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兵平乱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日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杜甫《洗兵马》节选
就在燕军内部生乱之际,唐朝深宫之中亦生变故。跟史氏父子一样,唐廷内部也因权力争夺与互相猜忌,最终上演出了一场杀子囚父的悲剧。
原来,唐朝中央因宦官李辅国与肃宗张皇后擅权,朝政日益混乱。李辅国原为高力士手下养马的飞龙小儿,长得奇丑无比,后被调到太子李亨身边当差。马嵬之变时,李辅国曾力劝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肃宗能取代玄宗、登上帝位,也有他的一份拥立之功,因此视其为心腹而命他执掌大权、专管禁兵,并且一切诏书敕命,必须经他手后才能施行。李辅国一时权势熏天,朝野上下争相献媚拍马,同僚宦官都称他为“五郎”,连宰相在他面前也执子弟之礼,毕恭毕敬地称之为“五父”。
张皇后原为太子李亨之妾,初为良娣,她颇有心计,深得李亨宠爱。玄宗西逃之时,张良娣随行,李亨一路辗转至灵武,张良娣常侍奉左右。由于随从太少,张良娣夜晚睡觉必在李亨外侧,李亨见了说道:“夜晚或有盗贼,你不宜在外侧。”张良娣答道:“现在不太平,若有不测,妾身愿以身挡贼,陛下可趁机从帐后脱身。”李亨大为感动。到了灵武,张良娣产下一儿,取名李佋。产后第三天,她就起身为战士们缝补衣物,肃宗要她注意休养,张良娣以现在不是休养之时应答,于是肃宗对她更加宠爱。玄宗遣使传位于肃宗时,曾赐张良娣七宝鞍一副,张良娣很是喜欢,但李泌向肃宗进言道:“当下四海分崩,当以节俭示人。良娣不宜乘此物,请除去鞍上珠宝,赏于有功之人。”肃宗深以为然。张良娣在后阁听到,颇为不快,高声发话道:“我与先生是乡亲(张良娣与李泌皆为京兆人),何故如此?”肃宗劝道:“先生也是为国家着想啊。”后来肃宗欲立张良娣为皇后,李泌又以未迎回太上皇,且不合礼制为由劝阻。张良娣于是深恨李泌。
《侍从图》,唐初阿史那忠将军墓壁画
收复长安后,张氏欲立自己的儿子李佋为太子,于是勾结李辅国,图谋陷害两位皇子——广平王李俶与建宁王李倓。李倓看不惯肃宗宠幸妇寺,犯颜直谏道:“陛下不信忠言,而任宫闱左右,如何能复两京、灭贼寇,中兴国家?”肃宗大为恼怒。张、李二人趁机向肃宗进谗言,说建宁王李倓觊觎太子之位,且有异心,欲谋害其兄广平王。正在气头上的肃宗听到此言犹如火上浇油,不由大怒,下令赐死李倓。李倓心气高傲,也不争辩,饮药而死。广平王李俶得知后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他忧虑万分,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秘密与李泌商议,要下手除去张良娣与李辅国。李泌言来日方长,劝他以大局为重,尽孝守节,勿蹈覆辙,李俶这才作罢。
收复两京之后,肃宗果然封张氏为皇后,并重用宦官李辅国。李泌见政局有变,妇寺弄权,肃宗又听信谗言,便以大功告成为由请求隐退。肃宗十分不解,问道:“我们君臣长期共患难,眼见大功告成,即将同享富贵,先生为何要离朕远去呢?”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肃宗听出弦外之音,立即表示道:“你不要学范蠡,朕也不会做勾践。不要顾虑我们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李泌答道:“正因为陛下不会杀我,臣才敢斗胆请辞,如果陛下已经动了杀机,臣怎么还敢说话呢?何况‘杀’我的不是陛下,而是臣说的‘五不可留’。先前陛下待臣如此恩重,臣有些话尚不敢规劝,何况天下平定之后?”肃宗问道:“是不是因为朕没有采用先生的用兵之策?”李泌道:“臣不敢开口的,是建宁王之事。”肃宗道:“建宁王李倓是朕的儿子,为人英明果断,危难之际曾立有大功。但他受奸人挑唆,图谋暗害他的哥哥广平王李俶,想要谋取太子之位,朕为社稷着想才不得不忍痛处置他。”李泌道:“李倓若有此举,广平王对他一定十分怨恨,但广平王每次跟臣谈到其弟之时,都难过得痛哭流涕。臣即将离陛下而去,这才敢冒死进言。”肃宗道:“先生不知,有人告发李倓曾在晚上摸到广平王的寝宫门口,打算行刺!”李泌道:“这必定是奸人陷害建宁王的一面之词。陛下之前曾打算命建宁王任兵马大元帅,是臣建议才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若有夺嫡之心,必然对臣十分痛恨,但他却认为臣对陛下忠心耿耿,因此与臣十分友善。建宁王见识非凡,怎会做出行刺之事?”
