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与全域旅游:以宁夏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方志中“塞北江南”的由来

最早出现“塞北江南”一词的宁夏志书是明代庆靖王朱栴主持编修的宁夏传世旧志中成书时间最早的(正统)《宁夏志》。(正统)《宁夏志》中记载“赫连果园,《舆地广记》以此地为赫连勃勃果园。所谓‘塞北江南’者也”。[1](弘治)《宁夏新志·序》(宁夏巡抚王珣所作)中也强调:宁夏“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人生其间,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诚今昔胜概之地,塞北一小江南也!”[2]在王珣眼中,宁夏的山川形胜、风情物产与江南没有区别,可谓不是江南,而胜似江南,也由此可见宁夏当时不光是“大漠孤烟直”,更是沟渠纵横、鱼米飘香、湖泊交织的“塞北江南”。其实“塞北江南”的说法并不是明代才有,而是由来已久。

图1-1 塞北江南

据专家学者考证:608年,隋朝人郎茂撰的《隋州郡图经》为最早记载宁夏灵州是“塞北江南”的志书。《太平御览》中记载了《隋州郡图经》(现已失传)的有关内容,“《图经》(指《隋州郡图经》)曰:周宣政和二年(应为宣政元年,578年[3])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皆化,因谓之塞北江南”。[4]因此,宁夏“塞北江南”之称,客观事实起于陈朝吴明彻残部被迁到灵州等地。[5]北宋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在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同时指出,周朝时期宁夏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古城)“本杂羌戎之俗”。[6]说明原来灵州的少数民族风俗占主导地位,后来迁来的陈朝吴明彻残部——内地汉族,改变了原有的风俗、文化、教育等民风民俗,所以灵州才有了“塞北江南”之称。宁夏地方史志专家鲁人勇先生认为:这个美称具有民族融合的内涵。[7]

自此,“塞北江南”的美名就代代相传了。在(正统)《宁夏志》中载,唐朝诗人韦蟾《送卢藩尚书之灵武》中的名句:“贺兰山下果园成[8],塞北江南旧有名”[9]诗人赞美了贺兰山下的果园繁茂,更使“塞北江南”的美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嘉靖)《宁夏新志》收录明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栴诗作《丽景园冬日》,对自己14岁藩封并定居的宁夏的塞北风光进行了肯定,感慨“人间世外由来别,塞北江南自昔传。”[10]同时收录的孟逵《宁夏》“圣君贤相调元日,塞北江南文教通”[11],则是对宁夏和江南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感慨。

图1-2 黄河水车

宋代的曾公亮和丁度编修的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记载,灵州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本河外,县城西至贺兰山六十里……有水田、果园。本赫连勃勃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12]这里无疑是将“塞北江南”由文化内涵扩展到自然内涵,是对宁夏自然风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肯定。

图1-3 湖城银川

宁夏地方史志专家吴忠礼先生认为,《太平寰宇记》所记适用于灵州全州境域范围。南北朝时,人们用“塞北江南”来夸赞宁夏,应该既包含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包含自然风光、地理和经济方面的内涵。[13]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美称逐渐广泛使用,在约定俗成的影响下,最终“塞北江南”(今人称为“塞上江南”)成为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甚至是全宁夏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