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告别“隐形创伤”,点亮觉察之光
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时,那它就是你的命运。
在做亲密关系咨询师之前,我对这句话理解得并不深刻。那时我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似乎很想逃离“原生家庭”这道枷锁,也隐隐感到某种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做咨询师后,我似乎对潜意识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的体验。我的很多来访者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的样子。比如,很多遭遇出轨的伴侣会惊奇地发现,明明自己遭受过父母出轨带来的伤害,并因此朝着与父母特质相反的方向寻找伴侣,但找着找着,自己的另一半就变成了当初伤害自己的人的样子!而出轨一方的故事也大同小异。他们中的很多人小时候也遭受过父母出轨或者离异的创伤,曾经信誓旦旦自己不做那样的负心人,可是,活着活着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其实,荣格早已告诉我们原因,当潜意识掌控我们的生活时,当我们内心还存在很多“隐形创伤”时,我们会不自觉地陷入对悲剧命运的“强迫性重复”。只有我们真正敢于正视深埋在心灵深处的“隐形创伤”,愿意用觉察之光去照亮潜意识,命运才有可能出现转机。
我也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隐形创伤”走上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
母亲在我9岁时病逝了,我因此很早就有了对于疾病与死亡的恐惧创伤,当然,更有至亲离开的“被抛弃的创伤”。
我的父亲很快再婚了,我开始经历组合家庭的复杂。其实母亲在世时,她和我的父亲也因为性格和成长环境的迥异而争吵不断。我性格中一直存在的“刺猬”的一面,估计也是来自童年的“隐形创伤”。
祸不单行。我的父亲又遭遇了下岗危机,家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再加上组合家庭的矛盾以及周围人的白眼,我小小年纪就饱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滋味……
因此,我对人性的复杂与内心的探索产生了兴趣,早早开启了记录自己“情绪与想法”的日记之旅。在个人电脑时代来临之前,我发现自己已经写满了十几本厚厚的日记本。尽管再去翻看青春期的记录时,我发现其中更多的是情绪的宣泄和对命运不公的感叹,但是这份坚持记录的习惯让我有了一个情绪的出口,让我的“隐形创伤”有了被觉察的可能,而不是被压抑在心灵深处形成内伤……
后来的我成功逃离了原生家庭,学习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做了法官,后又去海外高校读了管理学,但最后我还是“鬼使神差”地闯进了“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并且找到了家庭创伤疗愈这个使命。疗愈他人也是疗愈自己,我们遇到的每一位来访者也都是咨询师自己的一个侧面。在他人的故事里,我们深深地照见彼此,看见便是疗愈的开始。
荣格说,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这也是我推荐王嘉悦老师《隐形创伤》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王嘉悦老师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咨询硕士、资深心理咨询师。她用丰富的案例和严谨的理论分析,给大家呈现她对“隐形创伤”的点滴细节的总结。
对我这个跨界咨询师来说,这些有益的总结与提炼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这些总结既有法律人的细致严谨,又有管理学人的工具化思维,更有资深心理学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一气呵成读完本书。这也是我很愿意写这篇“抛砖引玉”的序言的原因所在。
我很喜欢嘉悦老师的这段话:
“埃里克森所坚持的,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并持续探索自我。在这种面对和探索之中,时间会给你最宝贵的财富:自省和自爱。在你走到那一步之前,你可能也会像埃里克森一样感到困惑、迷茫、痛苦,但没关系,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请记得不要放弃探索和接纳自己内心的童年自我。”
心理学疗愈经典《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的作者克里希那南达提醒我们:“我们童年都有过身体或情绪上被遗弃的经验,那份伤痛是如此的难以抗拒,以致我们将它深埋在无意识中。我们的生命能量试图从这样的伤痛经验中复原,但是在我们重新意识到这些儿时的经验之前,疗愈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创伤疗愈是一条漫长的路,当我们能够真正直面这些“隐形创伤”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那些负面情绪都是帮助我们走进内心探索之门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创伤、与对方共情,最终让我们能够彼此袒露脆弱、彼此看见,真正实现深度亲密。
让我们一起跟随这本《隐形创伤》勇敢地走上探索与疗愈之路吧!
亲密关系咨询师
陈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