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妈妈后,重新学说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了解孩子的内心 02:妈妈是孩子的人生准则

002

为什么孩子认为妈妈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它决定人的价值观、想法和行动。例如,基督徒以上帝的话为人生准则,佛教徒则将佛祖的话作为人生准则。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一样,因为至少每个人都会遵循其所属社会的法律和秩序。

那么孩子的人生准则是什么呢?其实孩子的最高人生准则就是妈妈的语言和行为。妈妈的语言和行为构成了孩子思维的框架,同样塑造了孩子心灵的形状:圆形、三角形或者心形。妈妈为孩子塑造不同的心灵形状,孩子也就拥有了不同的人生准则。对孩子来说,妈妈比法律或《圣经》更重要。妈妈就像一个指南针,在孩子做人生选择时,总是能为孩子指明方向。

将他人当作自己的人生准则,这是建立在完全信任的基础上的。而孩子对妈妈的信任是本能的,也是无条件的。让我们来看一些生活中孩子所说的话。

柳斌:我妈妈做饭很好吃。

胜宇:我妈妈每天给我买礼物。

俊瑞:我妈妈说给我买活的恐龙。

世姬:我妈妈说她只爱我。

观察儿童的行为可以发现,不满6周岁的学前儿童对妈妈的完全信任尤为明显。例如,学前儿童即使知道“红灯停”的规则,依然会跟随妈妈闯红灯;而对欺负自己的朋友,他们则会说“我要告诉我妈妈!我妈妈力气特别大”。对孩子来说,妈妈是优先于法律的行动准则,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百事通。这正是出于孩子对妈妈的完全信任。

其实每个妈妈的力气都不够大,也没有妈妈能真的买到活恐龙。但是由于孩子对妈妈完全信任,孩子心中产生了妈妈无所不能的错觉。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们知道自己是弱者,而弱者需要可以依靠的对象。因此他们相信妈妈是完美的,这样的信念塑造了假想中的完美妈妈。很多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或自立意识薄弱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啃老族”,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他们想要依靠别人,所以无论父母的境况或能力如何,他们都将父母假想为完美的存在。

妈妈是孩子在世上最想信任的人

下面我通过一些案例说明孩子对妈妈的完全信任,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禹成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每周要接受游戏治疗。有一天,禹成迟到了,他气呼呼地和妈妈一起走进了咨询室。

咨询师:生气了?

禹成: (没有说话,敲打墙壁表示愤怒)

妈妈: (走近咨询师小声说)我们在来的路上出了交通事故。

禹成: (流着眼泪)妈妈你为什么这样!都是你的错!

这个情况看似难以理解,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这是因为孩子意识到现实中妈妈并非那样完美。妈妈本是自己完全信任并希望一直依靠的人,但孩子突然发现妈妈原来像自己一样会软弱,会失误,还会犯错误。这时孩子对妈妈的信任受到冲击,他意识到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这样,孩子内心不安也就不难理解了。越是心中缺乏安全感或是越年幼的儿童,当他们心中无条件的信任受到冲击时,就越会产生更大的失望。因为孩子越是缺乏安全感,就越容易歪曲和神圣化他们试图依靠的人。而当他们意识到妈妈的脆弱时,那种信任就会转化为更大的挫折和不安。

再举一个例子,和同龄人不太合得来或是情绪不够稳定的孩子总是会说“我最喜欢妈妈”,动不动就过分地表达对妈妈的爱意。但如果他们某一刻对妈妈失望了,他们又会过分地说“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讨厌的人”,与平时的表现完全相反。即使只是发生了些小事情,他们也会感到非常愤怒。一个孩子对妈妈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也是基于上述原因。

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自己

最近看到有些年轻的妈妈们为了尊重孩子而放低自己的姿态。比如玩游戏时,妈妈会说:“妈妈不太清楚怎么玩,你教教我吧。”“这个妈妈做得不好,你来做吧。”再比如,很多妈妈是上班族,白天努力工作,晚上疲惫地回到家后,常常会对孩子说:“妈妈对不起你。”其实,如果妈妈没有遵守约定或做错了事的话,向孩子道歉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妈妈是上班族,只不过是认真完成工作后再回家而已。作为妈妈,已经竭尽全力照顾孩子了,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感到抱歉。同样,孩子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软弱的、总是道歉的妈妈。

