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哲学年鉴(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问题

宫敬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有30余年,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是20年。世纪之交经济哲学研究发展到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是重大进步,但“瓶颈”性问题凸显出来: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未得到重视和研究。研究和回答这一问题,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才能深化一步,其体系性架构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承载的内容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准确理解前者,才能对后者做出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的理解和阐释。

一 社会和理论背景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意义说,改革开放是重大事件。改革开放的结果有目共睹,中国由穷变富,由弱成强。这一历史过程的起步之处是党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这次会议决定,彻底改变既有方针,以全新思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的核心是把阶级斗争为纲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此相伴随,一系列全新的观念、方针和政策出现在人们面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方针政策的实践形态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性运动,结果是中国社会历史的根本性转型。在当时,巨大变化是国际国内特定社会历史情势激发的结果。资本主义世界开启新一轮全球化,对中国而言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在国内,经济社会状况已处于危险境地,用当时的话说,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种社会历史情势中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唯一出路。

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的改变使理论领域形成全新格局,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理论不能适应新思路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是“理论贫困”。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形成的哲学强调“革命”和“斗争”,如何“建设”则处于空白状态;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而来的政治经济学视商品经济进而市场经济为“洪水猛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政治经济学有待创制。

像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状况一样,理论领域也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以期尽快改变“理论贫困”状态,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新理论。急迫的理论需要是根本动力,催促理论工作者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地看问题,观照改革开放需要进行的理论创新,提出以往条件下难以想象的新观点、新理论。社会和理论情势都表明,经济哲学进而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出现实属必然。

二 演进历史

1985年,朱川发表《开展经济哲学的研究》的论文,主张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可分为革命哲学和建设哲学。第二,在建设哲学意义上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经济规律的连续性质及其特征和经济规律的体系及其合力作用。[1]细加品味这篇论文,得出如下结论不能被认为是唐突之举。其一,该论文印有深深的时代痕迹,“革命哲学”和“建设哲学”的区分证明这一点,急于摆脱“理论贫困”和找到救“困”之道的心迹溢于言表。其二,该论文提出了前所未有但对后来影响巨大的新概念即“经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虽然“革命哲学”和“建设哲学”的提法及其区分没有在学术界流行开来,但前两个概念却是稍后理论研究的新指向和新范式。其三,该论文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视野,即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地看问题。现在,此种看问题的视野是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在当时的社会和理论背景下,确实是大胆的创新之举。其四,在提法上,从“经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到马克思经济哲学之间只有一步之遥的距离。提法的启导和指向作用不容小觑,随后出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开展经济哲学的研究》一文的出现略显偶然,那么,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纲领则注定经济哲学研究热潮的出现是必然趋势。1994年南京召开“经济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研讨会,紧随其后的1996年和1998年,上海两次召开全国性经济哲学研讨会,说明作为研究范式的经济哲学已进入不少人的学术视野,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单独为经济哲学研究课题立项(1996年),而像《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等权威学术刊物则开设发表经济哲学论文的专栏。马克思文献研究视野明显地扩大,哲学领域以往不甚关注的《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成为经济哲学研究的对象。诸多事实表明,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热潮已然形成。

研究热潮中“经济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两种提法同时存在,不同研究者赋予两种提法的含义之间区别很大,此为交叉性新兴学科刚产生时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对于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来说,关键年份是1999年,俞吾金发表《经济哲学的三个概念》一文。[2]关键之处有三。其一,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上,俞吾金首先提出和使用“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学术贡献。其二,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做出大体符合文献的说明。马克思是狭义经济哲学的开创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都是狭义经济哲学的典范之作。马克思开创的狭义经济哲学研究范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传统哲学及其基本概念的理解。其三,俞吾金的说明发挥了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指向的固定作用,这种哲学存在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游离于文献之外地寻找马克思经济哲学是偏离正确方向之举。

进入21世纪,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有了新变化,什么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问题成为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依先后顺序出现的如下观点可为例证。

(1)“马克思经济哲学的要义是经济学批判。而‘批判’意味着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3]

(2)“经济哲学奠基于马克思开创的经济现象学传统,它从理论范式的高度完成了对传统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超越,将社会经济存在理解为人的本根存在方式,将一切事物规定为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的社会经济存在物。”[4]

(3)马克思经济哲学是“哲学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哲学的改造”。[5]

(4)“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更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6]

(5)“理论探索的唯一正确的进路是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经济哲学。”“作为经济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系列是:生产-商品-价值-时间-自由。”[7]

