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馆和史库
其他仪轨分散保管在春秋馆和地方的四处史库中。提起春秋馆和地方史库,我们马上会想到《朝鲜王朝实录》,因为编纂实录的是春秋馆,保管实录的也是春秋馆和地方史库。其实史库里不只有实录,还有王室族谱、经学书籍、史书等国家编修的重要文献。仪轨作为国家重要的记录资料,也被珍藏在史库中。
史库建筑通常由史阁和璇源阁构成。史阁主要是保管实录的地方,因此又称“实录阁”;璇源阁是保管王室的族谱——《璇源录》等王室相关资料的场所,因此仪轨很可能被存放在璇源阁中。
江华鼎足山史库(左上)
《海东地图·江华府地图》中的鼎足山史库。鼎足山史库之前在江华府内奉先殿西侧,宣祖三十九年(1606)移到了摩尼山,1660年在鼎足山城建立史库,传灯寺是其守护寺庙。
茂朱赤裳山史库(右上)
《海东地图·茂朱府地图》中的赤裳山史库。随着与后金关系的恶化,朝鲜为把妙香山史库的实录转移到南部保管而设立了该史库。史库建筑是光海君六年(1614)落成的。
江陵五台山史库(左下)
《海东地图·江陵府地图》中的五台山史库。五台山史库建造于宣祖三十九年(1606),指定月精寺为其守护寺庙,但实际上由尼庵灵鉴寺担负其守护职责,因此又称灵鉴寺为史库寺。
奉化太白山史库(右下)
《海东地图·奉化县地图》中的太白山史库。太白山史库是宣祖三十九年(1606)为保管新印制的实录在太白山立峰下设置的,后于1634年搬到了距此处1里的瑞云庵附近,即现今史库处。
《五台山史库图》
《金刚四君帖》画幅之一。画册是由60幅画组成的真景山水册,在封面写有“金刚全图”的标题。金弘道奉正祖之命,到关东地区写生,将风景以《奉命图写帖》流传下来。金弘道,1788年,缎面淡彩,30.4cm×43.7cm,个人收藏。
朝鲜时期负责管理史库的正式机构虽然是春秋馆,但实际上,守护地方史库的是附近寺庙的僧侣。守护地方史库的寺庙是指定的,如鼎足山史库由传灯寺守护,赤裳山史库由安国寺守护,太白山史库由觉华寺守护,五台山史库由月精寺守护。在把佛教当作异端排斥的朝鲜时期,由僧侣守护国家的正式文献记录虽然不合名分,但考虑到史库处于普通人难以接近的山岭地区,从安全防御和节省国家经费等方面来看,合理利用当地寺庙确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在奎章阁现存的古地图上,史库的位置都被明确标注出来,这表明当时国家非常重视对重要文献的保管。在18世纪后期金弘道奉正祖之命描绘关东地区优美景致的画册中,就有五台山史库,从中也能看出朝鲜人对史库的重视。
史库的历史
从高丽朝起,实录开始在史库中保存,特别是到了高丽后期,为彻底防止实录流失,在首都开城设立内史库,在地方设立外史库,实行二元管理体制。朝鲜时期继承了这一管理方式,初期实行首尔春秋馆史库和地方忠州史库的二元管理制,到世宗时增加了庆尚道星州史库和全罗道全州史库,从而形成了四库体制。
朝鲜前期的四个史库分别位于人员往来频繁的首尔和地方官员们的居住地,因发生火灾,史库书籍几经折损,其后壬辰倭乱的爆发给统治者重新考虑史库位置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壬辰倭乱时,朝鲜要塞地区都被倭寇占领,除了全州史库外,其他史库的书籍均遭大火焚毁。全州史库的书籍能够保存下来,得益于孙弘绿、安义和其他地方儒生奋不顾身的保护。
《朝鲜古迹图谱》所载的史库
上两图为太白山史库的全景与侧图,下两图为五台山史库的全景与侧图。
仪轨的诸般经历使人们意识到,在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的地区很难完整地保存文献。因此,战争结束后,史库被从繁华地段转移到崇山峻岭中,库藏被分散到各个地方保管。尽管无法确保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但至少可以有效地避免库存尽毁。
朝鲜后期实行五库管理体制,五库以首尔的春秋馆史库为首,包括江原道摩尼山史库、平安道宁边的妙香山史库、庆尚道奉化的太白山史库、江原道平昌的五台山史库。负责实录编修的春秋馆位于首尔,因此把春秋馆史库设在首尔理所应当,而此外的其他史库都被设置在险山环绕的地区。摩尼山史库在丙子之役时严重受损,并于显宗元年(1660)遭遇火灾,后被迁移到附近的鼎足山;妙香山史库因担心后金入侵,被转移到位于全罗道茂朱的赤裳山。鼎足山、赤裳山、太白山、五台山四大地方史库一直存续到朝鲜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