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一):大秦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7.万里长城永不倒

长城并不是秦始皇个人的发明创造,在荡平六国以前,许多诸侯国家都建造了长城,是沿着国界修筑的防御性军事工事。位居北方的秦国、赵国、燕国甚至有南、北两条长城,其中北长城主要用来防御匈奴。

秦国的北长城西起临洮,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岷县,向北经固原,也就是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直至黄河;秦国的南长城位于和赵国、魏国相邻的边界处。

赵国的北长城西起高阙,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临河,东至代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蔚县;赵国的南长城为防范魏国和齐国,沿着漳河修筑。

燕国的北长城西起造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独石口,东至辽东;燕国的南长城位于和赵国、齐国相邻的边界处。

除这些外,还有魏国为防御秦国修筑的长城,以及齐、韩、楚等国家之间为防备彼此修筑的长城。

严格意义上来说,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过程应该是边拆除边修筑。拆除的是那些诸侯国之间已经失去使用价值而且又妨碍交通、妨碍集权统一的长城。修筑的是秦、赵、燕三国用来防御匈奴的北长城,将这三段长城连接起来并扩大加固,让它成为一个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下面,我们再说说长城本身的构造。

长城在建筑构造上主要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

一、关隘

关隘又叫关城,一般设立于高山峡谷等险要的地方或者扼守交通要塞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用较少兵力抵御较多敌兵,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关隘主要有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杀虎口,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得胜关等。

二、城墙

长城的城墙主要由土筑石砌而成,顺山岭地势而筑,平均高度约7.8米,一般是外高内低,墙基宽约6.5米,墙顶宽约5.8米。墙身内部每隔不远有一个券门,是用石砖砌筑成的拱顶门,有石级通向墙顶,供士兵上上下下。

三、城台

城台分为墙台、敌台和站台三种形式,相隔半里而设,凸出墙外。有的设双层敌楼,楼下砌筑房间供小队士兵驻守;有的不设敌楼,只在外面砌个垛口,里面开个铺位供士兵巡逻放哨。

四、烽燧

烽燧也叫烟墩,这两个名字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但它有个俗名应该都听说过,也就是“烽火台”。烽火台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有的设置在高山之巅,有的设置在平地转折处,有的设置在敌楼的顶部,以方便传递信息。

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和QQ,通信技术极端落后,一旦遇到紧急军情,如果单靠人力传达,累死也来不及。怎么办?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办法虽然土,但很实用。

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同时,不仅派大军沿长城驻守屯防,还在长城附近一带设立了十二个郡,进行“房地产”开发,从内地移民过来开垦荒地,以保证边防物资的供应。

另外,还开辟了驰道、直道以加强边关与中央的联系。有关驰道我们前文中说过了,这里不再解释。那么什么是直道呢?

所谓直道,是一条专供军队使用的军事道路,在陕北俗称“皇上路”“圣人条”。

秦直道南起都城咸阳附近的军事要地,北至北方边境地区,总长有7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有60米,一般也有20米。

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一事,历来为史学家、政治家所关注,由于角度不同,评价不一。一般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应该从当时和中长远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不能只关注一面,否则就有失偏颇。

我们先看看秦朝当时的情况。

当时战乱刚刚平息不久,秦国的生产力尚未恢复,人民生活也未完全安定。这个时候,国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修筑长城这么浩大的工程实在是勉为其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虽然是误传,张冠李戴,但是它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痛苦心声。因此,长城非但未按照秦始皇的设想给秦朝带来长治久安,反而为秦朝埋下了祸根,成了后来百姓反秦的导火索。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初衷是好的,是为秦朝的万世基业考虑的,是为边境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打算的,不能简单地将其与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纯消耗国力、民力的皇家奢侈工程相提并论。而且,长城对后来汉朝初期、中期防御匈奴也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把长城放在历史长河中看看其深远意义。这个分歧比较大,莫衷一是,而且都是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论断。

孙中山先生认为,如果没有长城捍卫中原,中国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汉时代就灭亡了,更谈不上汉唐时代的兴盛,长城的作用非同小可,举足轻重。他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功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他还把汉民族同化蒙古族、满族的功劳也归功在长城名下,因为长城的存在,使得汉族的同化力更加有效,才能够“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

虽然孙中山很有影响力,但是他的这些褒奖并未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认同。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看似解决了北患,但实际上从未在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匈奴只是被一时阻挡,长城的防御作用非常有限。汉唐之所以兴盛不是因为长城,而是其开放的文化和自身强大的国力。明朝修建长城最下功夫,然而它也是受外族侵扰得最严重,最终免不了为外族所灭的命运。

清军入关后,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因为康熙认为没有必要,他的看法和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比较一致。

长城,就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但其历史作用、历史定位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我们该相信谁呢?其实,历史活在每个人心中,千人千面,本就不是一个模样,这也正是历史好玩且有魅力的地方。关于长城的是非功过,我们先说这么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好好考证一下,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盲从!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标志,至今还在发挥着经济文化作用,赚取外汇,这肯定是秦始皇当初想不到的。而“万里长城永不倒”则成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信仰,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奋斗不息!

匈奴赶跑了,长城也建了,北方总算搞定,那么,秦始皇又会怎么对付岭南百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