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77年的朱明王朝,总是会引起人们许多探讨的话题。一般,在人们的心目中,就社会经济的强盛度而言,明代难以与汉唐朝代相提并论;就文学成就而论,明代则难以匹敌于唐宋朝代。然明代文学种类之多,文学作品数量之多,则远远超越前代。仅就全明诗来说,数量远超唐诗十多倍。数量多不意味质量高,自闻一多认为诗到明代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文学自此开始了小说、戏剧的转向,之后此论似乎已成定论。[1]在明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戏剧样式中,汤显祖的戏剧具有极高地位,是毫无疑问的。
汤显祖(1550—1616年),明代中后期最杰出的戏曲家、诗人、文学家,不仅在哲学、戏曲方面有卓越贡献,而且在史学理论、诗学理论(含美学理论)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珍贵的精神遗产。人们往往认为汤显祖的最大贡献是戏曲创作,然考察其一生的创作实践,用功最勤、下笔最力、数量最多的还是他的诗文创作,而其诗学理论也达到明代文学理论的高峰。当然,从广义的诗学范畴来讲,汤显祖的戏曲理论也是其诗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里先就“诗学”这个名称做一点说明。其实“诗学”一词源于域外,概念含义并无定论,在具体运用时所指并不相同。有的是以文体为限,指诗歌艺术或诗歌理论;有的则由文学的本质出发,泛指一般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思想,如此,则诗学所讨论的问题不止于诗歌,而是整个文学了。按照一般性的说法,“诗学”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诗学”是“Poetics”的译名,意味着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狭义的“诗学”是中国固有名词,即诗歌理论。本书之所以以“诗学”为名,便是利用了这种不确定性。如此选择也有其根据和原因。其一,“诗学”本是西方文论史上的批评术语,源头可上溯于古希腊。贺拉斯的《诗艺》和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当代瑞士文学批评家施泰格尔的《诗学的基本概念》,都把“诗”作为文学基本的研究对象。其二,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论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并在理论批评上有着卓越的表现,而且因为就中国古典文学而论,诗与文的本性从来就是相通的,诗论与文论包括词论、小说、戏曲、绘画、书法等都有着脱不尽的关系,并时常融合为一体。这样“诗学”实则即以诗为主导的文学观。如此说来,本书即取这样一个诗学内涵,既专注于汤显祖诗歌理论的狭义,又涵盖汤显祖戏剧、小品等文学实践的理论概括的广义。
故本书依此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依次为汤显祖诗学概要、汤显祖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汤显祖诗学思想之哲学基础、汤显祖诗学理论建构(分四章)等共七章;下编则为汤显祖的诗歌及小品创作、汤显祖的尺牍创作、“临川四梦”在明清时期的接受、汤显祖戏剧人物杜丽娘与潘金莲之对比以及汤显祖《牡丹亭》原著与英译著差异比较等五章,可视为汤显祖诗学散论。
[1]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第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