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文化散文经典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令狐绹

令狐绹是李商隐青少年时期最亲密的好友。李商隐之所以中进士,和令狐绹的相助是分不开的。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令狐绹,李商隐中进士的时间还不知要推迟多久。

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在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三月,检校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驻洛阳。唐朝设兵部尚书一员,正三品。李商隐那时才18岁。他带着平日所写的古文,包括《才论》《圣论》,去洛阳拜谒令狐楚。令狐楚很赏识,让李商隐同自己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绹、令狐纶等共学同游,参与文会。

大和四年(830年),李商隐在令狐楚幕府的第二年,目睹了文采辞章远不及自己的令狐绹进士及第。李商隐对应试充满了自信,自觉技艺精进,青云可望。

当时,幕府按年向朝廷推荐人才称为岁贡,令狐楚每次都给李商隐资装进京应试。

大和五年(831年),李商隐20岁。年前,令狐楚资助他赴长安参加进士试。正月,李商隐没有通过考试,当时主考官是贾餗。

贾餗是河南人,进士擢第,文史兼美,四迁至考功员外郎,权知礼部贡举。当年榜出后,贾餗拜礼部侍郎。

大和六年(832年),李商隐21岁。正月,他到长安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还是贾餗,李商隐又没有通过考试。

大和九年(835年),真是多事之秋。这年他24岁,春天进京应试,又为工部侍郎兼集贤殿学士崔郸所不取。

李商隐在中进士前,共参加了五次考试。这在唐代特别是晚唐不算是运气差的。韩愈“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举于吏部卒无成”(《十七史商榷》)。比李商隐稍小的罗隐,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十余次均未考中,被称为“十上不第”。

再比如,项斯考了二十年,韩瞻的儿子韩偓考了二十四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以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为例,及第进士柯崇年64岁,陈光问69岁,刘象先70岁,王希禹73岁(《文献通考》)。更极端的例子,比如黄巢屡举进士不第,终而起义。

有姓名可考的唐朝进士共两千七百四十八名,以唐朝实考二百六十六次计算,平均每年录取不到十人。

隋唐时期推行科举制度来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使寒族士人能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踏上仕途。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荫入朝做官日渐衰微,这是科举制度的一大进步。但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通过科举制取得政治地位和权力的新的官僚集团操纵科举考试,又引发了新的矛盾。

特别是晚唐,科举考试竞争日趋激烈,考生必须奔走于公卿门下,取得他们的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才有录选的可能。而及第后,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恩师”,自称“门生”;同榜及第的进士称“同年”,他们互相援引提携,遂为朋比,附党背公。

唐代进士考试实行实名制,考卷不需弥封、誊录,对考生在应试之前干谒请托从未加以禁止。考生可以将表现自己文采和思想的作品,或诗或文或小说等,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呈献给礼部的叫“公卷”,呈献给名公臣卿的叫“行卷”。主考官评阅考卷,也会参考应试举子在文坛上的名声及其他作品。

当年白居易谒见顾况行卷。顾况看着他的名字徐徐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等到读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顾况嗟叹,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韩愈的大弟子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以乐于提拔后进而知名。当时,越州考生朱庆馀担心自己的应试,就作了《近试上张水部》(一作《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用比兴手法,以新嫁娘自喻,以公婆比张籍,探询考试情况。张籍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庆馀一时声名大震,后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

当时的李商隐年轻气盛,耿介清高,前后五次参加考试都没有提前行卷:“凡为进士者五年。始为故贾相国所憎,明年,病不试;又明年,复为今崔宣州所不取。居五年间,未曾衣袖文章,谒人求知。必待其恐不得识其面,恐不得读其书,然后乃出。”(《上崔华州书》)

十二月,中书舍人崔龟从出为华州防御使、兼御史中丞宪衔。他写了《上崔华州书》:“中丞阁下,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邪?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

李商隐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道非周公、孔子所独能,道是从亲身体验中得来的,自己身上也有道。他认为,作文不应讳忌时世,亦不应甘居百经万书之下,应挥笔为文,不去模仿古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百千万年,圣贤相随于途中耳。”(《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他对经书以外的异品殊流非常重视,对于仙道杂记、小说稗史都特别注意。

