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演进模式:迈向智能经济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PREFACE

破译技术经济演进的“基因密码”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依靠后发优势、改革红利、技术引进、人口红利、产品出口、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等多重因素的拉动,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未来,这些因素中的大部分将不可持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实现自主创新。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探索技术经济演进规律,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希望本书所研究的技术经济演进规律的结论和模型,能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如何探索技术经济的演进规律呢?让我们从认识自然发展规律谈起,认识和探索自然发展规律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事业。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认为遗传是以信息形式传递的;1865年,孟德尔发现遗传单元是独立的;1941—1944年,埃弗里证明了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1961—1963年,遗传密码被破译。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基因也在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进化,这种发展是动态的,是面向未来的。那么技术经济演进的“基因”能否被破译和认知呢?如果能找到技术经济演进的密码,就能找到其中的发展规律,巧合的是基因是双螺旋结构,而技术经济的演进也是双螺旋结构。技术与经济的双螺旋体现为问题与创新、需求与供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交织着向前发展;并且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本身也正是一种“遗传密码”。我们通过总结这些历史信息,从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路径,拟合出未来技术经济发展的方向,并进行快速跟进与提前布局,这就是我们总结技术经济演进规律的宗旨。

本书将人类历史时间轴上的发展规律体现为技术经济演进模式,并总结出6个发展阶段:采集经济、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每个发展阶段在当时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产生主要影响力的经济形式的生产力在当时最高,是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也为后续技术经济阶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经济形式在不断变迁,但是上一个经济阶段依然在借助后续的生产力加速发展,这种阶段化发展的、前后作用的、复杂的技术经济演进关系属于复杂科学的研究范畴。如果能够找到其中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我国便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通过政策引导占得先机,还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经济发展中,也能准确定位自身产业发展阶段,通过政策引导制定更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政策机制,加速经济发展;在城市的发展中也是如此,建设智慧城市也要遵循技术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于处于微观环境的企业来说,外部大环境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产品、服务竞争力、长期发展。只有遵循技术经济演进规律,才能准确定位企业发展战略、投资方向、产品研发方向,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管理。

本书第一章对技术和经济的本质、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综述,随后分析了技术经济演进的四大范式,分别指出四大范式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首先明确了目前我们处在一个概念纷繁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规律,不断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轨迹,随后提出了技术经济演进论思想和分析模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Evolution”,缩写为“ROSE”),并以量化证明的形式分析了这一模型,最后借助ROSE模型从常见的劳动力解放、财富增长逻辑、信息流、能量流、生产要素等维度进行分析来证明模型的可信性。本书的第三章到第八章,分别介绍了采集经济、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6个发展阶段,每种技术经济形态在演进的过程中与后续的技术经济形态进行叠加,产生了演进效应,这种演进效应正是本书着重强调的,一旦抓住了这个规律,技术经济的发展就会事半功倍。本书的第九章到第十二章分别从国家、城市、企业,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探讨如何应用技术经济演进论部署国家政策、省级政策、城市发展、企业战略等。本书的第十三章结合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分析,借助技术经济演进论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希望给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期望通过技术经济演进论帮助读者在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中挖掘出一些确定性因素,同时让读者了解行业的动态,以便寻找机会。人们广泛地阅读哲学、逻辑、科技、经济、管理、历史、地理、艺术的书籍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建立认识世界的思想体系,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思想的交融和互相借鉴,不断达成新的共识以促进人类协同进步,同时不断地探索新知识以发明创造来推动社会发展。本书如果能够给读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些许启示,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同事们的热情帮助:黄文金对技术经济演进论的模型进行了量化证明,周旭对编辑出版流程进行了说明和指导,周斌博士提供了审核修改建议,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如有不妥,希望行业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2年1月18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