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说起,到清朝结束(一):大秦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全面改革

秦始皇的改革首先从秦朝的五行属性着手。所谓五行属性,就是根据五行学说,判断朝代的属性。

五行学说由春秋时期齐国人邹衍(yǎn)创立,主要研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学问。邹衍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而且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学说,现在科学无法证明,常称之为迷信,属于道家玄学。但是,当时大家都对其深信不疑,秦始皇也不例外。

根据五行学说这套理论,周朝被认为属火德,那么秦朝就必须属水德,因为水克火嘛,否则万一周朝死灰复燃了怎么办?所以,秦始皇规定秦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按照水德的标准去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始皇要求将其更名为“德水”,作为水德正式实施的开始。假如有人在你面前故弄玄虚,说“德水啊、德水啊”,其实说的就是黄河。

水德主黑色,那么秦朝的主色调就定为黑色系,大家的衣食住行也都要崇尚黑色。你看关于秦朝的电视剧里的人,个个都穿得黑不拉几的,画面也乌漆墨黑,给人的感觉很压抑。用现代人的审美来看,一点也不漂亮,黑色看久了说不定还容易让人得抑郁症。

但是那时候,秦始皇不管这个,大秦的万世基业才是最重要的。老百姓没办法,只有服从,一夜之间全国上下都换成了黑色系,搞得像“黑社会”一样。长期生活在这种颜色的世界里,老百姓的心情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水德代表阴,阴主杀气,象征刑法。所以,秦始皇要求实施严刑峻法,必须完全依法治国,不准讲仁义道德,这样就显得更水更阴呗。牢狱之灾,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自然也就司空见惯了。老百姓生活在恢恢法网之中,估计天天被水呛得要命。

这还不算完,水德不是代表冬天吗?那么就改变周年计算顺序,每年以冬十月为第一个月,十月初一改成大年初一,群臣要在这个时间进宫朝贺。

另外,水德的幸运数字为六,那么无论计算什么,最好都以六为节拍,比如灭六国,六尺为一步,帽子高六寸,车宽六尺,六匹马驾车,等等,反正“六六大顺”。

总之,秦朝的老百姓从此生活在了水深但火不热之中。

当然,这些制度的出台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落后思想造成的,无可厚非,我们作为后人也没必要嘲笑。

除了五行属性稍微荒谬,秦始皇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改革的。

比如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初高中历史课本中讲得非常详细。关于车同轨,可能有人不太理解,我稍微啰唆一句。

所谓车轨,就是指车子的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车同轨后,无论马车还是牛车,只要是车,都必须是六尺宽,对应的全国道路系统也随之保持一致。这个改革意义重大。

就这样,秦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算得到了统一。

但对于大秦江山,大臣们都垂涎三尺,不想统一,妄图重新分裂,因为按照以前周朝的老规矩,江山是要裂地分封给大家的,也就是搞分封制度。丞相王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率领一帮大臣经常向秦始皇委婉请愿:“陛下,现在天下刚刚平定,还不安生,特别是燕、齐、荆这些边远地区,地广人稀,没有封王的话不好管理,不如将陛下的儿子们派过去做王。”

秦始皇多聪明啊,一听就明白了,什么要加封朕的儿子们为王啊,明明是这帮家伙在变相为自己争取封王封侯。心虽这么想,但他不好当面拒绝,毕竟分封制度是祖传下来,已是惯例,又加上这帮家伙确实为大秦江山没少出力,手里还握着各式各样的权力,要从长计议才比较妥当。于是每次说起这事,秦始皇都是建议大家再商量商量,达成共识之后再说。

很显然,秦始皇的目的是通过拖延的办法为自己争取支持。

秦始皇的成功肯定离不开列祖列宗的功业沉淀和积累,但也与他个人的超凡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秦始皇表面性情急躁易怒,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总能做到能屈能伸,异常冷静,沉得住气。

不久,在大臣中,就有一个极其聪明的人窥探出了秦始皇的真实想法。这个人名叫李斯。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人,年轻时在郡府里做个小办事员。小办事员无职无权,见谁都要低头哈腰,却忙得像狗。这对聪明的李斯来说,实在是太卑微了。

李斯不甘心一辈子如此,每天挖空心思为自己寻找出路。

其实,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寻找出路,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小老百姓,但是如果思路打不开,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思维模式,无论怎么努力,也只是在原地打转。

李斯就是如此,冥思苦想,不得其道。

世上的很多事,就怕天天想,想多了,不知道哪天就可能灵光乍现,茅塞顿开,就像牛顿被苹果砸到头上,发现地球万有引力一样,貌似偶然,其实必然。

李斯很幸运,因为一个生活常识,他顿悟了。

什么生活常识呢?他发现,茅厕里的老鼠,吃的食物又脏又臭,骨瘦如柴,每逢有人或者狗进入茅厕,都会受惊逃窜;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的是精米白面,肥头大耳,有人或狗来了,毫不惊慌,往粮袋里一钻了事。

李斯一下子开窍了,不由得慨然长叹道:“原来如此啊!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他辞职了,决定去拜一位名师学习帝王之术,将来好到庙堂之上去工作。这位名师就是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在这么一位高人的悉心教育下,李斯学有所成,对帝王之术谙熟于心。

所谓帝王之术,顾名思义,肯定是为帝王服务的。当时那么多诸侯王,究竟为谁效力呢?李斯进行了认真筛选。

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自己祖国的楚王了,但李斯左思右想,认为楚王水平太次,不值得辅佐。再看其他诸侯国,除了秦国蒸蒸日上,都在不同程度地走下坡路。于是,李斯决定西行前往秦国,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那么,李斯在秦国的仕途会顺利吗?他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