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演进模式:迈向智能经济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技术经济演进论

我们把人类历史按照技术经济的演进过程划分为六大阶段:采集经济、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每个发展阶段又各有子阶段,即主流的技术形态。

每个阶段都是科技进步与行业发展互相促进的结果,科技越发展,衍生的行业越多、社会分工越细化,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越丰富。每个阶段的发展在为下一个阶段奠定发展基础的同时,又为之前的行业存在形式提供了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在这种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演进周期相对于上一个阶段大大缩短。例如,工业经济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机械化工具,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数字经济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数控设备、工业互联网、工业制造信息系统;智能经济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无人工厂,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智能检索、神经网络工具、软件自动化开发系统。智能经济时代将加速到来,智能经济形态是数字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它建立在数字化、互联网化、信息化基础上,首先基于算法、算力、数据三大基础技术开展机器学习,其次通过计算机软件、智能硬件、仿生机器人等形式使机器具备听、说、读、写、触觉、思考、行为等能力,具备一定行动能力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力,最后在专业领域或通用领域实现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这种演进规律被称为技术经济演进论。

演技术经济演进论发展特点

每个发展阶段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都有其萌芽期、主流期、加速发展期。渔猎经济时期,人们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农业经济时代的生产能力,这也是农业经济在渔猎经济时代的萌芽,即用采集来的种子种植少量谷物,饲养捕猎获得的猎物,由此最早的家禽初具雏形。而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工具、兵器、祭祀工具的冶炼锻造作坊和纺织作坊恰恰也是工业经济的雏形。在数字经济到来之前,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密码机、图灵机、摩斯密码、香农定理等数字化技术的雏形知识。在智能经济到来之前,人们在数字经济早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科学家们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但是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还没有完成它的使命,所以人工智能才会呈现“三起三落”的特点。掌握这种演进式发展特点对我国有很大的意义:一方面掌握规律后可以减少摸索成本;另一方面依据技术经济演进论,可以判断所在地区当前所处的技术经济发展阶段,这样可以集中精力主攻当前阶段,把握所在技术经济阶段的内在规律、重点环节,避免精力分散或被商业炒作声音误导,从而避免错过发展的最佳时间节点。

不平衡发展

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完成了传统的工业化进程,美国于1955年完成了工业化,德国于1965年完成了工业化,日本于1972年完成了工业化,韩国于1995年完成了工业化。而在代表工业化完成程度的发动机、发电机、电动机的全球市场中,中国的占比并不高。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互联网大发展时期,然而世界上仍有一半人口没有使用过互联网,这种不平衡发展也给中国工业制造业留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融合发展

正因为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处的演进阶段不同,才有了融合发展的特点。融合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融合发展就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带动之前的经济形态继续加速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含义为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本国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渔猎经济、采集经济。中国就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案例,早在21世纪初,中国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分类

传统的产业分类依据的是三大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采矿业、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这种分类方法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互联网经济还没有经历大发展之前,这种分类方法中的服务业其实就是工业的管理、后勤、物流外包等部门,本质上还属于工业范畴。后来数字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服务业的大发展,数字经济发展衍生出互联网产业、工业配套产业,传统分类方法将这部分归入服务业。全球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的数字经济占本国的GDP比重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了50%,我们如果仍按照传统产业分类法分类,则容易导致对服务业的认知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上,很难准确定位经济发展重点。而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发展好数字经济,并提前布局智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