肃宗听了也感到后悔,流着泪道:“先生所言极是,但事情已经过去了,朕不想再追究,先生也不要再提了。”李泌道:“臣今日之言,并非想让陛下追究他人之责,而是希望陛下将来处事慎重。昔日武后有四子,长子、太子李弘聪慧不凡,武后正思篡位称帝,对其十分厌恶,最后将李弘毒死,把次子、雍王李贤立为太子。李贤心中忧愁恐惧,遂作《黄台瓜辞》一首,希望能以母子之情感动武后,诗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然而武后根本听不进去,她将李贤贬到黔中,李贤最终死在了那里。而今陛下已经‘一摘’,千万不要‘再摘’! ”肃宗听了大为悔悟,潸然泪下,自此再不提更换太子人选之事。调解了肃宗父子的矛盾之后,李泌去意坚决,肃宗苦留不住,只得令地方给李泌兴建房舍,并给予三品官的待遇。至德二载十月,李泌辞别肃宗,去南岳衡山隐居,自此再无人直谏肃宗。而广平王李俶则于乾元元年三月被改封为成王,五月十九日被立为皇太子。
再说太上皇李隆基,自蜀地回京后,他一直居住在兴庆宫,与在大明宫居住的肃宗倒也相安无事。闲暇无事的玄宗常常驾幸南临大街的兴庆宫长庆楼登高观望,百姓经过楼下看见太上皇,都下拜口呼万岁,玄宗往往命人赐酒食款待。如有朝廷官员从长庆楼下经过,向太上皇行礼致意,也会被召上楼来赐宴款待。
《马球图》,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李辅国出身卑微,曾当过高力士的仆人,所以玄宗身旁的亲信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辅国也因此对玄宗和高力士恨之入骨。听闻玄宗不时在长庆楼招待官员,上元元年六月,李辅国借机向肃宗进谗言道:“听闻太上皇日日与外人交往,陈玄礼、高力士等人也有异谋,定将不利于陛下。陛下为社稷之计不得不防。”肃宗道:“太上皇仁爱慈悲,不会有此事。”李辅国又煽动道:“太上皇没有这个意思,他身旁的宵小就不一定了。陛下为天下之主,当为社稷着想,况且太上皇居住的兴庆宫临近民居,垣墙浅露,宫内之事外面看得清清楚楚,不宜太上皇安养居住,不如迁居戒备森严的大内宫殿,既可远避尘嚣,亦可杜绝小人谗言。”肃宗正犹豫未决,张后怂恿道:“迁居太上皇,可免后患,愿陛下采纳良言。”肃宗也怕玄宗趁机复辟,于是默许。
得到肃宗默许的李辅国,假借肃宗之命把兴庆宫内300匹厩马取走290匹,只给玄宗留下10匹。七月十九日,李辅国令500铁骑候在睿武门外,矫称皇上有令,迎太上皇游览西内太极宫。玄宗由高力士相伴乘马出宫,至睿武门时,忽见铁骑簇拥,大批士兵持刀而立,不由大惊,询问何事。有将士应声道:“皇上以兴庆宫狭隘潮湿,特迎太上皇迁居西内。”游览突然变成了迁居,玄宗大吃一惊,几乎从马上摔下来。李辅国走到驾前,伸手来牵御马,玄宗惊骇,这时高力士赶前一步,斥责李辅国无礼,道:“50年太平天子在此,李辅国意欲何为?”李辅国被高力士的气势所震慑,不由大窘,只得退到一旁。高力士立即代玄宗宣告道:“太上皇劳问诸位将士,无事且退,不必护驾。”众将士见李辅国气馁,都纳刃下拜,三呼万岁而退。高力士又喊道:“李辅国可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只好硬着头皮上前与高力士相对执辔,将玄宗引入西内甘露殿中,但只给他留下数十个老弱充当侍卫。等李辅国退走后,玄宗才握着高力士的手潸然泪下道:“今日若非将军,朕已经成了刀下死鬼。”随后又叹道:“我儿为李辅国所惑,不得终全孝道矣。”午膳进食,多是残羹冷炙,李隆基遂命人撤去肉食,嘱咐道:“自今日开始,不必进肉,我当茹素终身。”
已是刑部尚书的颜真卿得知后,看不下去了,他率众上表,要与百官向太上皇问安。李辅国大为不满,立即诬蔑其结党,贬颜真卿为蓬州(治今四川省仪陇县南)长史,将其逐出朝廷,之后又勒令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退休,并将贴身侍奉玄宗的高力士流放至巫州(治今湖南省黔阳西)。临走之前,高力士请求最后再见他伺候了50多年的玄宗一面,道:“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虽死不恨。”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也被肃宗无情地拒绝了。
玄宗迁居西内后形同软禁,最初肃宗还不时前去请安,但不久肃宗生病,就再也不去探望了。“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在幽禁之中,孤独凄凉的玄宗不由心灰意冷,念及以往繁华,大唐盛世,自己得之、自己失之,不由得惆怅满怀、凄然欲尽,自吟诗道:“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他对外称自己将行辟谷之术,不食烟火。到了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已在太极宫居住了一年零十个月。四月初四这天,玄宗李隆基吹玉笛数声,音调悲切,沐浴更衣之后安卧榻上。这晚宫女听得太上皇李隆基偶有笑语声,但不敢入视。黎明觐见时,玄宗已经在神龙殿驾崩。李隆基共在位44年,居蜀2年有余,回京后居大内又5年,享年78岁。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宦官俑
《托盘侍女图》,房陵公主墓壁画
肃宗李亨此时染病在身,卧床不起,数月不能去朝见太上皇。得知玄宗驾崩,李亨又悲又悔,病情加剧,只得在内殿举哀,改年号为“宝应”,下诏大赦天下,并由太子李豫(李俶)监国。高力士自巫州遇赦北返,至朗州(治今湖南省常德市)得知玄宗已崩,他面对北方痛哭不止,呕血数升而死,终年79岁。
就在肃宗病重之际,宫中又生内乱。趁肃宗卧床不起,李辅国与张皇后争权,二人互谋相诛。张皇后私下结交太子李豫,欲谋诛杀李辅国,李豫拒绝道:“皇上病重,若此时诛杀旧臣,陛下受到惊扰,必定病势沉重。”张皇后见李豫不肯为己所用,于是又密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准备废掉太子李豫,由李系继位。他们挑选了200名强壮的宦官,集结于长生殿,配给铠甲兵器,准备下手。但张后行事不密,被李辅国得知。四月十六日晚,掌握禁军的李辅国纠集党羽先发制人,他一边派宦官程元振控制住太子李豫,将其保护起来;一边召禁兵入宫,将越王李系一干人等全部收押。
