疫后重振”专题论坛,并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点评。徐家良教授从法律、政府和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出发,对疫情期间政府与企业关系、政府与社会协调和沟通、政府法制完善、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第十二件事,参加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9月8日至10日,应中国慈善联合会邀请参加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对巨人慈善基金会、善小公益基金会进行社会组织等级评估。
通过梳理以上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和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做了一些实事,在国内外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本期主题论文有六篇。
第一篇论文由上海大学刘玉照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元腾所写,题目为《跨界公共服务供给中社会组织参与的多重困境及其超越——对长三角流动儿童教育服务领域社会组织实践的考察》。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流动儿童教育实践面临着“跨区域”和“跨领域”的双重困境。该文以长三角地区服务于流动儿童教育领域的多个社会组织的微观实践为蓝本,梳理了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多重困境及其实践超越的逻辑。该研究发现,在面对跨区域边界分割和跨领域主体分立的现实挑战时,社会组织分别探索出“网络链接”与“缝隙黏合”的超越性实践策略。
第二篇论文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政法部马玉丽副教授、李坤轩教授所写,题目为《强政府、强社会:新加坡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尽管中国社会组织的特征、任务、使命与新加坡有所区别,但二者之间在某些事项上仍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与共通性。通过考察新加坡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发展与实践,可以发现新加坡社会治理中鲜明的“强政府、强社会”特征。
第三篇论文由合肥工业大学马贵侠副教授、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潘琳副教授所写,题目为《慈善法治下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合作监管探析》。该文以跨部门合作治理理论和慈善政策法规为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合作监管分析基础,运用德尔菲法、熵权法综合分析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多元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的重要性排序,以此构建出慈善法治下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合作监管模型,详析了各类监管主体的角色及运作策略。
第四篇论文由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何兰萍副教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晟昱所写,题目是《主体合作与资源可及:慈善组织参与医疗救助的路径——基于135个案例的比较分析》。该文以合作治理理论、卫生服务可及性为理论基础,从救助主体合作和救助资源可及两个维度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将135个慈善医疗救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救助路径进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该文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一是政社合作有利于慈善医疗救助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慈善医疗救助多元主体合作框架尚不完善;三是地方性救助项目可促进救助的充分性和针对性。
第五篇论文由江苏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涂譞所写,题目为《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共同生产——以S市W区为例》。该文聚焦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议题,选取了江苏省首批创新实践社区网格化试点的S市W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过程中的主体间互动关系,探索了共同生产的制度保障与社会基础。该研究发现,行政性社区向合作性社区转变是共同生产得以生成的制度基础,城市社区共同生产是在行政权力与社会力量达成平衡状态的前提下,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结果。
第六篇论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焕和教授魏娜所写,题目为《可持续性志愿服务何以可能?——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论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归纳提取了影响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因素三个核心范畴,同时,依据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态过程,详述了志愿者在未参与阶段、参与体验阶段和参与结束阶段的影响因素差异,构建了可持续志愿服务行为的逻辑框架。基于参与意愿与志愿行为可持续性将志愿者细分为热心型、成长型、沉睡型和被动型,并针对各个阶段的特征和志愿者类型,提出了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的建设路径。
在六篇论文的基础上,本书还有书评、机构访谈、人物访谈和域外见闻。
“书评”栏目有两篇,第一篇书评的题目为《社会组织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治理的行动策略及局限——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作之道〉》。为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确保公共利益最大化,亟须引入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治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陆亚娜教授所著《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作之道》一书,选取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为研究主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应对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了协调应对存在的诸多困境及其原因,认为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关键在于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应对的制度与相应机制,提出从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三重维度出发,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协调应对创设内外环境和有利条件。第二篇书评的题目为《策略行动者: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的新角色——评〈中国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考察〉》。行业协会商会通过政策参与能够在国家经济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永东副教授所著的《中国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的考察》一书系统分析了中国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关系多元化与动态性的新形态,突破了以往研究关于行业协会商会作为“传声筒”或是“游说者”的角色争辩,该书提出了当代中国行业协会商会在政策参与中的“策略行动者”新角色,考察了当代中国行业协会商会政策参与现状和策略性互动机制,弥补了以往研究在广度和深度结合上的不足。
“访谈录”栏目中的“机构访谈”介绍了江山市红盾应急救援队。江山市红盾应急救援队是一支由户外运动爱好者发起并于2014年正式成立的公益性团体,成员主要来自机关、学校、企业等组织。救援队有队员100多人,多次邀请相关专家为队员传授水上救援、山地救援、应急救护等技能,同时,救援队员将自身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身边的人,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推广自救互救的理念,倡导让更多的人走上公益救援的道路。江山市红盾应急救援队加强了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既出现在各项应急救援任务中,也出现在江山市大型活动的安保现场,成为江山市应急和安全保障中重要的社会力量。
“人物访谈”访谈了湖南李丽心灵教育中心负责人李丽。李丽,湖南李丽心灵教育中心、湖南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负责人,致公党党员、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硕士生导师。她一岁多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严重残疾。面对病痛与磨难,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退缩逃避,反而凭借顽强的毅力,陆续创办多家企业。李丽先后创办了衡阳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湖南李丽心灵教育中心、湖南乐创公益慈善发展中心。李丽先后荣获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百名优秀母亲、湖南省道德模范、民政部中华慈善奖提名奖等80多项荣誉。
“域外见闻”栏目介绍了英国志愿行动研究中心的运作。英国志愿行动研究中心隶属于东英吉利大学的健康科学学院,致力于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服务等研究,传播志愿行动的理念和规律,推动志愿行动的实践。英国的志愿行动是比较活跃和有力的,所以不管是英国志愿行动研究中心的运作还是志愿行动的实践都有值得我国学习的方面。在“残障与志愿行动”的学术工作坊中,与会者认为,虽然中英两国的社会文化、社会政策框架是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也是不一样的,但在助残社会服务领域遇到不少相似的困境,两国应该加强合作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副处长解志韬和高延坤,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代理院长胡近、党委书记姜文宁等领导对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集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诸多的便利,这也是我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的研究成果。
特别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利民社长、杨群总编辑的关心和胡庆英编辑的认真负责!
为了提高服务的水平,确保论文质量,编辑部团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将努力为国内外第三部门学术界、实务界和管理机构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平等对话的平台,倡导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规范,发表创新性的论文,不懈追求对理论的新贡献。为了梦想,我们共行,我们一同成长!
徐家良
2020年9月12日于上海固川路中骏天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