如上所列何谓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界定实质是看待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不同角度。第一种和第三种界定从批判功能角度看待马克思经济哲学,可称之为功能论;第二种界定借用黑格尔哲学和胡塞尔哲学的提法看待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特性,可称之为特性论;第四种界定聚焦于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可称之为对象论;第五种界定在范畴层面看问题,已无意识地触及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问题,可称之为范畴存在形式论。

几种看问题的角度对人们理解何谓马克思经济哲学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但其中存在共性且是“瓶颈”性问题: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是什么?虽然稍后有人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这一问题,[8]可惜的是学术界几无反应。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在自觉意识层面探讨和回答这一问题,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就无法深入下去。这是我国目前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的例外是俞吾金的界定。他已意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范畴,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中存在哲学性内容。虽然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俞吾金,像因提出和说明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而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事业做出贡献一样,在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问题上他又先人一步,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事业做出了新贡献。

需要关注的是,俞吾金的界定涉及了更大且更复杂的理论问题: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经济哲学是什么关系?俞吾金构筑的语境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哲学就是马克思经济哲学。但是,俞吾金既没有提出也没有回答提法中隐含的如下问题。其一,既然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经济哲学,那么,马克思哲学中除经济哲学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哲学如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社会哲学、工艺哲学和伦理哲学?对问题做出否定性回答不符合马克思文献实际;做出肯定性回答?如此回答问题的结论是马克思哲学就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提法不能成立。其二,马克思经济哲学毕竟是领域性哲学。如果说马克思哲学就是经济哲学,那么,结论必然是马克思哲学确为领域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说马克思哲学是领域性哲学,那么,作为领域性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中有否一般性因而可以单独存在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是什么?其三,马克思哲学是由传统哲学演变而来的领域性哲学,这是否说明,马克思哲学革命中包括哲学存在形式革命?检视文献便知,俞吾金未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回答。俞吾金已驾鹤西归。在纯学术层面与已仙逝者的学术观点论长道短,唯一目的是推进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三 基本内容

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到底是什么?

看似简单陈述句能够回答的问题其实不简单。马克思经济哲学具体内容的丰富性使然,从不同角度出发,显现出来的经济哲学存在形式之间有很大区别。在笔者看来,这里的角度有四种。

第一,自成体系角度。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存在自成体系的哲学性内容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即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的经典表述出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其与政治经济学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之一。细检马克思政治经济文献就可发现,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称之为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旨在解决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认识路径问题,除此外还有其他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容,如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劳动哲学本体论和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四者有机统一,构成马克思原生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称之为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第二,随机角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存在海量具有巨大理论分析功能的经济哲学观点,人们所熟悉者是劳动异化论、人学三段论和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决定论等;有待人们发掘和探讨的有:生产方式三段论、诚信经济规律论和工艺决定论等。这一角度呈现出来的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给人以内容丰富之感,初涉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研究者容易领悟和操作,但不足之处明显可见:随意性大,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整体性质和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难有表示存在的机会,不能发现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性架构的理论逻辑空间,等等。我国目前的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正处于这种状态。

第三,元哲学角度。两千多年的哲学历史跌宕起伏,大家辈出,学派林立,思想各异。这种情势造成的结果是各派之间互竞雄长,争论不休,因此形成哲学的历史。拔高一个层面即从元哲学角度看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显现出来,不同时代和不同哲学家总在论说的无非是如下问题:哲学本体论问题、哲学认识论问题、哲学方法论问题、哲学价值论问题和哲学历史观问题。从这种角度出发检视马克思文献,就可发现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元哲学存在形式:政治经济学逻辑前提论、经济哲学本体论、经济哲学认识论、经济哲学方法论、经济哲学价值论和经济哲学历史论。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元哲学存在形式中只有政治经济学逻辑前提论是新组成部分,其他部分在思维方式意义上与传统哲学无异,区别只在于研究对象及基于对象而来的内容不一样。这是我国目前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尚未涉足的话题。笔者相信,只要有志者尝试于此,取得足能推动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成果指日可待。

第四,微观角度。实证性地检视马克思文献,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内部探寻经济哲学内容,就可发现微观存在形式的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微观存在形式的马克思经济哲学是全新提法,但就其中的部分性内容说,人们已不自觉地进行了相应研究。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即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宏观层面看待社会历史,解决这一问题是马克思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历史坐标位置的必要举措。从恩格斯开始到现在,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始终是人们研究的课题,总体性成就是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教科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像劳动异化论、自由时间论和人学三段论等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中哲学思想的研究,其成果的丰富程度达到了汗牛充栋的数量级。俞吾金的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是更明显的例证。他在2011年发表长篇论文《作为经济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其核心观点无非是说,马克思经济哲学进而马克思哲学的具体内容存在于政治经济学范畴中,他为我们列出的范畴是:生产、商品、价值、时间和自由。俞吾金提出的“核心概念系列”只能在例证意义上理解,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森林”中,还存在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范畴,举出如下例证足能说明问题:劳动、资本、货币和剩余价值等。俞吾金的思维路向是正确的,基于此,我们应该感谢他。

