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熙书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整理説明

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書畫家、詩人、鑒藏家曾熙(一八六一—一九三〇),譜名昭銜,榜名榮甲,後更名熙,字子緝,號嗣元(一作士元)、俟園,晚號農髯,齋號永健齋、游天戲海樓、心太平盦等,湖南衡陽人。早年就讀於衡陽船山書院,從武岡鄧輔綸先生游,稱鄧門高足。一八九一年,湖南學政張亨嘉賞識其才華,選拔至湘水校經書院深造。同年湖南鄉試,以第二名中舉,榜名榮甲。甲午戰争爆發後,赴天津劉坤一軍幕出山海關北上抗禦日寇。戰敗後,與湖南舉人聯名公車上書,慷慨激昂。一九〇一年,衡州太守唐蓬洲聘其爲衡陽石鼓書院、漢壽龍池書院主講。一九〇三年殿試,題名二甲一百二十一名進士,授兵部主事。一九〇五年返鄉,創辦南路優級師範學堂並任監督,旋任湖南高等學堂(今湖南大學)監督。一九〇九年當選爲湖南諮議局副議長兼教育會會長。辛亥鼎革後,被公推爲湖南省議會副議長。一九一五年秋至上海,探望摯友李瑞清(清道人),爲其挽留於滬,同鬻書畫並設帳授徒爲業。時李瑞清以北碑書法名滿海内,曾熙則專主南宗,故時人譽爲“南曾北李”。晚年書益横肆,合南北爲一家,獨立門户。農髯公繪畫師宗宋元,兼學清初“二石”(石濤、石溪),並以篆隸草行書入畫,融書法、金石於畫。山水、梅松、佛像,不論設色或墨筆,巨幅與小品,皆意境高古雅逸,别開生面,爲民國文人畫之典型,得者莫不珍如拱璧。石印出版之學書字帖、墓誌壽序,風行海内。一九二九年被故宫聘爲專門委員。一九三〇年八月二十七日,病逝於滬上寓齋,享年七十。陳三立先生撰《清故兵部主事曾君墓誌銘》,並由譚澤闓先生書丹。

《曾熙書札》,是筆者正在整理的曾熙文集中書信的部分,收入信札三百餘通,涉及六十餘人均來自原件墨迹。其中百分之九十爲私人所藏,其餘則分藏於湖南博物館、湖南圖書館、廣東省博物館、北京中國畫院等公立文博機構。書信中最早一通爲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寫給丁立鈞的信函,内容爲探討議論時局,發表政見。最晚一通則爲一九三〇年(民國十九年)八月四日致譚延闓的信函,内容乃請其爲孫慶蕃投考南京中央政治學校,開具預備黨員證明。本書所收入的信札時間跨度,約爲三十五年。内容豐富廣博,所涉人事繁多,可謂研究曾熙生平的第一手珍貴史料。

曾熙一生交友難以詳計,或近千數,但可稱爲終生摯友者僅李瑞清、譚延闓、向燊等數人而已。本書所收入致譚延闓之書信,均從臺灣譚氏後人家中散出。舅公向大延先生生前對我説:這批信約有二三百封之多。可惜如今本人極盡所能收入其中的僅一小部分。曾熙年長譚延闓二十一歲,交往三十年。一九〇六年九月,清廷宣佈預備立憲,一九〇七年二月,時任長沙中路師範學堂監督的譚延闓與衡陽南路師範學堂監督曾熙等四人,被湖南提學使吴慶坻聘爲學務議員(議紳),從此兩人交往頻繁。民國後,曾熙、譚延闓同居滬上,曾熙以書畫爲業,譚延闓熱衷政治,兩人道雖不同,但不妨成爲終生的忘年摯友,亦可謂一段佳話。

致丁立鈞十一封信,係曾熙早年爲官時所寫,以討論時局、政壇之事爲多,是研究曾熙早年從政,窺見其政見的難得資料。丁立鈞是曾熙在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湖南鄉試時的主考官(座師)之一,也是爲强學會主要成員及“帝黨”(擁戴光緒皇帝)骨幹之一,戊戌變法前一年外放山東沂州知府。