张后闻变,忙奔往肃宗寝宫避祸,谁料李辅国带着数十人闯入肃宗卧室,号称奉太子李豫之令,将张皇后迁居他处,逼迫张后出室。张后哀乞肃宗救命,李辅国竟勒令将张后扯出,拖出宫门,押到后宫软禁。肃宗重病在身,受此惊吓,又惊又骇、又悲又恼,喘息多时无人顾问,待李辅国前往探视时,肃宗已经一命呜呼。此时是宝应元年四月十八日,距玄宗驾崩只有13天。肃宗李亨和他父亲玄宗一样,皇帝之位以政变始,又以政变终。肃宗共在位7年,终年52岁。
肃宗驾崩后,李辅国将张后勒毙,杀越王李系,拥立太子李豫为帝。李豫即唐代宗,他成了唐朝历史上第一个被宦官拥立的皇帝。李辅国自命为定策功臣,越加专横,对代宗言道:“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自有老奴处分。”被架空的代宗听了心中忿忿,但因李辅国手握兵权,不便指斥,只好委曲求全,面上尊崇,称李辅国为“尚父”。此后无论大小政务,代宗一律先征求“尚父”的意见。群臣出入朝廷,也必先觐见“尚父”,而后再觐见天子。
李辅国飞扬跋扈,这令其手下宦官程元振十分不满。为争夺权力,程元振渐渐有取代李辅国之意。代宗正想借风驶船,于是君臣两人一拍即合。六月十一日,代宗解除李辅国行军司马、兵部尚书之职,将他迁居外第,不准他在禁宫内居住。李辅国自此有了戒心,他假意上表逊位,试探代宗。代宗于是顺水推舟,明升暗降,晋其爵位为博陆王,却罢去李辅国的中书令之职。李辅国弄巧成拙,入谢时忿忿言道:“老奴死罪,侍奉郎君(指代宗)不了,愿从地下侍奉先帝!”代宗虽听不下去,但表面上仍与之虚与委蛇,对其好言慰谕,暗地里则与程元振商议,要除掉李辅国。此时的程元振已被代宗任命为宦官总管,取代李辅国成为朝中的首席宦官了。
十月十七日,一名刺客趁着夜色潜入李辅国府第,将其刺死,并截去其右臂,将首级割下抛入茅厕中。得知李辅国不幸“遇盗”身亡,代宗一面下诏通缉凶手,一面刻木为首将其礼葬。虽然追查始终没有结果,但代宗还是追赠李辅国为太傅(三公之一),谥号为“丑”。外间传言,刺杀李辅国的正是代宗派去的“御用杀手”。除去李辅国后,代宗又任程元振为骠骑大将军,自此程元振开始擅权。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局面也由李辅国、程元振开启。
唐廷中枢的这一系列政变和内争严重影响了平叛进程。史朝义得知唐宫生变,遂派使者至回纥,向回纥登里可汗药罗葛移地健(回纥汗国第三任可汗,759—780年在位)传信道:“唐朝皇帝已死,中原无主,可汗应火速前来接管唐朝政府和仓库。”登里可汗信以为真,发兵10万南下。这时恰逢新即位的代宗李豫派宦官刘清潭为使者前往回纥汗国乞师,助唐平叛。刘清潭在王庭见到了登里可汗,他连忙呈递国书道:“先帝(肃宗)虽逝,但当今圣上(代宗)已经登基,就是与贵国叶护亲王结为兄弟、共同收复两京的广平王。”登里可汗于是改变计划,随刘清潭入塞。他见沿途州县一片凋敝,人烟稀少,遂对唐朝大为轻视,并开始处处刁难刘清潭。
登里可汗本打算穿过蒲关渡河西行,进入关中,先到沙苑(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再经潼关东进。派去迎接回纥的唐朝宫廷总管药子昂到了忻州后,劝阻道:“连年战乱之下,关中残破,州县萧条,十分贫苦,实在无力供应大军。现今反贼集中在洛阳,请大军东出太行山,从土门南下,穿过邢州、洺州、卫州、怀州,再向南挺进,如此可获取反贼物资辎重,供应军需。”登里可汗有意趁火打劫,借机劫掠关中财富,因此对这一没有得到好处就上战场的提议十分不满。刘清潭又建议大军穿过太行陉南下夺取河阴(今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以扼反贼咽喉,断绝史朝义退路。但登里可汗仍旧拒绝,最后药子昂只得再退一步,建议从陕州之东的大阳津(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北的黄河渡口)渡过黄河,由太原仓(今山西省平陆县西)供应粮食,与从潼关东进的唐军一起进军,共同攻取洛阳。登里可汗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上元二年二月反攻洛阳失败后,李光弼就被迫上表请求处分,肃宗遂免其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不让他待在洛阳前线,而是安排他出镇泗州(临淮郡),负责东南一带的军务。
上元二年十一月,河南西线战场上的卫伯玉夺取永宁,又攻破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福昌等县,准备敲击洛阳的大门。宝应元年正月,李光弼攻克许州(治今河南省许昌市),俘虏燕军颍川太守李春,从东南方向威胁洛阳,不久又收复了徐州。史朝义亲自领兵围攻宋州(睢阳郡),一连数月,城中粮尽,局势危急。宋州太守李岑束手无策,其手下官员刘昌建议将仓库中几千斤酒曲磨成细粉,分给大家充饥,总算坚持到了李光弼率军来救。李光弼与兖郓节度使田神功一同出击,击败燕军,解除了宋州之围。史朝义转头再围李抱玉于泽州,李抱玉坚守不出,待到燕军疲敝,突然开城出击,史朝义大败,退回洛阳,再不敢出兵。
代宗李豫刚即位就发布诏书:“天下大事,戎马为先!”显然把平定叛乱放在了第一位。宝应元年十月,已解决了李辅国专权的代宗命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军东征。代宗原准备令稳定了河东动乱的郭子仪为副元帅,但程元振、鱼朝恩等人嫉妒郭子仪功高任重,又怕老臣难以驾驭,都表示反对,并在代宗面前诋毁郭子仪。于是代宗只得将其闲置起来,令登里可汗的老丈人仆固怀恩作为李适的副手。
雍王李适到了陕州后,北渡黄河去拜见登里可汗。登里可汗高据胡床,要求李适山呼舞蹈,以臣子对君主的礼仪下拜。随行御史中丞药子昂抗言道:“雍王乃是皇子,依礼不应对可汗拜舞。”登里可汗大为不满,其帐下将军车鼻知道可汗是想借题发挥,便径直走到药子昂面前,声色俱厉地说道:“唐朝天子既与我们可汗相约为兄弟,可汗就是雍王叔父,他岂能不拜舞?”药子昂寸步不让,回道:“雍王是天子长子,今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之礼!且两宫(玄宗、肃宗)在殡,尚未安葬,不应舞蹈。”车鼻恼羞成怒,为以儆效尤,竟命人将李适随从药子昂等四人各打一百皮鞭,以年少不懂事为由送李适回营。被鞭打的随从中有两人伤重,当晚便死在了营中。
回纥可汗敢于侮辱唐朝皇子、鞭打唐朝官员,这可是自唐太宗成为天可汗以来从未有过之事,但由于唐朝军力不济,不能独自平定叛乱,必须借助回纥之力,双方关系已经颠倒了过来。回纥可汗看到了唐朝的虚弱,于是趾高气扬地想要与唐朝皇帝平起平坐。李适受此大辱,极为愤懑,但因有求于人,又不得不委曲求全。李适从此深恨回纥,后来即位为帝(即唐德宗),便再不愿与回纥结盟和好。