到了开成元年(836年),整年李商隐都滞留长安,夏天开始生病。身处京师可以奔走权门,打探消息,得到援引。考取之后,还要各种关系提携,才能顺利通过吏部考试,踏上仕途。

李商隐到处投谒,希望有人赏识。但是这一年的奔波没有多大效果。李商隐在献谒公卿的文章里充满耿直峻切的言论。比如说,李商隐认为孔子不必独尊。

李商隐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在收到他的文章之后,有的干脆置之不理,有的浏览一下不耐烦朗读出来,有的总算朗读出声,但不是读错了字,就是读错了句读。所以他不愿再学着别人行卷,除吉凶书及人凭倩作笺启铭表之外,不复作文。而李商隐“进不敢问,退不能解,默默已已,不复咨叹”(《与陶进士书》)。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26岁时,第五次应试,才终于登进士第。而这,多亏了令狐绹的热情相助。

李商隐自大和三年(829年)与令狐绹相识,两人的关系颇为亲密。两人一同读书研艺、赋诗赏花,可谓形影不离。

李商隐和令狐绹的关系最好,经常开他玩笑:“官书推小吏,侍史从清郎。并马更吟去,寻思有底忙?”(《赠子直花下》)开成元年,在令狐绹初迁左拾遗时,他曾作《令狐八拾遗绹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二十中郎未足稀,骊驹先自有光辉。兰亭宴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蕴归。汉苑风烟催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李商隐写给令狐绹的诗最多,如《酬别令狐补阙》《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郎中》《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和令狐八戏题二首》《子直晋昌李花》等在诗题上标明寄赠令狐绹的,就不下二十首,还不包括题目上没有标明而实际上也是寄给令狐绹的诗。

大和九年(835年)四月,令狐绹在门下省任左补阙、左拾遗,专门对圣上进行讽谏和举荐人才。由于李商隐不屑于向权贵行卷,令狐绹每年都帮助李商隐抄出旧文呈给礼部,推荐李商隐:“岁岁为写出旧文纳贡院。”(《与陶进士书》)

开成二年的考官高锴一向敬重令狐绹,认为他很贤明。有一天在朝上遇见令狐绹,两人寒暄。高锴问令狐绹谁是他最好的朋友。令狐绹连说三次“李商隐”,说了三遍就退下了,也没有说请高锴关照的话。高锴心领神会,就录取了李商隐。

李商隐和令狐绹关系出现裂痕是在开成二年秋天。当时,李商隐准备去王茂元幕府。令狐绹不同意,他们闹得非常不愉快。

李商隐写信给令狐绹:“子直足下,行日已定,昨幸得少展写。足下去后,怃然不怡。今早垂致葛衣,书辞委曲,恻恻无已。自昔非有故旧援拔,卒然于稠人中相望,见其表,得所以类君子者,一日相从,百年见肺肝。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困不动,固不能有常合而有常离。”“首阳之二士,岂蕲盟津之八百,吾又何悔焉!千百年下,生人之权,不在富贵,而在直笔者。得有此人,足下与仆当有所用意。其他复何云云。但当誓不羞市道而又不为忘其素恨之母妇耳。商隐再拜。”(《别令狐拾遗书》)

首阳二士,是殷末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李商隐借以作为能够效忠王室的典范。盟津八百,是周武王在孟津会盟诸侯,他代指臣下私自结党,誓以效忠王室为己任。

当时李商隐正年轻,血气方盛,所以这封书信锋芒犀利,既蔑视权势,又信赖史笔,表述了不懈精进的一种信念。

与令狐绹的隔阂深化于开成五年。在这期间,令狐绹父丧服阙,仍为左补阙,兼史馆修撰。李商隐写了《酬别令狐补阙》。在诗中,李商隐说,令狐绹帮助自己中举,自愧无报。自己与王茂元女结婚,希望他不要见疑。他像鹤辞侣,迹虽暂离;又像蝉抱枝,心仍永托。要是令狐绹在位不推荐自己,只好以魏勃见齐相曹参的方式来替他扫门了:“弹冠如不问,又到扫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