你是不是也常常习惯性地每天对孩子说很多次“对不起”?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可能会产生不安,认为妈妈软弱从而无法建立信任。如果妈妈生活粗心,就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给孩子树立错误的榜样等,这些才是妈妈真正需要感到抱歉的地方。妈妈没有必要通过贬低自我来表达对孩子的尊重。妈妈是孩子心中的准则,只需要在每一刻尽力展现幸福生活的样子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信任并依靠妈妈,以妈妈的美丽心灵为准则,健康地成长。

妈妈解忧所

问答

Q. 孩子有时会误以为妈妈什么事都会为自己做好,是否需要尽快纠正孩子这样的想法?如果孩子以后一直依赖妈妈该怎么办?

A. 在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没有必要对其刻意纠正。比如孩子常常认为“万物有灵”(例如幼儿会相信桌子、云等事物有生命),而妈妈不会纠正这种认识。与此相似,幼儿对妈妈的完全信任和神圣化也可以暂且放任不管。当孩子从幼儿期过渡到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明白妈妈并不是完美的,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妈妈是自己要保护的人。

Q. 如果孩子完全信任妈妈,那为什么还是不听妈妈的话呢?

A. 虽然对孩子来说,妈妈是最重要的人之一,但很多妈妈困惑于为什么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这就需要反思一下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是否稳定了。如果依恋关系不稳定,孩子就好像是戴着墨镜看世界。戴上墨镜,即使是美味的红苹果,在孩子眼中也会变成灰色的。而当孩子摘掉墨镜之后,就会明白妈妈的话对自己大有裨益,并对妈妈心存感激。

Q. 为了让孩子信任并跟随妈妈,妈妈可以独断专行吗?

A. 孩子想要信任和依靠的人并不是强人或独断专行的人,而是宽容、给自己尝试机会,并且可以从对方那里感受到温暖爱意的人。

Q. 妈妈是不是绝对不可以犯错误,一定要成为完美的人?

A. 并非如此。如果妈妈平时就开朗、活泼、积极向上,对每件事情都表现出诚实、正直的态度,那么孩子就不会因为妈妈偶尔身体不适卧床休养或者偶尔出现失误而认为妈妈是软弱的、无法信任的。相反,这时看到与平时状态不同的妈妈,孩子会表现得更加稳重,会为保护妈妈而努力。如果平时孩子与妈妈形成了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越是在危机中越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了解孩子的内心 03:妈妈的说话方式决定了孩子的说话方式

002

为什么亲子关系中沟通很重要?

谈养育孩子绕不开“依恋”这个词。各位妈妈或许都曾听说过,“依恋关系”十分重要。依恋关系代表着初期亲子关系的质量,而亲子关系的质量则决定着孩子心灵的质量。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需要妈妈保持情绪敏感、为孩子提供温暖的支持、采取民主的养育态度、注重培养孩子的气质和理解能力等。但是,正如沟通在任何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样,在亲子关系中也不例外,沟通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间的沟通是把双刃剑,既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也能让孩子在困境中迅速崩溃。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0~2岁的幼童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进行沟通呢?实际上人类无法独自生存,就连婴儿也天生就有寻求、建立关系的本能。幼童虽然不会说话,却在尝试通过哭闹来沟通并建立关系。对孩子沟通的本能需求,妈妈的处理方式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质量和依恋关系的形成。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吧!

周末,一个19个月大的孩子和妈妈、外婆正准备外出。妈妈平时忙于工作没空抱孩子,这时就想抱一抱孩子。可谁知孩子被妈妈抱起来之后,竟然哭闹起来,并向外婆伸出手臂,妈妈无奈只得将孩子交给了外婆。

妈妈:看啊,这孩子讨厌我抱他,那就去外婆怀里吧!

沟通是相互的,即一方表达想法,另一方做出回应。上述案例中,孩子表现出了陌生感,而妈妈对此做出了负面回应,这将会对未来亲子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再来看一个不同的回应:

妈妈:看来宝贝女儿更喜欢外婆抱呀,但是妈妈也想抱抱宝贝女儿,让妈妈抱一下好不好?

对孩子而言,这位妈妈了解孩子的内心,可以与孩子共情,努力与孩子变得更加亲近。即使孩子当下表示拒绝,也会对这位温柔的妈妈产生稳定的依恋情感。之后如果受到他人伤害或遭遇困境,孩子就会想起妈妈拥抱自己时所说的话,并从中汲取力量。

每天独自和不会说话的孩子相处,妈妈难免会不时感到疲惫和厌倦。虽然这样的日常生活看似无聊乏味,但是实际上,妈妈对孩子做出回应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情。

下面这个案例,我想很多妈妈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

4个月大的秀敏正在努力学习翻身。

妈妈:再用力一点,再用力一点。哎呀,真棒,加油!(微笑)

秀敏:(看了一会儿妈妈,然后突然抬起头再次尝试翻身)

妈妈:(秀敏成功翻身)真棒,真棒!呀,闺女长大了!