宝应元年十月二十三日,唐朝大军分三路进军洛阳:唐、回联军从陕州出发,以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前锋,经渑池东征;北路军由泽潞节度使李抱玉自潞州出发,经河阳南下;东路军由时任河南副元帅的李光弼统领,从徐州出发,经陈留西进。三路大军从三面包围洛阳。
唐平安史之乱
史朝义听闻,急忙召集将领商议对策。阿史那承庆道:“如唐军只有汉兵前来,我军当全军出动迎头痛击。可现今有回纥人参战,我军定然抵挡不住,不如退避河阳,避其锋芒。”但史朝义不听,决定死守洛阳。十月二十七日,唐、回联军进抵洛阳北郊。二十八日,唐军夺回怀州,对洛阳形成包围之势。三十日,仆固怀恩在洛阳西郊的西原列营,派遣精锐骑兵与回纥兵一起绕道崤山,与在北郊的唐军内外夹攻,大破燕军。史朝义亲率10万精锐增援,在昭觉寺之北筑阵。唐军趁敌军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猛攻,燕军虽死伤惨重但仍阵势不乱,坚守不退。镇西节度使马璘见形势危急,厉声道:“屡攻敌阵不克,若撤退我军定然溃败,形势危矣!不出死力,如何破贼!”言罢,他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夺取燕军两面盾牌,然后奋不顾身地直冲燕军核心。唐军在马璘的带领下趁势从缺口杀入,燕军望风披靡,最终大溃。而在黄河北岸,燕军向东败退,人马互相践踏之下,纷纷跌入尚书谷(今河南省武陟县境内)中。唐军节节胜利,燕军被斩杀6万人、俘虏2万人。
史朝义见大势已去,不能支持,遂率轻骑兵数百人,弃洛阳而走。仆固怀恩就此收复洛阳、河阳二城,俘虏燕军中书令许叔冀;又派其子仆固玚与兵马使高辅成率军乘胜追击,于郑州再败燕军。史朝义逃至汴州,但他任命的陈留节度使张献诚紧闭城门,拒绝接纳,史朝义无可奈何,只得奔往濮州(濮阳郡)。唐军赶来后,张献诚大开城门,率众投降。
两度失陷于叛军之手的东都洛阳再次被收复,但等待洛阳百姓的却是又一场浩劫。回纥军自河阳进入东京洛阳后,大肆抢掠奸杀,圣善寺与白马寺等名刹古寺也被焚毁,大火三月不止,百姓死亡数万人。前来平叛的唐军官兵认为洛阳、汴州、郑州、汝州一带乃是“贼境”,所过之处无不奸淫掳掠。可怜东京百姓,前后遭受三次洗劫,不但被叛军劫掠,被友军掳掠,还被官军抢掠,几乎是家尽人空,劫后之人只能穿着纸衣过冬。昔日繁华之都,几乎沦为一片废墟。
自洛阳战败后,燕军可谓兵败如山倒。史朝义从濮州北渡黄河而逃,仆固怀恩紧追不舍,又连克滑州、卫州。燕军大将田承嗣率军4万前来增援,被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玚击败,唐军直抵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东境。燕军各将领见唐军连战连捷、一路奏凯,史朝义疲于奔命、节节败逃,一副大势已去之态,于是纷纷做起了墙头草。邺郡节度使薛嵩献出相州、卫州、洺州、邢州,向唐军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投降;唐军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穿过太行井陉东进,进攻恒州,燕军恒阳节度使张忠志献出赵州、恒州、深州、定州、易州五州,向辛云京投降。代宗听从仆固怀恩的建议,任命降将薛嵩为魏相节度使,领相、卫、洺、邢四州;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赐名李宝臣,仍领赵、恒、深、定、易五州之地。
史朝义继续北逃,在贝州与大将薛忠义会合。仆固玚率军追至临清(今河北省临西县),史朝义自衡水率士卒3万反扑,又被唐军击败。这时回纥军劫掠完洛阳,也赶来助战,唐军声势更大,在下博(今河北省深州市下博镇)东南再次大败燕军。燕兵尸首堆积如山,顺着漳河漂流而下。溃败的史朝义再向北逃到莫州(文安郡)。仆固怀恩令各路唐军在下博会师,继续追击,将史朝义围在莫州。在青州的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也领军前来助战,原来王玄志病死后,侯希逸被部下推为平卢节度使。平卢军在东北受燕将李怀仙所攻,外援断绝,又遭到奚族和契丹逼迫,不得不率军民2万渡海南下,来到山东半岛另谋发展。唐朝加封侯希逸为平卢、淄青二镇节度使,自此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宝应二年(763年)正月二十八日,侯希逸自青州北南渡黄河,与田神功、能元皓会师于兖州。莫州被唐军四面围攻,被攻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史朝义被围困在莫州,屡战屡败。其手下大将田承嗣见史朝义败局已定,于是假意献策,请他亲自前往幽州征调大军,回来救援莫州,并自请为史朝义留守莫州。史朝义听从了田承嗣的建议,临行前对他说:“我满门一百余口,都托付给你了。”田承嗣顿首流涕,满口答应。史朝义于是率领5000精锐骑兵,出北门突破唐军包围,奔幽州而去。史朝义刚出城门,田承嗣就变了脸,他献出城池,命人将史朝义的母亲、妻子、儿子等家眷一股脑儿送往仆固玚营中,投降了唐军。唐军仆固玚、侯希逸等率军急追,一直追到归义(今河北省容城县东北)才追上史朝义。史朝义回军迎战,又败,只得继续踉跄北逃。
安史之乱中唐军与燕军阵中的非汉族将领
这时,燕军范阳节度使李怀仙见史朝义末日将近,也欲另寻出路。他通过唐朝钦差宦官骆奉仙向唐军接洽投降事宜,得知史朝义北逃,特派兵马使李抱忠率3000人,驻防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阻挡史朝义。饥肠辘辘的史朝义奔回幽州老巢,但此时的幽州城已经容不下他了。史朝义抵达城下却不能进城,身后追兵掀起的漫天黄尘已经依稀可见,唐军追兵即将赶到。史朝义急于找个安身之处,遂派人告知李抱忠,声称大军留守莫州,北来只为征调大军南下解围。李抱忠答道:“上天不佑燕国,唐室已然复兴!现今我已归顺朝廷,怎能反复无常?大丈夫不屑于用诡计诈术,请你早些离开,以保全自身。”说完后还不忘“好心”地提醒史朝义道:“我看田承嗣也已归顺朝廷,否则唐军怎能越过莫州至此?”史朝义这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已是众叛亲离了。