致弟子姚雲江、倪壽川的信札,今爲四川收藏家所藏,均從姚家後人處散出。曾門弟子中,姚雲江收藏其師書畫最多,且不乏傳世名作。姚氏習中醫,能開處方,故曾熙致其信中除書畫鑒賞之外,頗多請其診斷並開中藥處方之事。倪氏壽川爲江蘇鎮江人,其父倪粹甫與其叔倪遠甫均以藏書而名聞江南,壽川繼之,又得鎮江戴培之家藏,其齋號“江上雲林閣”,名聞海上,吴湖帆曾爲其畫《江上雲林閣圖》卷。曾熙致其信中,多談及碑帖、書法等内容,如《瘞鶴銘》《黄庭經》《乙瑛碑》等,頗多真知灼見。

致弟子馬宗霍十封信,均出自馬氏後人,近年曾在拍賣市場上出現。馬宗霍少年就讀於船山書院,受業於著名學者王闓運,後畢業於曾熙任監督的湖南南路師範學堂。一九二四年拜章太炎爲師,專攻訓詁、經學,著述頗富。馬氏祖上數代單傳,至其則兼祧三房(三房各爲其娶一妻),其中一房所娶曾氏,爲曾熙之遠房族妹,故信中稱其爲“宗霍妹倩”。

致張大千三封信,出自張家後人,亦曾是拍場之物,現藏於法國吉美博物館。一九一七年春,張大千在上海拜師曾熙門下,研習書畫及學問;後由先生介紹復拜李瑞清爲師。未幾,張大千東渡日本遊學。曾公、大千師生情誼十三年,惜本書收入僅曾熙致張大千三封信,時間爲一九一九年五月至七月之間。在五月九日信中,曾師稱贊張大千所臨《瘞鶴銘》:“蓋髯法,非李法也,甚好,吾道有傳人矣。”由此可知,張大千最早臨習《瘞鶴銘》約在一九一九年左右,時年二十一歲。而且師宗的是曾熙(髯法),而非李瑞清(李法)。在六月一日信中又云:“賢弟書才,近所少見。髯書無可學,然得弟,吾門當大,亦自喜也。”幾乎將張大千視爲自己書法的嫡傳弟子,且心中難掩“吾道有傳人”,“吾門當大”之喜。這對研究張大千早年書法頗有參考價值。近悉四川博物院藏有曾熙致張大千書百餘通,甚慰。

致唐吉生十八封信,現均爲上海私人收藏。唐熊字吉生,原籍安徽歙縣,一八九二年生,卒於一九六九年。從曾熙學書法,曾李同門會會員。其母爲海上著名女畫家吴淑娟(杏芬),父唐昆華(光照)曾任江寧知府,亦善書畫。唐吉生曾任上海圖畫美術學校教員和校董、停雲書畫社社員等,一九二九年出版《唐吉生先生畫稿》。唐氏生平資料極少,僅知其亦從事書畫收藏及交易。因亦喜好石濤、八大山人等人書畫,故與有同好的曾熙時常互通有無,十八封信中有許多此方面的信息,頗爲稀見。

《曾熙友朋書札》編罷,似與先曾祖農髯公做了一次又一次跨越時空的交談並得其冥冥之中的護佑,讓我得到周圍不少若孫田、曹大民、趙鵬、萬君超、向子平、沈醒詩、周越佳等諸位親朋好友的幫助支持。在此,由衷感謝的同時帶着編者本人的期盼,本編另收李瑞清、向燊、吴昌碩、齊白石、黄賓虹、趙叔孺等人的手札,凡六十多人。希望通過《曾熙致友朋信札》的出版,能够抛磚引玉,使得尚留存於世的曾熙信札,更多重現面世。

由於本人才疏學淺,雖竭盡所能,但在本書的釋文、斷句、簡注等方面仍可能有不足或失誤之處,故在此懇請海内外研究者及同道中人,不吝賜教指正爲感。

曾迎三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