妈妈将秀敏抱起来,亲吻她的脸颊。这是孩子自出生以来,第一次使出浑身的劲成功做到翻身,这时候每一位妈妈都会鼓励孩子说“真棒”或者是温柔地问孩子“饿不饿?吃点东西吧!”

看似稀松平常的回应却可以提升孩子心灵的质量、实现共情、建立信任,为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打好基础。妈妈能快速并正确地理解孩子的意图和需求,并积极地予以回应,这对未来孩子的自我概念及自尊心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相反,如果孩子起床后发出睡醒的信号,却没有得到妈妈的任何回应,这时孩子会怎么想呢?当孩子哭闹着寻求妈妈的味道和怀抱时,却听到妈妈大吼一句“别哭了”,那孩子又会怎么想呢?或许,孩子会对世界产生极为负面的看法,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受欢迎。

孩子会学习妈妈的沟通模式

孩子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学习说话,这段时间孩子的语言能力将出现爆发式的提高,而亲子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细致、更加重要。与妈妈进行丰富而顺畅的沟通,可以使孩子体验不同的语言与沟通模式,这对孩子的语言及认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与妈妈沟通顺畅意味着孩子喜欢听妈妈的话,也意味着孩子能很好地倾听他人说话,这有利于孩子日后进入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妈妈的沟通模式将直接决定孩子与同龄朋友的沟通模式。

泰俊妈妈的沟通模式是命令式的,语气常常十分生硬;瑞妍妈妈的沟通模式却是循循善诱的,言语间感情充沛。下面是6岁的泰俊和瑞妍在幼儿园自由玩耍时的场景。瑞妍正在拼积木,泰俊走上前来突然将她的积木块拿到自己面前。

瑞妍:泰俊,我正在拼积木呢,我们应该一起来拼。

泰俊:我也要拼!积木放在你面前我感觉不舒服。

瑞妍:好吧,那我去那边玩好了。

平时,泰俊妈妈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不够顾及他人的情绪,沟通方式具有强制性。因此,在幼儿园泰俊也将自己的需求凌驾于其他小朋友的情绪之上,采取了命令式的沟通模式。相反,瑞妍妈妈则擅长与孩子共情,并能够合理地进行妥协,因此瑞妍也相应采取了妥协和共情的沟通模式。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亲子关系或与同龄朋友的相处中遇到困难,就一定要好好反思一下亲子间的沟通模式和沟通质量。改善亲子间的沟通,就可以解决孩子相当多的问题。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秀赫今年7岁了,经常与小朋友发生矛盾。秀赫妈妈很久没有和秀赫一起玩游戏了。这一天,秀赫妈妈打算陪秀赫一起玩。

秀赫:妈妈,快点陪我玩!看,警车。

妈妈:那个不是小孩玩的吗?(漠不关心地看别的地方)

秀赫:连车门都能打开,哇,你看!

妈妈:(打着哈欠看了一会儿)啊,是呀。(不久又去了别的地方)

秀赫:妈妈!为什么不和我玩!

这段简短的对话值得我们深思。秀赫妈妈不尊重秀赫选择的玩具,甚至还嘲笑了她。而秀赫妈妈打哈欠、去别处的行为,似乎也在说“与秀赫玩游戏真是无聊透顶”。实际上游戏往往是由孩子主导的,孩子最容易从中获得尊重。但是案例中,秀赫在游戏中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尊重。

那么,没有得到妈妈尊重的秀赫与小朋友玩时是什么样子呢?他能与小朋友们共情,友好地相处吗?下面的对话发生在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时间里,秀赫正在与小朋友玩游戏,而贤真正在和其他小朋友画画。

秀赫:贤真,跟我一起玩吧。

贤真:我还没画完呢,画完这个再玩吧。

秀赫: (等不及贤真画完画)喂,跟我玩吧。你怎么不跟我玩呀?(把贤真的画弄皱)

贤真:啊,你怎么把我的画弄皱了?(流泪)

从妈妈那里获得尊重的孩子也会懂得尊重他人。孩子越是和妈妈一起分享、一起合作、一起共情、一起玩耍,就越能与同龄朋友友好相处。如果你的孩子难以融入同龄人,常常与小朋友发生矛盾的话,不妨反思一下平时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多加练习对孩子的说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