希望落空的史朝义大为恐惧,只能哀求道:“我们早上还未吃饭,难道不能招待一顿饭吗?”李抱忠遂派人把饭菜送到城东,史朝义部属中的范阳人都向他叩头告辞而去。眼见随行之人纷纷离去,史朝义忍不住泪流满面,只得就食后匆匆离开,率领剩下的数百骑兵向东投奔广阳(今北京市良乡镇),但广阳城也闭门不纳。史朝义走投无路,又打算投奔奚族或契丹,但前进到温泉栅(位于今河北省迁安市)时,李怀仙派出的追兵已经赶到。绝望的史朝义走投无路,只好在树林中吊死。李怀仙割下他的人头呈给唐军,送往京师请功。史氏父子作乱,总计四年而亡。仆固怀恩率各军班师回朝,长达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自此终于基本平定了。
这场绵延七年多的大叛乱因蕃将(安禄山)而起,最后又被蕃将(仆固怀恩)平定,此时唐朝皇帝已换了祖孙三代(玄宗、肃宗、代宗),叛军首领也已换了两姓父子(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经此变乱,唐朝由盛转衰:天宝全盛时期的近900万户人口,到了叛乱平定时只剩下130余万户;为平定叛乱,唐朝又在内地遍设节度使,中央权力被进一步削弱,到安史之乱结束时共设有36镇节度使。为分化瓦解叛军,唐朝还命来降的叛军将领仍领原来的军镇。史朝义死后,唐代宗因战乱旷日持久,已经厌恶用兵,加之无力根除安史余党,只得让他们仍领河北旧地,双方勉强达成了妥协:叛军献上首领的头颅,唐朝则牺牲了河朔的土地。这些安史叛将摇身一变,成了唐朝的节度使。其中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薛嵩为昭义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宝臣(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正所谓“两京易取,河北难收”,卢龙、魏博、成德被称为“河朔三镇”,俨然独立王国。三镇节度使不交赋税、不服唐朝诏命、自选接班人,很是跋扈。唐朝讨之无力,只得羁縻系之。代宗之后,藩镇之乱形成恶性循环,中央讨不胜讨,直至唐朝灭亡。就在东部的叛乱逐渐平息的时候,西疆的巨大威胁也悄然兴起——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趁此机会蚕食唐朝河西、陇右之地,威胁关中长安,成为唐朝中后期的边疆大患。
宝应二年三月,唐代宗李豫为祖父玄宗、父亲肃宗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在大明宫中停放近一年的两宗灵柩终于得以入土为安,肃宗被葬入建陵,玄宗被葬入泰陵。“从龙文武几人在,丹心事主惟高公”,生前身边文臣如云、武将如雨的唐玄宗,死后却只有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陪葬……
同年七月初一,文武百官向代宗呈献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十一日,代宗李豫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广德”,并对平叛有功的所有将领论功行赏、加官晋爵。
河朔四镇
叛乱结束了,但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并没有结束:劳苦功高的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授以闲职,虽被剥夺兵权但仍忠心耿耿,后又屡次挽救大唐社稷——收复吐蕃攻陷的长安、单骑说退回纥大军,还被唐德宗尊为“尚父”,享寿85岁;李光弼被晋封为临淮郡王,但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等人的谗言陷害,一代名将最后郁郁而终,年仅57岁;另一功臣仆固怀恩以自己功高却受到猜忌,愤而叛唐投奔回纥而去,由功臣变为叛臣,后又引回纥大军来攻唐朝,不久病死于军中……但那都是后话了。
宝应二年春天,平定叛乱的消息传到了剑南,在这里躲避战乱的“诗圣”杜甫欣喜若狂,挥毫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踏上了回乡的旅程,奔向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但那个物华天宝、如梦如幻的大唐盛世已一去不返,他看到的只有战乱后的凄凉与荒芜:“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后世的人们只有通过“诗圣”杜甫的史诗,才能领略到那个无比辉煌但却已经远去的大唐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
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
叔孙礼乐萧何律。
……
安史之乱大事年表
天宝十四载(755年)
二月二十二日:安禄山奏请以蕃将代汉将。
二月:哥舒翰入朝,中风留居京师。
三月:杨国忠搜查安禄山在长安的府第,逮捕其门客李超等人,激怒安禄山。
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十一月十日:何千年、高邈劫走太原副留守杨光翙。
十一月十五日:玄宗得知安禄山反叛。
十一月十六日:玄宗召集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询问对策。
十一月十七日:玄宗以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
十一月十九日:安禄山抵达博陵郡,斩杀杨光翙;颜杲卿伪降安禄山。
十一月二十一日:安禄山大军攻陷博陵郡;玄宗回到长安,杀安禄山之子安庆宗;以郭子仪替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王承业为太原伊。
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宗以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兵东征。
十二月初一:高仙芝率军东征,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玄宗亲自在兴庆宫勤政楼为大军饯行。
十二月初二:安禄山大军自灵昌渡过黄河。
十二月初五:安禄山攻陷陈留郡。
