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某位圣诞节购物者在12月的某一天走到伦敦梅菲尔街区繁华街道的背后,很可能会撞见一种与众不同的节日筹备。位于阿尔伯马尔街21号的英国皇家学会大楼的雄伟柱子被巨大的绿色广播卡车挡住了一部分,摄影师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拖着工具包和电线,运送着各种道具和机器设备。一队年轻人可能正在等待入场,赶巧还能瞥见一两只珍禽异兽。
类似的皇家学会圣诞讲座的最后准备工作已经在这里进行了将近200年(除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中止)。圣诞讲座来自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在1825年提出的构想,那时候科学教育在学校中普遍缺位。直到今天,每年的圣诞讲座都会邀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带着激励和鼓舞聪慧小观众的使命(许多演讲者孩提时代也曾是观众席上的一员,后来投身于科学领域)走上舞台。传统上,每一系列讲座都有各种演示,引发不同程度的轰动,邀请各种神秘嘉宾,而且自1966年以来,定期在电视上播出,现在也可以在网上观看。当伦敦的圣诞讲座结束时,他们还会去往世界各地巡演,惠及成千上万的人。
尽管圣诞讲座历史悠久,人类思维的主题却是近期才开始出现的。脑科学是相对年轻的学科,尤其是与物理学和化学相比,这两个学科是圣诞讲座早年最常见的主题。第一位直接谈及大脑问题的演讲人是1994年的苏珊·格林菲尔德(Baroness Susan Greenfield)男爵夫人,她也是第一位女性演讲者(见第7章)。但是思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仅仅包括大脑本身的机制,还包括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我们的思想和感觉、智力、个性,以及我们的自我意识等。
早在本书所包含内容开始之初的1926年,这些五花八门的主题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圣诞讲座中。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似乎都是从远离大脑的地方启程,直到最后,才抵达大脑这一终点。还有些旅程从大脑内部开始,但更偏离大脑,例如探究我们的思维能否与机器融合。有些人深入研究人类的进化史,或者转向人类作为社会群体的互动,发现人类思维的独特之处。
本书每一章节都是基于持续数天的系列讲座所撰写的。其中许多讲座并无太多的历史记录,所以素材都是从书籍、笔记和图片中摘取出来的。每章并非一份全面的报告,而是重新审视当时一些最有趣的科学话题和相关叙述,这些话题和叙述最终塑造了我们对大脑的理解。
这本书回答了一些宏观的问题。例如,作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大脑如何给予我们存在感?我们能相信自己的经历吗?通过这本书,我们还能了解到大脑如何运作,大脑出问题时会怎样,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那些神经有问题的人。
在当时最优秀、最睿智的科学家的指导下,年轻观众往往会成为展示对象,因此这次旅行应该让他们—以及我们—对我们脑袋里这个极其复杂且适应性极强的器官产生新的好奇心,因为正是大脑这一器官成就了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