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转向知识、技术、人才等,经济的增长不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资料的高消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占据所需要的全部智力资源,所以有效地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成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有效地整合了产业内各个企业以及非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科研力量、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效利用联盟成员各自优势资源的一种创新型组织形式,受到了企业管理者和各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征。
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开始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其主要特点在于有效地整合产业内优势资源、产生协同创新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解决产业内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以获得产业竞争优势,而不是解决单个企业的技术问题,因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多面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及各个地区重点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领域,例如美国半导体产业联盟、欧盟生物产业联盟都是比较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调查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末,各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一些地区的高新技术领域悄然兴起。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国家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目的是引导和形成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的新型技术创新的组织形态。2007年,政府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产业领域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能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不仅能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集合成为产业技术链,还能将多个产业技术链布阵、联网,促进相互协作和共同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壮大。为了构建基于产学研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部等六部委2008年底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2009年又发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载体之一予以重点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云南省自2010年起全面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工作,截至2014年底,已在贵金属材料、红外光电、钛产业、民族药、装备制造等领域认定了48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这些联盟试点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贵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三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列为科技部重点培育对象。实践证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分工与协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不高、运行绩效难以达到预期等问题。因此,正确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因子及作用关系,规范政府监督管理行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维度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通过理论演绎构建了不同层面的概念模型,并以云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调查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SD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变化趋势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倒U形态势。单因素调整和多因素组合调整会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体来说,战略目标、初始关系等单因素调整效果较为简单直接,一般不会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系统造成根本性改变,而多因素组合调整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的作用机理更为复杂。
第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博弈的SD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的演化结果取决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投机盟员的惩罚力度、惩罚机制等因素。惩罚力度大小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演化过程的动态性密切相关,动态惩罚机制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投机行为演化的波动性控制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第三,品质因素和情境因素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会主义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呈显著的负向影响。互动因素中信任、沟通、利益分配和承诺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正向影响显著,利益分配的影响最大,沟通次之,信任和承诺较小,而管理控制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未得到证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对联盟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鉴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