十二月初七:玄宗欲集兵亲征,未果。
十二月初八:安禄山攻陷荥阳郡。
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封常清、高仙芝退保潼关。
十二月十五日:玄宗以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
十二月十六日:玄宗重议亲征之事,欲由太子李亨监国,但被杨国忠兄妹所阻。
十二月十七日: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
十二月十八日:边令诚诬杀高仙芝、封常清;玄宗以哥舒翰守潼关。
十二月二十一日:常山郡太守颜杲卿设计杀叛将李钦凑,夺取井陉关。
十二月二十三日:哥舒翰领兵赴潼关,玄宗在兴庆宫勤政楼为之饯行。
十二月:吴王李祗起兵抗叛军;郭子仪相继败高秀岩于振武军,斩周万顷于静边军,破薛忠义于背度山。
天宝十五载(756年)
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称大燕皇帝。
正月初二:玄宗命李随为河南节度使、许远为睢阳郡太守;濮阳郡的尚衡收复济阴郡。
正月初八:颜杲卿兵败,常山郡沦陷。
正月初九:玄宗以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
正月十日:玄宗以鲁炅为南阳节度使,加哥舒翰为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
正月十一日:安禄山派其子安庆绪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
正月:颜真卿败白嗣恭于堂邑。
二月十五日:李光弼收复常山郡。
二月十六日:李光弼败史思明于常山,解饶阳之围;张巡败叛军于雍丘。
二月:西原蛮黄乾曜起事,拥众20万。
三月初三:哥舒翰诬杀安思顺。
三月二十九日:玄宗以李光弼为范阳节度使。
三月:吕知诲诱杀安东副都护马灵詧,刘客奴、董秦和王玄志杀死吕知诲;颜真卿与贺兰进明会师,进克信都郡。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败史思明于九门。
四月十七日:郭子仪、李光弼收复赵郡。
四月二十三日:朝廷以来瑱为颍川郡太守。
四月:朝廷以刘客奴为平卢节度使,赐名刘正臣。
五月初四:燕将武令珣败鲁炅于滍水。
五月十五日:李巨率援军解南阳之围。
五月二十九日:郭子仪、李光弼败史思明于嘉山,围其于博陵,河北郡县纷纷响应。
五月:王思礼劝哥舒翰诛杨国忠;张巡败令狐潮于雍丘;刘正臣联合奚王阿笃孤南下范阳。
六月初一:哥舒翰设计斩杀杜乾运。
六月初四:哥舒翰率兵出潼关与燕军决战。
六月初七:哥舒翰大军至灵宝县西原,与燕军崔乾佑部相遇。
六月初八:哥舒翰兵败灵宝,潼关失守。
六月初九:燕将崔乾佑进入潼关;平安火不至,玄宗开始恐惧。
六月十日:玄宗召集杨国忠等大臣商议,决定逃往蜀地。
六月十一日:杨国忠召集百官议事,称“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也”。
六月十二日:玄宗在勤政楼宣布“亲征”,下午移驾至大明宫。
六月十三日:玄宗率杨贵妃一行人西逃,中午抵达咸阳望贤宫。
六月十四日:马嵬驿兵变,诸杨伏诛,玄宗赐死杨贵妃。
六月十五日: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
六月十七日:玄宗在扶风郡赐士卒春彩,稳定军心。
六月十八日:玄宗以崔圆为剑南节度副使;太子李亨到达彭原郡。
六月十九日:太子李亨到达平凉。
六月:李光弼闻潼关不守,解博陵之围而南撤,与郭子仪皆引兵入井陉;史思明大破刘正臣。
七月十日:太子李亨到达灵武郡。
至德元载(756年),唐肃宗即位改元
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改元“至德”,张良娣、李辅国开始掌权。
七月十六日:玄宗在普安发布《命三王制》,令诸子统兵平叛。
七月二十八日:玄宗抵达成都。
七月:燕将孙孝哲屠长安;李泌、郭子仪、李光弼在灵武拜见肃宗;河西李嗣业率兵5000人、安西李栖筠发精兵7000人入关;颜真卿遣使至灵武。
八月初一:肃宗加郭子仪、李光弼同平章事,李光弼以5000景城、河间兵赴晋阳。
八月十日:史思明攻陷九门。
八月十二日:灵武使者到达成都,向玄宗报告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之事。
八月二十日:史思明攻陷藁城。
八月:玄宗以第五琦为江淮租庸使。
九月初五:史思明攻陷赵郡。
九月十五:史思明攻陷常山郡。
九月:肃宗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史思明全歼平原主力于河间。
十月初三:肃宗南下至彭原郡,准备平叛。
十月初四:令狐潮再攻雍丘,被张巡击败。
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房琯反攻长安失败。
十月二十二日:颜真卿从平原郡撤退。
十月:第五琦作《榷盐法》;史思明攻陷信都、饶阳等郡,河北再次沦陷。
十一月初八:回纥兵入援,与郭子仪军在带汗谷(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北)会合。
十一月十一日:唐、回联军败燕军于榆林。
十二月二十五日:永王李璘反,率军顺江东下。
十二月:于阗王率兵入援;徐归道毒杀刘正臣。
至德二载(757年)
正月初五:安庆绪杀父安禄山。
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13万大军进攻睢阳。
正月二十八日:郭子仪遣密探进入河东郡,与城中官员约为内应。
正月:河西兵马使盖庭伦阴谋割据未遂;燕军四路围攻太原;王玄志和侯希逸毒杀徐归道,并派董秦和田神功南下山东;张良娣、李辅国害死建宁王李倓。
二月十日:肃宗抵达凤翔郡。
二月十一日:郭子仪占领河东郡,燕将崔乾佑逃走。
二月十九日:燕将安守忠率军攻武功,唐将郭英乂战败。
二月二十日:永王李璘败走。
二月二十二日:郭子仪遣兵自河东攻潼关,大败。
二月:李光弼败蔡希德于太原城下;安庆绪以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封妫川王;忠武军抵达襄阳,曹日昇率10骑突入南阳。
三月二十三日:燕将安守忠攻河东郡,被郭子仪击败。
三月:张巡再败尹子奇于睢阳。
四月十三日:燕将李归仁在三原被郭子仪军击败。
四月:颜真卿至凤翔。
