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杂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萧相国营未央宫

汉高帝七年,萧相国营未央宫。因龙首山制前殿,建北阙。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凡九十五

【注释】

①汉高帝七年:前200年。本条所载萧何营造未央宫的时间与《汉书·高帝纪》相同,而《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此事则系高帝八年(前199)。有此差异是因为纪年之法不同。汉初因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故营造未央宫的时间是为高帝七年。汉武帝时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史记·孝武本纪》曰:“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前104)。”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是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月为正月,不改正月(秦人叫端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除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唐武后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是用的夏正。”故若以正月为岁首计算,此事则为高帝八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说:“《汉书》卷一《高帝纪》、《资治通鉴》卷十一《汉纪》三,均把此事列入汉高祖七年春二月。因为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至汉武帝太初元年,这一百十七年采用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例如高祖七年从十月始,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都在七年内。所以十月之后的春二月,在高祖七年不在八年。”因此本条与《汉书》所载的营造时间更为准确。汉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前202年—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起义,刘邦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趁项羽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时率先进入关中。汉高帝元年(前206)攻占咸阳,同年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楚汉之争数年后,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史记·高祖本纪》)汉高帝十二年(前195)死于长乐宫,葬于长陵。

②萧相国:即萧何(?—前193),西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随刘邦起兵,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和大功臣,备受刘邦器重。刘邦初为汉王时封萧何为丞相,“汉五年(前202)……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奏位次……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汉书·萧何曹参传》)高帝十一年(前196),因献计诛杀淮阴侯韩信有功,刘邦改拜萧何为相国以示优宠。相国,官名,秦称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汉以前,相国即丞相。汉以后,相国之位望渐尊于丞相。《西汉会要·职官一》曰:“丞相、相国,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营:建造,修造。未央宫:汉初宫殿名,位于长安城西南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郊汉长安故城内西南隅。汉辛氏《三秦记》曰:“未央宫,一名紫微宫。然未央为总称,紫宫其中别名。”《史记·高祖本纪》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正义》注曰:“《括地志》云:‘未央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里长安故城中。’”陈晓捷注《三辅故事》说:“未央,其先为秦之章台宫。汉代又加以修整。……汉初萧何将章台修整后,改名未央宫。”刘庆柱《地下长安》说:“未央为吉祥语,含无尽、永远、长寿、长生之义。未央宫,又称紫宫或紫微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分天体恒星为三垣,中垣有紫微十五星,也称紫宫。紫宫是天帝的居室,之所以把未央宫称为紫宫,因为是天子的皇宫。”未央宫建成后常为朝见之所,是汉代三大宫殿之一,与长乐宫、建章宫齐名。新莽末被毁。《三辅黄图》卷二曰:“(未央宫)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墄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宝,风至其声玲珑然也。”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未央宫的)规划十分整齐,全宫平面为一规整的方形。四面围墙的长度,东墙和西墙各为2150米,南墙和北墙各为2250米,周围全长8800米,合汉代二十一里;全宫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围墙虽已夷平,仅存地下的墙基,但西墙尚有一小段遗留在地面上,其高度竟达11米。”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以来,特指帝王之宫。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萧何建未央宫之事,《史记·高祖本纪》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皆曰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三辅黄图》卷六亦曰:“武库,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但宋程大昌《雍录》卷二曰:“未央在汉城西隅,而长乐乃其东隅也。秦樗里子百年前已尝言之,汉兴,其言果验。据《元和志》所言,则曰两宫相距,中间正隔一里,此一里所即武库,樗里子墓介乎其中者也。”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从《史记·樗里子传》和其他许多有关的记载来看,武库不在未央宫内,而在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资治通鉴》注引《元和郡县志》谓未央宫与长乐宫相隔一里,其实不然。根据实际的勘探,长乐宫的西墙与未央宫的东墙相距为950米,合汉代二里有余,武库的位置便在这一地段上。……发掘工作说明,和长安城中其他许多建筑物一样,武库毁于新莽末年的战火。所藏武器虽然多已被取走,但仍有一些残余,其种类包括铁制的甲、戟、矛、剑、刀、镞和铜制的戈和镞等,完全足以说明它是武库。”

