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一年之内三进硅谷
搜狐肯定不是中国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高科技公司,在张朝阳拿到投资之前,边晓春和“前导”就曾经拿到过IDG的投资。搜狐也不是第一家被风险投资青睐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亚信早在1993年就拿到了刘耀伦融资的50万美元,虽然亚信的总部是在美国注册的。
单从在中国注册的互联网公司里论,张朝阳也不是第一家主动与风险投资牵手的互联网公司,王志东的四通利方1996年1月正式聘请冯波所在的公司为其融资,而张朝阳的融资之路是从1996年7月开始的。如果要给张朝阳的风险投资之路找个“第一”的话,那就是张朝阳的公司是注册在中国、第一个完全靠风险投资催生起来、同时广为中国人所知的互联网公司。
是王志东还是张朝阳?这样的问题在1996年之后成为报纸、电视上最热衷讨论的话题。这样的两个人,其实截然不同,但互联网的大浪把他们淘成了公众人物和产业偶像。
张朝阳和王志东,就其经历来说,足够可以成为公众人物。1981年,陕西青年张朝阳考进清华大学;1984年,来自广东虎门的王志东考入北京大学。不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清华北大,谁在前面,都不会影响这两所比邻而居的高等学府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最高学府的崇高地位。
清华大学毕业的张朝阳很快出了国,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物理专业。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的地位就相当于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地位,也是那个时候中国老百姓知道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名校之一。
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学生王志东,没毕业就已经在中关村里小有名气了。他穿梭在北大清华旁边的各个电脑城里,给这些练摊的大小业主们写工具软件,顺便做着加密和解密的活儿。王志东有多受欢迎?那就是不断地有人找他开公司,请他以技术入股。到1994年四通利方成立之前,王志东已经参与创办过两家软件公司,此外还有在北京大学创办的校办企业方正集团工作的经历。他被许多媒体称呼为软件天才、新一代程序员的领袖人物。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四通利方的创办在中关村历史上都是有其卓绝地位的。这是因为,这家公司一开始就有着相对清晰的产权结构。按照双方的约定,四通集团投入500万港元,占据70%的股份,王志东和他的创业团队占据30%的股份。王志东领导的技术团队很快写出了RichWin这样的中文平台,风靡一时。
不过,到了1995年,王志东的烦恼也来了。他发现,微软等海外强敌进入中国的速度和力度都比他想象得快很多,产生的影响力也大很多,而四通集团给予他支持的强度却不如他一开始设想得那么大。两相消弭,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参与创办的四通利方的未来将不那么明晰,而这个时候四通集团投入的500万港元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王志东必须去集资。
按照很多媒体的报道,这个时候王志东想到硅谷去取经,于是也就有了王志东在1995年三进硅谷的故事。其实不然,这三次硅谷之行,每一次都是王志东的对手公司安排的。第一次是IBM(当时要推lotus软件,中文名“莲花”),第二次是惠普,最后一次是微软。对手邀请王志东和其他中国软件的同行到美国参观学习访问,更多的是希望能参与到即将开放的中国软件大市场的市场蛋糕分配中来。
王志东乐得其所,他正想去他从北京大学读书时代起就无比崇拜和向往的硅谷那里看一看,学习怎么样引进硅谷式的创新机制,以便让自己的四通利方能成长成一个像微软一样的大公司。
1995年7月,王志东来到硅谷,正好赶在全球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网景上市前夕,到处都在讲述网景的故事。王志东听完网景的故事后立马醒了过来——这就是他想要的四通利方的成长轨迹。当王志东打听到是摩根士丹利给网景做的投资时,他四处向朋友打听,询问怎么才能让摩根士丹利来给他投资。最后找到的朋友是王志东在四通利方的创业伙伴严援朝的多年老相识,他一听就乐了,对王志东说:“你要找摩根士丹利,还早了一点儿。不如先找个小点儿的公司给你投资吧。”
话是这么说,但摩根士丹利一位高级别的合伙人还是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和王志东进行了谈判。谈完王志东才反应过来,人家不是对自己有兴趣,而是对中国市场有兴趣。不过就是在这次谈判中,王志东知道了什么是风险投资、怎样在中国做市场、怎样到美国上市。也就是在这次谈判中,王志东开始慢慢地接受,四通利方不是一家中国软件公司,而是一家全球软件公司,只是其总部设立在中国而已的概念。这让王志东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土创业者开始逐步蜕变成具有海外视野的本土创业者。
王志东还知道了,投资是分层次和级别的,产业资本和风险资本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次谈判,王志东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他得找个人帮自己集资,他毕竟不是张朝阳,没有在美国生活过,没有相关的人脉,也不具备资本运作方面的知识。还有一点,他的英语不如张朝阳讲得那么流畅,沟通起来有障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志东认识了时任罗伯森·斯帝文思公司的中国投资部主管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