五月初六:郭子仪攻长安,被燕将安守忠败于清渠。
五月十日:肃宗罢房琯,以张镐为相。
五月十五日:鲁炅率众弃守南阳,退至襄阳。
五月十七日:肃宗贬郭子仪为左仆射。
六月初七:燕将田乾真包围安邑。
七月初六:尹子奇再攻睢阳郡。
七月十一日:燕将安武臣屠陕郡。
七月:张巡、许远死守睢阳,诸将拥兵不救;贺兰进明攻克高密、琅邪二郡。
闰八月初三:去临淮郡求援的南霁云回到睢阳。
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在凤翔大宴众将,宣布进军长安。
闰八月二十六日:李光弼败燕军于好畤。
九月初二:蔡希德围上党郡,生擒唐节度使程千里。
九月十二日:广平王李俶率军从凤翔向长安进发。
九月二十七日:唐、回联军与燕军大战于香积寺,最终收复长安。
九月二十八日:广平王李俶阻回纥兵掠长安。
十月初九:睢阳陷落,张巡被杀,许远被俘。
十月十五日:唐军与燕军大战于新店,收复陕郡。
十月十六日:唐军收复洛阳,安庆绪败走邺郡收集残兵。
十月二十一日:郭子仪遣将收复河阳、河内、颍川三郡。
十月二十三日:肃宗自凤翔进入长安。
十月:张镐大败燕军于睢阳;李泌归隐衡山;燕军败李光弼于滏阳。
十一月十五日:肃宗以回纥叶护亲王为司空,封忠义王,定每年赠回纥绢两万匹。
十一月二十二日:玄宗抵达凤翔郡,肃宗遣3000骑兵前去接驾。
十一月:张镐率鲁炅、来瑱、吴王李祗、李嗣业、李奂五位节度使攻河南、河东郡县,皆下之,唯能元皓据北海、高秀岩据大同军,未下。
十二月初三:玄宗父子于咸阳望贤宫相见,翌日玄宗回到长安。
十二月十五日:肃宗大赦天下,只安禄山同党、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子孙不赦;下令改郡为州(实际执行是在乾元元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朝廷初步处置降敌官员,肃宗大赏平叛功臣。
十二月:史思明率13郡伪降唐;朝廷置左右神武军、英武军。
乾元元年(758年)
二月初一:肃宗以李辅国为殿中监兼太仆射。
二月初五:肃宗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改载为年。
二月:王玄志被朝廷任命为平卢节度使;燕军北海节度使能元皓降唐。
三月初六:肃宗立张淑妃为皇后。
三月:遣中使慰晓西原蛮诸首领,赐诏书赦罪,约降西原蛮。
四月:安庆绪攻河内,不胜,乃还。
五月十七日:肃宗以张镐为荆州防御使,崔光远为河南节度使。
五月十九日:肃宗立成王李俶为皇太子。
六月:肃宗遣使祷天下名山大川,行韩颖所造《至德历》;郭子仪率李嗣业、鲁炅、崔光远、季广琛克卫州;李光弼安排乌承恩暗中策反燕军并诛杀史思明,事泄,史思明上表请诛李光弼。
七月:肃宗册封回纥葛勒可汗为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以幼女宁国公主许之。
八月:李光弼与王思礼朝见肃宗,肃宗命四品以上的朝廷官员都出城迎接,荣耀无比。在长安,李光弼升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九月二十一日:李光弼奉命自太原出征,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统监九节度使讨伐安庆绪。
九月:数万大食、波斯兵掠广州,驱逐刺史韦利见,随即浮海而去。
十月初七:鲁炅、季广琛、崔光远率军渡黄河,与李嗣业、郭子仪等部在卫州会师。
十一月十七日:史思明分兵三路,南下救援魏州。
十一月:许叔冀、董秦、王思礼及薛兼训引军增援郭子仪,战愁思冈,围安庆绪于相州;崔光远克复魏州。
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思明又陷魏州。
十二月:王玄志去世,李怀玉毒杀其子,拥立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
乾元二年(759年)
正月初一:史思明于魏州自称大圣燕王。
正月二十八日:李嗣业率兵攻相州城,不幸阵亡,荔非元礼接任其职。
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攻魏州,鱼朝恩不许;杨谭调集重兵攻打黄乾曜,彻底击溃僚人主力。
三月初六:唐军九节度使兵败相州。
三月:史思明杀安庆绪;肃宗以李岘、李揆等为相。
四月:史思明在幽州称帝;葛勒可汗卒,登里可汗立;鲁炅服毒自杀。
七月十七日:郭子仪还京师,肃宗以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光弼为副元帅。
七月二十三日:肃宗以王思礼为太原伊、河东节度使。
七月:李光弼趁夜入洛阳掌朔方军。
八月十二日:襄州将领康楚元反叛,自称南楚霸王。
八月:宁国公主归唐。
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南下攻陷洛阳。
十月初四:肃宗下诏亲征,被群臣劝阻。
十月十二日:燕将周挚攻打河阳中城,被击败。
十月二十四日:唐廷以李日越为右金吾大将军。
十月:李光弼败史思明于河阳。
十一月:韦伦俘获康楚元;第五琦被贬。
乾元三年(760年)
正月十九日:肃宗加李光弼为太尉。
正月:奚王派遣大首领、上阶将军等12人来朝。
二月十一日:李光弼败史思明于沁水边。
三月:李光弼败安太清于怀州城下。
闰四月初七:肃宗加王思礼为司空。
闰四月十九日:史思明进入洛阳。
四月:肃宗为太子李俶改名李豫;襄州将张维瑾、曹玠先乱后降;李光弼再败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上元元年(760年),改元
五月:以京兆尹刘晏为户部侍郎,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
六月:桂州经略使邢济上奏破西原蛮,斩其酋帅黄乾曜。
七月十九日:李辅国迁玄宗往太极宫居住。
七月二十八日:高力士等人被流放。
八月:肃宗以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李光弼发兵再攻怀州。
九月初八:肃宗以郭子仪镇守邠州,党项部闻讯撤兵。
十一月:宋州刺史刘展起兵造反;李光弼攻克怀州;史思明派兵南下江淮。
十一月初八:刘展攻陷润州。
十一月十日:刘展占领升州。
上元二年(761年)
正月十七日:史思明改年号为“应天”。
正月二十六日:田神功部在白沙南渡长江;刘展败死。
二月二十三日:李光弼败于邙山,退保闻喜。
二月:奴剌与党项入寇宝鸡。
