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往事:一百个党史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3 南开大学校长为什么问三个问题

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举行新学年的开学典礼。校长张伯苓发表了题为《认识环境,努力干去》的演说,这是他的一腔肺腑之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振聋发聩的三问,一问民族血脉,二问家国情怀,三问责任担当,寄寓着深沉的报国壮志,时至今日仍发人深省。

“爱国三问”,与张伯苓本人的理想追求是分不开的。张伯苓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服务于海军。1898年,英国强租由日本占领的威海卫,22岁的张伯苓随船护送清廷官员前往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他亲眼目睹了两天内“国帜三易”,从第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上清朝的黄龙旗,再到第二天降下清朝的黄龙旗,升上英国的米字旗的屈辱场面,义愤填膺。他看着同行士兵们的麻木不仁,深感从军报国无望,转而走上了教育救国之路。1919年,43岁的张伯苓同严修一起创办了南开大学,这是他从教十余年,游历日本和美国考察数年的成果。这所大学承载着他普及新式教育、培育国家栋梁的拳拳爱国之情。自成立之日起,张伯苓一直带领着南开师生活跃在天津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带。1927年,成立东北研究会,先后四次组织师生实地考察;1931年秋,编纂成《东北地理教本》,作为当时南开的“独有教材”;1934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开幕式上,数百名南开学生用紫、白两色小旗组成“勿忘国耻”“收复失地”等字样,种种抗争之举遭到了日军的记恨。

时间进入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咄咄逼人的骄横气焰,利用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主义,加紧对华北的争夺。1935年7月,“何梅协定”达成,国民政府对日本一再姑息,使得河北省的主权几乎丧失殆尽,日本在华北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北平学生悲愤地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张伯苓已经预见到天津随时都可能失守,南开大学的局势危机四伏。

在民族危机关头,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旨在激发学生认清时局的紧迫感。张伯苓强调,是中国人、南开人就应该清醒认知变化的局势,有忧患意识。他指出,不能适应环境的人,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南开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应锻炼自己应对动荡的能力。张伯苓说:“最近几年,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有个很不安全的感觉。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国,而这个国可是没有门,没有墙,这怎么好!以前的环境,四面的墙一齐倒,彼此互相支持住,没有倒下,现在几面墙都塌了,有一面墙要整个地倒下去,自己又没有柱子支着。”他将国防力量比喻成“门”,指出当前国防上的无力,对外不抵抗的策略如同门户大开,造成极不安全的局面。他又将支撑中国的各方面势力比喻为“墙”,作了今昔对比,指出以前军阀割据混战之时是四面的墙一起动摇,彼此相互支撑,恰成鼎力之势,没有最终倒下,而今天只剩国民党蒋介石一方势力,在抵御外辱过程中软弱无力,就是孤零零的一堵墙倾颓,没有柱子支撑,终将轰然倒塌。张伯苓语重心长地告诫学子们要团结一致,勇于应对处于危墙之下的危机,努力储备自身的力量报效祖国。

“爱国三问”,更重要的是落在践行上。张伯苓对学子们说,如果爱中国、愿意中国好,就必须要公、要诚、要努力。他说:“绳子一共是六根,一个气力大的人拉一头,那五个人要向一处拉,就拉过来了;五个人分向各处拉,就拉不过来了。这样浅的理,何以不懂呢?懂,为吗不做呢?就是太私。”他认为,中国人大多只知为子孙为家族谋利益,而没有国家的观念,虽然人多,但不团结,力量弱小。因此,要由一个班、一个学校起下功夫,练习为公。他又指出:“中国人还有一种特性,小孩大人一样,总不愿别人好。大家在一块谈,谈到别人的坏处,大家精神百倍;说人好处,就不高兴了,好像不愿中国有好人。这就是亡国的根源。”因此,每个人都要增大度量,改掉自私狭隘的毛病,加强合作,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除此之外,中国有许多人爱耍小聪明,敦厚不足,做事总是浅尝辄止,知难而退。他指出:“现在要改造国家社会,非有傻干的人不行。要恳切、诚挚,各个人都加份重量,沉住了气,顶着北风走,咬定牙根,紧张又紧张向前努力。”学生要“允公允能”,以“公”化私、化散,以“能”去愚、去弱,做到高瞻远瞩,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极致,掌握好科学本领。

“爱国三问”,让初入南开的学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国家的危难和南开人的责任,鼓舞他们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中。由爱国学生首倡,迅速席卷全国的“一二·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1935年12月下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组织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到河北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开始踏上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937年7月29日凌晨开始,南开校园遭到日军轮番轰炸和纵火焚烧,只剩“半座思源堂”,成为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中国高等学府。不过,正如张伯苓校长所说:“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作为南开精神核心要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自此更加深刻地扎根在一代代南开人心中。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郭永怀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与国之栋梁的伟大事迹,都是对“爱国三问”的郑重回答。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高度赞扬了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指出:“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抚今追昔,“爱国三问”仍需一代一代问下去,时刻反躬自省;“爱国三问”仍需一代一代答下去,方可行稳致远,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