融合如上看待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问题的四个角度,马克思经济哲学微观存在形式的体系性内容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内容可凝练为一个定义:马克思经济哲学是马克思文献中哲学的一种,以四种微观形式表示自己的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

(一)定义的内涵说明

第一,“马克思文献中的哲学”的提法旨在表明,非马克思文献中的哲学不是马克思哲学,他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只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个人性理解,但不是马克思哲学本身。第二,“一种”的限定表明,马克思文献中还有其他哲学。其他哲学是领域性哲学,除经济哲学外还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法哲学、社会哲学、工艺哲学和伦理哲学等。第三,马克思文献中其他哲学与经济哲学的关系是同时并存,相互支撑,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第四,马克思确实发动并完成了哲学革命,这一革命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内容革命,其二是存在形式革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总在讨论马克思哲学革命问题,可惜的是,参与讨论者没有自觉意识到并明确提出马克思哲学革命中存在的形式革命问题。不具体化到存在形式层面探讨马克思哲学革命问题,其结果不可能符合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际。

(二)定义的外延说明

把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微观存在形式具体化,能够见到的是如下内容。

1.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这种批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学前提批判、制度前提批判、阶级立场批判和方法论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术语境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要确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前提条件之一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其中包括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这种批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随处可见,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宝贵且无可替代的思想资源。[9]

2.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范畴众多,众多的程度只能用“范畴森林”而不是“范畴丛林”表征。说其中的每一个范畴都具有哲学性内容稍显夸张,也是实证意义上无法确立的提法,但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大部分范畴具有哲学性内容肯定符合实际。这样的范畴可以列出长长的单子,如下范畴只能作为例证看待: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劳动、奴役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和自由劳动;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科学技术和工艺学;公有制、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等等。这些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建筑材料”,挖掘和提炼其内含的哲学性内容的学术意义非常巨大,首先是能使我们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更直接的意义是能够使我们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理解和把握具体到范畴这种微观层面。此为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真正进入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的便捷门径。

3.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

像政治经济学范畴一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性内容同样是经济哲学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例证众多到无法一一枚举,变通办法是在马克思代表性政治经济学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第一卷中各取三个例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例证一:“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例证二:“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例证三:“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10]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例证一:“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约。”例证二:所有权规律的第一个“是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性”。例证三:“劳动本身越是客体化,作为他人的世界,作为他人的财产而同劳动相对立的客观的价值世界就越来越扩大。”[11]

《资本论》第一卷。例证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例证二:“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例证三:“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12]

如上所列存在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的例证首先是政治经济学命题,但谁又能说这些命题中不包含哲学性内容呢?如果基于马克思文献且顾涉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背景地分析这些命题,提炼其中的经济哲学思想,我们马上就会感悟到,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这种经济哲学的微观存在形式,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是多么惊人。再做解释实属多余,径直做出结论名正言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命题中包含哲学性内容,这种内容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微观存在形式之一。

4.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

此处的“理论”之谓意在指明,在学科意义上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密不可分,哲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以示与马克思经济哲学前三种微观存在形式相区别。这里的密不可分指称两项内容,一是在一般意义上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密不可分,哲学是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密不可分,哲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这里的哲学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第四种微观存在形式的具体内容。这种内容极为丰富,概略地说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人学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人学理论有如下内容。其一,政治经济学人学前提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性自私论(经济人)正相反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是“完整的人”。[13]其二,劳动人之本质论。[14]其三,主体历史观。[15]其四,人学价值论。人学价值论具体表现为三种价值立场:人类立场、劳动者立场和无产阶级立场。人学理论的四个部分有机统一,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内在灵魂。

第二部分是经济哲学本体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界定,哲学本体即研究对象是整体性、一般性和本质性存在。[16]依此类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本体即研究对象是什么?在马克思政治经济文献中,有三种与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本体相类似的说法。第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7]马克思为自己的说法给出的理由是,资本“是全部资产阶级污垢的核心”。[18]第二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19]第三种说法往往被人忽略,但具有更重要的经济哲学本体论意义,雇佣劳动是资本和地产的基础。[20]孤立地看,把资本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品和雇佣劳动理解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而理解为马克思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本体皆有文献根据,但综合地看,雇佣劳动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性研究对象,因而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本体。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也是叙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但商品变为资本,进而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以雇佣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诞生为客观基础,否则,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遑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由此说,雇佣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本体,对这一本体的哲学性理解及其结果,便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本体论。进一步说,对雇佣劳动进行社会历史性还原,我们见到的是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对雇佣劳动进行逻辑还原,我们见到的是它与商品、资本和地产相比较而言的基础地位。扩大视野地说,只有把马克思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本体确定为雇佣劳动,才能真正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历史性的客观基础。

