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MIH接过IDG和电讯盈科的“枪”

QQ实在太大了,每个月要用掉两台服务器,因此腾讯想养却养不起,还是得找下家卖掉。

腾讯最开始想仿照网易卖免费电子邮箱系统一样,帮电信部门做一套具有一定用户数量的系统给对方。最开始的希望是多多益善,但它基本没有得到回音,连一套都没有卖出去。

此时到了1999年下半年,看着QQ用户数量越来越多,腾讯想,索性以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作为引子吧。就这样,几个创始人一合计,决定出让部分股份,进行融资。

负责融资业务的本应该是CEO马化腾一个人。不过当时马化腾请他的创业伙伴,也就是COO曾李青帮忙寻找投资商。当然,马化腾也在寻找,这是他分内的事情。还有一个情况是,当时由于疲劳过度,马化腾的脊椎病又犯了,行动不便的他很多时候不得不授权给曾李青。

马化腾等人认定的是,整个公司价值550万美元,希望融资220万美元,出让40%的股份。公司盘子是倒推算出来的,因为当时他们需要220万美元,而腾讯5个人一起合计的结果是只能出让40%的股份。计划书写了很多遍,核心的一点就是需要融资来购买服务器和带宽,至于盈利模式,写得相对含混,更多的是靠网络广告费和会员费,那时还没有短信收费这一说,他们也没有想到动漫等增值服务业务,更没有提到网络游戏。这基本上是中国日后大有成就的互联网公司的一个特征,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今天的曾李青创办德迅,他已经是中国最具号召力的天使投资人之一,但在当时,他并没有什么融资渠道。他觉得还是得通过中间人帮忙推荐,第一个想到的中间人是刘晓松。

刘晓松和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有良好的私交。他和张志东都在黎明网络公司工作过,他帮深圳电信局做过系统集成项目,配合刘晓松的正是曾李青。腾讯最开始注册资本是50万元,后来增资扩股到100万元,曾李青相应地要交一笔钱,由于第一次入股时已经是倾囊而尽,于是他去找刘晓松借了钱。

相对当时的曾李青和马化腾,刘晓松有一些积蓄,但他也无法一下子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投资腾讯。刘晓松答应帮曾李青介绍人来投资腾讯,曾李青自然高兴,并约定以融资额的5%作为股份送给刘晓松。于是刘晓松向IDG的熊晓鸽推荐了腾讯——熊晓鸽和刘晓松都毕业于湖南大学,刘晓松比他低三届。

曾李青同时找了林建男,由林建男引见到香港电讯盈科。

很凑巧的是,两家公司都愿意投资。打动这两家公司的不是腾讯那份改了6遍、只有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更多的是当时ICQ以2.87亿美元卖给AOL的故事在业界广为传播。作为ICQ的汉化版本,QQ总该值点钱吧。

筹集到资金,而且都是有背景的资金,正好腾讯也需要资金,却又不失控股权。因此,腾讯上下自然欢迎。就这样,到了2000年上半年,腾讯第一期融资后,创始员工占据60%的股份,IDG和香港电讯盈科各出110万美元,各占据20%的股份。

腾讯拿到这笔资金后很快就改善了服务器和带宽等硬件设施,同时加大了对QQ软件的开发和改进工作,QQ很快拉开了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距。

到了2001年春天,腾讯QQ在线用户数量成功突破100万名大关,注册用户数已增至5000万名。马化腾托网友在某新闻网站发了一篇宣传文章,很快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转载了这篇文章。马化腾很高兴,在内部逢人就说自己公司上《人民日报》了,其实只是人民网而已。腾讯公司也为此组织全体员工到深圳附近的光明农场去“滑草”。再之后,公司虽然屡破纪录,但再也没有什么大型的内部庆祝活动了。一是纪录破得太多,人们都麻木了;二是员工规模扩张得很快,组织起来不方便了。

QQ成长得很快。那段时间,马化腾总是感慨时间过得快,一转眼就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间了。当时整个公司基本没有什么收入,眼看着融资的220万美元逐步用完,腾讯面临着二次融资的问题。但此时,整个纳斯达克市场开始崩盘,融资没有那么容易了。

两家股东中,IDG找人接盘的积极性要高一些。他们不断地找人,看有没有人愿意接手,因为IDG是风险投资,所以由他们主导找了好多家。在曾李青的记忆中,腾讯找新浪谈过;而马化腾自己也称,到北京找过王志东和汪延。雅虎也来找过腾讯,雅虎中国当时的总经理张平合也由此与刘晓松、曾李青相熟。后来张平合到刘晓松的A8做了CEO,与这段经历大有关联。腾讯也找过搜狐,时任搜狐CFO和总裁的古永锵对此有过确认。但搜狐也想不明白怎么用QQ赚钱,就放弃了。关于腾讯寻求投资的案子也被递送到联想投资的人手里,但还没有到达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的手里,就被否决了。

相比来说,香港电讯盈科则态度暧昧。他们有段时间表示自己可以考虑跟进,过段时间又表示还是再等等看。李泽楷本人在香港电讯盈科旁的一家露天茶餐厅里和腾讯签订了一个预投资的协议,并支付了一笔不菲的定金。

香港电讯盈科很想进入内地市场,他们一直有着很强的进入内地的企图心。但当时香港电讯盈科在做与亚洲卫视之间那场知名的收购,没有多少现金,所以,他们一直在评估腾讯的变现价值。腾讯的价值在于其有着迅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香港电讯盈科想过把这些用户与电影业结合,还专门请香港商业片的王牌导演王晶到深圳与腾讯公司谈,结果可想而知。香港电讯盈科也找过中公网的谢文。谢文的描述是,香港电讯盈科曾与他草拟协议,联合霸菱亚洲基金给中公网注入6000万美元,其中4500万美元用来收购腾讯。不过由于协议草签后不久,谢文被其同学兼老板康健开除,相对应的是与腾讯的收购计划也就此鸡飞蛋打。香港电讯盈科也曾把腾讯推荐给自己的关联方TOM集团,集团CEO王兟和TOM在线的高级副总裁冯钰也曾与腾讯有过接触,但不一而终。

在二次融资的过渡时期,两家股东提供了100万美元的贷款(可转换债券),在公司内部谁都知道,这是救命的资金。这笔资金过后,要不继续出让股份,要不自动退出。那段时间也是马化腾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一位腾讯的创始员工有天一早去找马化腾签字,发现他是在办公室里过夜的。马化腾签完字抬头叮嘱该员工的时候,这位员工着实吓了一跳。马化腾头发蓬乱、脸色焦黄、两眼无神并布满血丝,神情极其憔悴。可以想象当时腾讯所遭遇的窘境和马化腾当时的内心压力。

这个时候,一个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不断出入腾讯当时在华强北创业园的办公室。这个老外有个中文名字叫网大为,他当时的身份是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负责中国的互联网策略及合并与收购工作。而在任职MIH中国业务发展副总裁之前,网大为曾担任IT业管理顾问的角色。他是一个中国话说得很利索,也通晓中国国情的“中国通”。最终,MIH接手了香港电讯盈科的全部股份和IDG 12.8%的股份,并在2004年6月腾讯香港上市前与腾讯创始团队一起分了IDG剩下的股份,形成了腾讯创始团队和MIH各占50%股份的局面[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