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概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2]“固有的根本”就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没有了根源。一棵小草如果没有坚实的根也是无法生长的,有了牢固的根基,丰富的营养,就算在恶劣的环境下,它也能够顽强地生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没有了根基和营养就会摇摇晃晃,一阵轻风就可能将其刮倒。“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3]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民族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文化交错、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唯有信念和信仰,才能使国家屹立不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成分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多年来所积累下来的,具有强大的精神内涵和生命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14]众所周知,我们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出来的,都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容易被人接受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5],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立足现实,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只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话语表达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才能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讲清楚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我们需要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6]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方向。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首先,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7]其次,如果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就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已经深深根植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因此,它为今天的文艺工作、思政课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建设等提供了深厚的力量。再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展示出来。我们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的情况下,做好对外文化宣传十分重要,我们要提高新闻传播的能力,改变“西强我弱”的舆论状态,就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9]而现在的问题是部分传统文化可能在语言表述或意思上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或者其中一部分已经是旧事物,因此,我们要坚持在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产生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就是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文化,新的文化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的优点又克服了传统文化的缺点。只有在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前进,才能激发传统文化巨大的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完成的,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准确掌握两者的内涵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0]创造指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意思就是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内涵,使之转化为现代的方式、话语体系,使人接受并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21]创新指的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意思就是在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其实创新性发展是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创造是创新的起点,不断地创新,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变,产生新的创造。对传统文化中那些对社会发展具有价值但是表现形式比较陈旧的进行改造,在改造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赋予其新的价值、新的含义、新的表达方式,让其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无限的魅力。所以只有两者相互补充,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够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今天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使我们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改造和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如今,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创新是当代文化竞争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竞争,为了增强竞争力,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就如“一带一路”倡议是依据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而提出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面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从当今时代的合作共赢中发掘力量,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开创共同发展的光明未来”。[22]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次创造创新,让其发挥出无限的力量,也为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我们树立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各民族文化的创造创新能力,让其散发出无限的力量,从而凝心聚力,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途径
(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3]而我们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多的是停留在学术研究上面,对于怎么继承和发展缺少规划,在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适宜形式等方面做得还不够。[24]要想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做好开发工作,融入群众的生活中去,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现在56个民族的文明。但目前为止,对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更多地表现在儒家文化方面,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较少。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25]我们应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使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加强宣传、注重教育,增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力。我们在挖掘和阐发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自己的话语方式,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挖掘和阐发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要坚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26]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7]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和创新,对其进行现代性的改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对传统文化表面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面向未来进行创新,舍弃那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事物,对于那些至今还有借鉴意义的事物,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28]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我国每一个朝代的文化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都是经过文化传承和积淀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因此,我们不能割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为自己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感到自豪,在所拥有的文化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9]国家不同,历史就不同,国情也就不同,我们走好中国道路就要清楚我国的历史,清楚我们的基本情况。我们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哪些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深度融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