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竹筒宴
回到林村长家,午饭已经准备好了。只是桌上摆着的并不是碗碟,而是一根根竹子。
林村长看着姜川回来,连忙招呼他入座。又问问一旁做向导的儿子,上午都带姜川去了哪里。
林河都一一讲给他父亲听,林村长听完点点头,“虽然自己儿子的性格比较跳脱,但真正办事的时候还是有些分寸的。同时又乘机对姜川诉苦一番,搞得姜川有些不好意思。”
突然林村长一拍额头,“光顾着说话了差点忘了正事。”说着就起身往后院走去,不一会就抱回来一个还沾着泥土的竹筒。
林村长把竹筒放在地上,用一块旧毛巾把竹筒上的泥土清理干净。再从柜子上拿起几个竹杯摆到桌子上,拔掉竹筒上的塞子,顿时一股酒香飘出。将酒倒入杯中递给姜川,“来,尝尝林叔的竹筒酒。”
姜川连忙起身,双手接过酒杯。只见杯中酒液颜色通透,表面有些许泡沫。闻之香味和辣味交织,却不刺鼻。入口绵软浑厚,虽然是白酒但却有一份清雅之意,让人回味无穷。
林村长看着姜川放下酒杯,问道:“怎么样,这味道还行吗?”
“很好喝,虽然我不怎么喝白酒,但是这个不是很辣味道不冲,反倒是有一股清香。”姜川咂咂嘴巴说道。接着又问:“这是把酒打进竹子里,酿出来的吗?”
“打进竹子里?”林村长被姜川这一句话说的有点迷糊,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姜川就跟林村长解释了一下,这是他从网上刷到的,没有亲眼见过,所以才有这么一问。
是说有些地方会把酿造出来的白酒基酒,用注射器打进正在生长的竹子里,经过几个月的沉淀就能喝。
到时候在竹子上开个口,砍一棵竹子从中间劈开打通竹节,架到开的口下面。酒顺着竹子流到杯子里,很有仪式感。据说这样的酒除了本身的香味还有一股竹子的清香。
林村长听完以后摇摇头,“不是的,我们的做法不一样,不过我可以把我们的做法告诉你。”
姜川连忙坐正身体洗耳恭听,林村长缓缓道:“首先是酿酒,具体的步骤不说了。但是这个用料都是用粮食,不要用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勾兑,影响口感。外面有些事我也是听说过的。”
“砍一棵老竹子,然后按照竹节分成一个个竹筒。让后在竹节上开个口,把酿造好的基酒灌进去,把口封严实了不能透气。”
“再用油纸把竹筒包起来,怕散的话可以在油纸外面糊上一层泥,最后埋进地里去。”
“包油纸糊泥的目的是延长保存时间,竹子直接埋进地里相对来说容易腐烂,还会有虫子啃咬,这么做就会好很多。”
紧接着林村长站起来,把桌上的一根根竹子分开。姜川还没注意到,其实桌上的竹子是被割开的,刚才只是把分开的那一块盖上了。
林村长招呼道:“小川别愣着,咱们边吃边聊,尝尝咱们响竹村的竹筒菜。”
姜川顺着林村长的手看过去,菜色他都认识。不过既然说了是竹筒菜,那就应该叫“竹筒鸡”“竹筒鱼”“竹筒烧肉”,打头的几个,用姜川老家话说,都是硬菜。
咱们的传统菜式讲究,色香味、形意养。不过现在大多只讲前面三个,就像地风水火只余风水的意思差不多。
姜川先是伸筷子尝了几口,然后就停不下来了。林村长又给姜川满上一杯,就坐下来边吃边讲。
“在古代铁被列为管制物资,并且由官府专营,所以这价格也就不会便宜到哪里去。平原地区的居民还好,但像我们这些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山区,想用上铁锅就比较难了。”
“就地取材成了当时人们的选择,大家所熟知的竹筒饭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不止竹筒饭,那时候炒菜是比较奢望的,除了自己腌咸菜以外,也就煮些东西吃。还好竹子对煮焖之类的比较适合,就慢慢的传开了。”
“以前是把咸菜和大米一起放进竹筒里焖饭,赶上逢年过节还会出去换些腊肉或者到山上打些野味采些山货啥的做一顿,方法都差不多就是用料的差别。”
“现在这种做法成为了特色,菜式经过发展也变的多样化。”林村长的话里带着回忆,言语之间有些许追思。
不管怎么说饭桌上的气氛还是很不错的,本着“撑死人不能占着盆的原则,”姜川甩开腮帮子吃了个肚儿圆,这会正跟林河躺在躺椅上消食。
“林哥,这竹子里有竹虫吗?我想去抓一些。”姜川摸摸小肚子慵懒道。
“抓竹虫干什么?”林河有些不解。
“当然是吃啊!”姜川一幅理所当然的样子。
“你这午饭刚吃完还没消化,就惦记上下一顿了。”
“吃饭乃是人生大事,再说了虫子只能算零嘴不算正餐。”姜川不光会狡辩脸皮还厚。
“你喜欢吃虫子?”
“还行,知了、蝎子、蚂蚱、蟋蟀、黄粉虫啥的我都吃过。”
林河听完有些无语,“好吧,抓竹虫现在还不到时候,晚上我带你去找蝎子吧!”
起身把手电筒充上电,然后回来躺下继续消食。
相比于木材来说竹子的成熟期要快很多,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一些竹子的快熟种只需要一到两年。
有文章把竹子的生长定律比喻成人生的道路的定律。
说竹子在前年四年只会生长三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就会以每天三十公分的速度极速成长,在短时间内到达十五米的高度。
但竹子在前面四年仅仅是向上生长吗?
并不是,它向下生长的更多,在这四年里它的根暗自发力,不但向下延伸了数十米,还交织出一张大网把它牢牢固定在这里。
可笑我们很多都只看到了表像,而忽略了别人的努力,又有多少人没能坚持下去“前面的四年。”
学习、积累、养精蓄锐未雨绸缪之后,便可潜龙出渊,大鹏展翅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