三月初九:史朝义在礓子岭被唐军卫伯玉击败。
三月:史朝义部将杀史思明;李光弼上表固求自贬,肃宗赐他开府仪同三司,以侍中身份领河中节度使;朱融奉嗣岐王李珍作乱,伏诛。
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自称梁王。
五月:两川唐军杀段子璋;李光弼入长安,肃宗复以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都统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驻防滑台的燕军大将令狐彰反正,归降唐朝。
八月初一:肃宗以李辅国为兵部尚书。
八月:李光弼赴河南行营。
十一月:刘晏被贬,元载代其理财。
十二月:侯希逸击败叛军李怀仙。
上元三年(762年)
正月:元载征江淮8年租调;侯希逸为两蕃所逼,率领平卢军民南渡渤海。
正月二十六日:李光弼收复许州,史朝义带领史参前来救援,两军战于许州城下,燕军战败。
正月二十八日:平卢节度使侯希逸由青州南下,与徐州太守田神功、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会师于兖州。
二月:河东、朔方、镇西、北庭行营军乱,杀节度使;燕将谢钦让败淮西王仲升于申州;史朝义遣兵围李抱玉于泽州,郭子仪发定国军救之,乃去。
三月:以郭子仪为汾阳郡王、知诸节度行营,镇压乱军;奴刺寇梁州;罢萧华,以元载为同平章事。
四月初五:玄宗崩于神龙殿,年78岁。
宝应元年(762年),改元,唐代宗即位
四月十六日:李辅国带兵进宫发动政变。
四月十八日:肃宗卒,年五十二岁;李辅国杀张皇后。
四月二十日:太子李豫即位,继续沿用宝应年号;李抱玉破史朝义兵于泽州城下。
四月二十六日:代宗称李辅国为“尚父”。
五月:高力士死于朗州;代宗以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光弼联合田神功败史朝义于宋州。
六月:来瑱与裴茙交恶,败其于申口;代宗以严武为西川节度使,刘晏复起理财。
六月十一日:代宗解除李辅国兵权。
七月:杀山南东道节度使裴茙。
八月:郭子仪入朝,留京师;台州人袁晁起事,攻陷浙东诸州,改元“宝胜”,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
九月十九日:代宗加程元振为骠骑大将军兼内侍监。
九月:回纥出兵助唐讨史朝义。
十月十七日:盗贼刺杀李辅国。
十月十六日:代宗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加仆固怀恩为同平章事兼绛州刺史,领诸军节度行营作为李适的副手。
十月二十三日:仆固怀恩与回纥左杀为先锋,鱼朝恩、郭英乂为殿后,出渑池;李抱玉出河阳;河东等道副元帅李光弼出陈留,一起东进。雍王留守陕州。
十月二十八日:唐军收复怀州。
十月三十日:唐、回联军大败史朝义,收复洛阳。
十月:燕将薛嵩降于李抱玉,张忠志降于辛云京;袁晁陷温州、明州、信州,聚众20余万。
十一月初六:代宗下诏,河南、河北的伪燕官员,凡投降者,既往不咎。
十一月二十二日:唐朝任命降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改名李宝臣。
十一月二十四日:肃宗加仆固怀恩为河北副元帅、左仆射兼中书令。
十一月:仆固怀恩进击河北;仆固玚进军漳水,被田承嗣用计击败;仆固怀恩重整旗鼓,进围史朝义于莫州。
十二月:史朝义屡战皆败,田承嗣说史朝义亲往幽州发兵,还救莫州,史朝义既去,田承嗣以城降唐;仆固玚、侯希逸、薛兼训等率众3万追史朝义,战于归义,史朝义败走;李光弼率军回徐州,遣兵破袁晁于衢州。
是年,李白卒。
宝应二年(763年)
正月:来瑱被赐死;燕将田承嗣、李怀仙降唐。
正月三十日:史朝义自缢而死,被李怀仙传首京师。
三月:以梁崇义为山南东道节度留后;葬玄宗于泰陵,葬肃宗于建陵;袁晁与李光弼大战于台州,连日十余战,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
四月:李光弼部将张伯仪擒袁晁于唐兴石垒寨,浙东皆平。
六月:同华节度使李怀让自杀;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置牙兵。
七月初一:文武百官向代宗献尊号——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七月十一日:代宗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广德”。
参考文献
原始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宋)欧阳修,宋祁,编.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5.
近现代文献
[1] 穆渭生.郭子仪评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2] 崔占华.唐玄宗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牛致功.安禄山史思明评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4] 战争简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简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
[5] 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 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7]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
[8] 郭利民.中国古代史地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7.
[9] 蒙曼.长恨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0]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 徐松巍.唐肃宗皇帝传[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