③因:沿着,依。龙首山:山名,又称龙首原,在今陕西西安城北,起于渭水南岸,山势由东南向西北再折向东。《三秦记》曰:“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下,高五六丈。云:昔有黑龙从山南(南山)出,饮渭水,其行道成土山,故因以为名。”长安城即建于其北坡,未央宫依此山而建。制:建造,修建。前殿:即未央宫正殿。刘邦曾在此大会诸侯群臣,后为汉代举行重大典礼和朝会的场所。《关中记》曰:“未央宫殿,皆疏龙首山土作之,然殿居山上,故曰冠云。”“未央宫殿及台,皆疏龙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长安城上,非筑也。”程大昌《雍录》卷一曰:“汉长安城在龙首山上,周丰、镐之东北也。龙首山来自樊川,其初由南向北,行至渭滨,乃始折转向东。汉之未央,据其折东高处,以为之基,地形既高,故宫基不假累筑,直出长安城上。张衡《西京赋》曰:‘疏龙首以抗殿。’抗者,引而高之之谓也。”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根据钻探和发掘资料,未央宫前殿台基建于自然的黄生土土丘之上,其上曾发现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除了前殿之外,未央宫之内其他宫殿并非‘皆疏龙首山土以作之’,它们均应为附近取土夯筑而成。”《三辅黄图》卷二曰:“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何清谷校注说:“具体筑法大约是将龙首山的最高峰,削成由北而南三个大台级,四周略加修整,再用夯土包筑三个台基的四周和表面,然后再在台面上营造殿堂。”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前殿,基本上居全宫的正中,其基址至今犹高耸在地面上,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高在15米以上,是利用龙首山的丘陵造成的。”由此可见未央宫规模宏伟。刘庆柱《地下长安》说:“在宫城中,前殿作为大朝正殿,居各殿之前,这应该就是前殿之名的缘起。前殿居未央宫中央,宫城内的宫殿、官署等建筑,均在其两侧或后部。这种布局,对后代宫城中前殿、太极殿或其他大朝正殿位置的安排有着深远的影响。……前殿利用了龙首山丘陵形成的高台作为殿址。丞相萧何选择龙首山丘陵作为前殿台基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是为了使前殿建筑高大、雄伟、壮观,从而体现皇帝的‘重威’;其二,这样施工可节省大量财力和人力。这在西汉初年刚刚结束多年战争的情况下,是十分必要的。……未央宫前殿遗址,是目前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时代较早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未央宫前殿的三殿布局形制,在后代宫城三殿之制方面有着清楚的反映,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北阙:指未央宫的正门,是发布天子号令和通告赏罚的地方,也是百官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史记·高祖本纪》曰“未央宫”“北阙”,《正义》引颜师古注曰:“未央殿虽南向,而当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集解》引《关中记》曰:“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玄武所谓北阙。”刘庆柱《关中记辑注》说:“北阙遗址约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北八百二十米,西距直城门一千一百五十米,西南距天禄阁遗址一百米。北阙与横门大街南北对直,门外有东西向的直城门大街。北阙与前殿之间有南北大路相通。”阙,又名魏、象魏,是宫门前的门观建筑,通常于门两侧各建一高台,中间为道路,台上起楼观,亦可作瞭望守卫之用。《周礼·天官·大宰》曰:“(正月之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吕氏春秋·审为》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高诱注曰:“魏阙,象魏也。悬教象之法,浃日而收之。魏魏高大,故言魏阙。”程大昌《雍录》曰:“若夫阙之得名也,以其立土为高,夹峙宫门两旁,而中间阙然也。《周官》象魏,《春秋》两观,皆其物也。秦始皇表南山为阙,取峰峦凹处名之为阙也。”《三辅黄图》卷六曰:“阙,观也。周置两观以表宫门,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崔豹《古今注·都邑》曰:“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多少,故谓之阙。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四方焉。”刘庆柱《地下长安》说:“皇宫宫门之前的阙,是宣布国家政令和张贴重要安民告示之处。根据礼仪,文武大臣进皇宫宫门之前,都要候于阙下,要在阙下想想自己有什么不足(即‘缺’什么)。阙上有罘罳,罘罳是用木头镂空雕刻成的各种连续的几何纹图形,观其图形,反复不得其解,所以称为罘罳,实际是复思,即反复思考。阙上装饰罘罳,就是要求大臣朝见皇帝行至阙下,要反复考虑其奏章与应答。”因为阙为皇帝所专有,故言阙皆指朝廷或皇帝,如《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朱买臣传》曰:“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⑤周回:周围,一周。里:长度单位,“市里”的简称,古以三百步为一里,后以一百五十丈为一里。按《中国历代度制演变测算简表》,秦汉时的一丈合今制231厘米。古代长度单位常以身体长度或黍为根据。《孔子家语·王言解》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魏学洢《刻舟记》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步:古代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汉沿秦制。《礼记·王制》曰:“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未央宫周回长度,或因传抄错讹,各书记载不一。《三辅黄图》卷二曰:“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类编长安志》卷二引《关中记》曰:“未央宫,周旋二十三里。”与本条所载相近。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说:据考古勘察,未央宫“四周围墙的长度,东墙和西墙各为2150米,南墙和北墙各为2250米,周围全长8800米,合汉代二十一里”。

⑥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殿阁室庭等建筑有四十三座,三十二座在外。台殿,泛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三辅黄图》卷二曰:“又有殿阁三十二,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白虎等殿。”于汉代不同时期所建。台,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供观察瞭望用。《尔雅·释宫》曰:“四方而高曰台。”《淮南子·本经训》曰:“崇台榭之隆。”高诱注曰:“积土高丈曰台,加木曰榭。”刘庆柱《地下长安》说:“先秦时期,秦国国王在龙首山北麓修筑了章台。汉初,在章台基础上,又修筑了前殿。未央宫建筑以前殿为主体,其他重要建筑物分布在前殿周围,其中以前殿东南和西北部各种宫室建筑最为密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未央宫有各种楼台殿阁40多座。……未央宫中以前殿、石渠阁、天禄阁和柏梁台等为代表的宫殿台阁,是我国古代高台宫殿建筑中的杰作。”

⑦山六:土山六座。或为未央宫内假山一类的建筑。

⑧宫门闼(tà)凡九十五:宫殿大门和小门加起来共九十五个。闼,内门,小门。后泛指门。《汉书·霍光金日传·霍光传》曰:“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颜师古注曰:“宫中小门谓之闼。”《三辅黄图》曰:“闱闼,宫中小门也。”何清谷校注说:“闱与闼,都指宫中之小门或偏门。……《汉书》卷四十一《樊哙传》:‘哙乃排闼直入。’颜师古注:‘闼,宫中小门也,一曰门屏也。’”潘岳《关中记》曰:“有台三十二,池一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汉书·高后纪》曰:“(朱虚侯)章从(太尉)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颜师古注曰:“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

【译文】

汉高祖七年,相国萧何开始修建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高耸地势为台基建造了前殿、北阙。未央宫周长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宫内街道长度有七十里。宫中有各种殿阁室庭四十三座,其中三十二座在外面,十一座在后宫。宫中有水池十三个,土山六座,其中一口水池和一座土山也在后宫。宫门包括小门共有九十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