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三路攻金
完颜宗弼的心终究是错付了。
宋人的确是三路攻金,只不过认为英雄终究应该扛最为重要一路的孙权最终还是爽约了。
在和韩世忠已经秦桧仔细商量之后,宋人形成了这样三路攻金的路线。
最先出发的是韩世忠的军队,他们将从建康出发,越过淮南诸路,进入山东地界。虽然孙权告诉韩世忠他的目标只是佯动而已,但是韩世忠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打下山东。
因为他在北地有一些朋友,那些朋友告诉韩世忠虽然义军在大名府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是他们这些人还是心怀故国的,只要韩世忠的军队进入山东,他们一定会再次响应的。
接下来出发的就是孙权亲自率领的军队了。他们将从襄阳出发,在出发之前,还会有很大一个誓师仪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从这里出发一样。
最为重要,也是这一次攻击的重点是吴璘的军队,他们将最后出发,王刚中会带着给吴璘镇西节度使的任命,让他总摄巴蜀的兵马。
“宋人的主力在襄阳!”完颜宗弼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他对于这样的判断是很有自信的,一方面他很肯定宋人的陛下就在襄阳。因为孙权压根就没有想瞒着其他人,而是弄的大张旗鼓。
他在誓师大会上喊出了“驱除蛮夷,还我旧都”的口号,至于迎回二圣的事情似乎早就被他忘的一干二净了。
朝中的众人似乎记性也不是很好,他们也忘记了这一点。
宋人特别是襄阳动员的军队规模是空前的,这一次不仅抽调了大部分的御前诸军,更是调动了很多的厢兵。甚至连远在广南东西二路都接到了出兵的命令。
当然这些遥远的地方命令能否传到都是一个问题,从临安过去的道路上遍地都是盗匪和野兽,有很大的可能那边都收不到命令。
“打仗如同狩猎,当你做好完全的准备之后猎物就跑了。”完颜宗弼的行动非常快,当他确认宋人的主攻方向就在襄阳后,他迅速的行动了起来。
他派出了仆散忠义去对付韩世忠,因为山东路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军事问题,如何利用和拉拢好那些地头蛇更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
和仆散忠义同去的还有一万骑兵,率领这些骑兵的是完颜设也马和完颜活女这两个勇将,如果说仆散忠义是负责拿着胡萝卜的红脸,那么这些骑兵就是负责拿着棒子的白脸了。
至于川蜀的吴璘那一路,完颜宗弼并没有担心,吴璘和他的兄长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和谁打都是五五开,他只是命令负责京西地区的西路元帅徒单合喜加强戒备。
他并不担心徒单合喜会吃上大亏,作为京西地区的最高负责人,徒单合喜和吴家兄弟打过很长时间的交道,双方谁也没吃过大亏,小规模的战斗一直是互有胜负。
同时,徒单合喜的手下还有三万名金军,虽然这些军队并没有完颜宗弼的直属军队这么精锐,但是比起宋军还是精锐不少,再加上他手上的仆从军,从数量上也未必会吃亏。
完颜宗弼最为担心的就是襄阳那一路,过去他就是在那一路上吃了大亏。在他的眼中这一路也是不能失败的,因为很明显宋人的兵锋对准着就是汴京。
如果金人丢掉了汴京,这不仅仅是丢掉了一个军事重镇,在政治上的冲击也是完颜宗弼不可以容忍的。
丢掉汴京代表着宋人开始的复苏,更代表着金国从一个有望统一的政权变为了一个割据性质的政权,甚至会被重新认定为蛮夷。
这样金人就变得和过去一直南下的游牧民族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不会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援。
完颜宗弼仔细复盘过当年的郾城之战,他这一次充分吸取了当年失败的教训,当年他在完全的准备之下才开始进攻岳飞,而这个时候岳飞也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更是理顺了和周围友军的关系,参战的诸军也从上到下做好了苦战的心理建设,这才有了郾城的胜利。
这一次完颜宗弼不会给宋人任何机会的,在军队集结的速度上,金人快的多。
“踏平襄阳城,活捉完颜构。”金人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当然完颜宗弼并不会不开眼的去进攻襄阳,毕竟襄阳是一座坚城,即使有完全的准备也很难攻下,更何况现在他金人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他的攻击目标是襄阳北面的光化军和襄阳东面的随州,一旦这两个地方被攻陷了,甚至有金军出没,那么宋人必定无法在襄阳继续集结军队,因为这时候襄阳的侧翼已经不安全了。
完颜宗弼的行动很快,但是他没有想到宋人的行动比他更快。
孙权完全没有等待自己的军队集结完毕,就直接发动了攻势,他直接兵出了颍昌府,在金军发动攻势之前抢先动手。
面对孙权的攻击,猝不及防的完颜宗弼迅速收缩了兵力,进占淮宁,彻底堵住了宋人北进的可能性。
“真是难缠!”对于孙权的行动完颜宗弼感叹道。
在他的眼中,宋人的皇帝哪里像是战场上的初哥,简直就像是打了一辈子仗。
在战场上宋人的皇帝不慌乱,用兵老辣,心思沉稳,对于局势和战略看的相当的透彻,如果不是完颜宗弼过去认识赵构,他甚至会怀疑那个宋人皇帝是一个冒牌货,而且是一个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在淮西和荆州打仗的冒牌货。
不过很快完颜宗弼就打消了这样一个想法,因为在顺利推进到了颖昌后,宋军的行动似乎终止了,他们在颖昌安心的等了下来,似乎在等待后续的援军,并没有抓住战略上的主动。
“幸好,宋人的皇帝终究还是差上一筹。”完颜宗弼感叹道,“我手上的兵力不足,如果他继续进攻,那么我就相当难办了。宋人终究是宋人,他们的皇帝打不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