第三部分是经济哲学认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经济哲学认识论内容非常丰富,可惜的是现有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语境没有给它表示存在的机会,原因是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发现马克思经济哲学认识论的客观存在,并对其进行专题性研究和讨论。这不是马克思的过错,而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者无意识忽略所致。概括地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的经济哲学认识论内容是:理解、充分地占有材料、关注细节、分析历史演化、探寻内在联系和让当事人出场说话。[2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利用这几种认识形式进行研究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哲学认识论之间具有多么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四部分是经济哲学方法论。在人类学术史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用丰富或极其丰富的限定词无法表征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思想博大精深的意蕴,替代性办法是描述其独特之处。

其一是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或叫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由四个具体性观点构成: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决定论、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论、生产方式三段论和工艺决定论。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决定论解决经济生活与其他领域生活决定与被决定的层级关系问题,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论和生产方式三段论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雇佣劳动的社会历史方位问题,工艺决定论则比生产力决定论更深化一步,解决了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决定论、生产方式三段论和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论的技术基础问题。

其二是解剖典型方法。从整个政治经济学史的意义说,解剖典型方法的发明者和运用者是马克思,其开创性意义不言自明。典型的国别指称对象是工业革命及其前后时期的英国,社会历史性指称对象则是人类社会历史中首次出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客观基础——雇佣劳动。正是这种方法,唯有这种方法,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地再现出来。

其三是叙述方法。马克思很重视并长期研究叙述方法。马克思自己对叙述方法的概括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22]恩格斯的归纳则是“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3]后人根据列宁“逻辑的和历史的”提法把马克思叙述方法概括为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24]这一方法确实有思想来源,具体说是维科和黑格尔的思想,但把这种方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只有马克思才能做到。

四 讨论性结论

第一,如果从“马克思经济哲学”提法的第一次出现算起,我国的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总结这一历史,检视其成就和不足适逢其时。成就是经济哲学成为不少人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范式,“瓶颈”性问题是尚未在自觉意识层面重视和探讨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问题。探讨和回答这一问题,新的学术空间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就有可能进入学术成果井喷式出现的新时期。

第二,马克思经济哲学微观存在形式的内容源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即便来自纯哲学文献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主要研究基础是政治经济学。如此说的文献根据是《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如果有人说这样的根据不充分,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的海量政治经济学范畴和知识则是进一步的根据。[25]

第三,上述看待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前三个角度即自成体系、随机和元哲学角度的内容都能在微观存在形式中以适当方式表示自己的存在,说明这种存在形式作为体系性架构能够含纳和表征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整体性内容。

第四,在马克思经济哲学微观存在形式中,经济哲学认识论和经济哲学方法论二者之间有交叉之处。经济哲学方法论中包括认识方法的内容如解剖典型,从经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问题,经济哲学方法论中的认识方法属于经济哲学认识论的内容;从经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问题,经济哲学认识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区别只在于它不是叙述方法。

第五,假如让马克思自己讲经济哲学的微观存在形式或叫体系性架构会是我们如上呈现出来的样子吗?马克思生前并未涉及这一问题,去世后再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属过分。如果我们记起哲学解释学集大成者伽达默尔“视界融合”的学说,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作为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性架构的微观存在形式是我们基于既有经济哲学训练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对话的结果。说这样的体系性架构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或原样来自马克思文献都不符合实际,唯一符合实际者,它是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对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的理解。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


[1] 朱川:《开展经济哲学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

[2] 俞吾金:《经济哲学的三个概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 吴晓明:《马克思经济哲学之要义及其当代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 王善平:《经济哲学:传统哲学和经济学的解毒剂——试论作为经济现象学的经济哲学》,《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 彭学农:《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哲学思想》,《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 陈宇宙:《财富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人学向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

[7] 俞吾金:《作为经济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兼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命运》,《中国哲学年鉴》,2011。

[8] 宫敬才:《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论纲》,《河北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9] 对这一批判的展开和说明见宫敬才《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1期。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4、155、178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第120、469、45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210、429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9页。相关的文献梳理及其论证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学术研究》2015年第5期。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05、519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5-186页;第8卷,第52页。

[1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56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8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78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47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8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2、21-22页;第8卷,第318页;《资本论》第一卷第八章和第十三章。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2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603页。

[24]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第357页。

[25] 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证见宫敬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基因”》,《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