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演进模式:迈向智能经济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艾萨克·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不是循序渐进的,它们基本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实践型技术探索和传承—科学理论奠基—实验与实践摸索—科学理论确认—经济发展对生产力提出新需求—通过技术实现—推动经济发展。有逻辑的学术观点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后再加以提升的,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在创作《物种起源》并形成生物进化论观点之前,达尔文阅读了大量的生物学、地理学书籍,例如《世界奇观》《地质学原理》等,并接受了爱丁堡大学医学专业的体系化教育。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储备,对大自然不断探索的热情,英国海军贝格尔号船提供的经济上的支持和环球旅行的机会,这些使达尔文开始尝试创作《自然创造史的痕迹》,在47岁时,达尔文终于把毕生的所学、所想、所获集中体现在《物种起源》这本书中。因而,我们在阐述一个学术观点时,要站在前人认知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通过实践不断地加以检验和归纳,使其成为一个体系,持续不断地用这个体系去解释相关领域的现象,去实践、验证、补充,这样才能逐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截至目前,自然界仍遵循着《物种起源》中阐述的规律,而社会中技术经济演进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宏观层面存在“能量与信息”“三次浪潮”“生产要素”等不同视角,全面分析技术经济演进的方向。

中观层面存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技术成熟度曲线”等理论,帮助企业评估某种技术或产品。

微观层面存在研发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等观点,系统阐述企业管理相关的知识。

探索社会中的技术经济演进属于宏观层面,因此必须从宏观层面分析过去与现在的主要观点,对这些观点加以分析阐述,从中汲取精华,与社会发展现象不相符的部分则不纳入新的体系。社会学说是从“唯心主义”开始的,即主观地对感悟、情绪、创造精神和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形成一个新的模糊的认知,然后慢慢对所在专业领域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体系,但是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如果停滞于此,就会走进“唯心主义”的误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这个认知体系放在逻辑与量化分析层面、实验场景、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对照分析,认知体系才能回到社会“唯物主义”的轨道上。当我们分析社会层面的技术经济演进规律时也是如此,通过对技术的本质、经济的本质、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当前研究已有的三大课题,对这一领域前沿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四大范式。技术与经济演进规律观点的逻辑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与经济演进规律观点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