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就好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chapter3 既然付出就不要期待回报

他怎么能这样对我?

在人际关系里,我是自我牺牲的类型。我总是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不把自己的立场强加于他人,但是事情的结果却与我的付出不成正比。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容易,就算刚开始两人关系很好,但往往对方说出一句无心的话,我就会感到很受伤,关系也就日渐疏远了。

我对男友全心全意地付出,可他却很少考虑我的感受。我会事先打听好他家人的生日,然后在生日前两天发信息提醒他,有时还会替他准备生日礼物。如果男友感冒了,即使我熬夜工作,也会亲自煮木瓜茶,装在保温瓶里送给他。

我从3个月前开始偷偷编织一件背心,想在圣诞节时送给男友,给他一个惊喜。在经历了不断拆开重织的过程后,我终于完成了这件诚意十足的礼物。翘首以盼的圣诞节到来,我满怀期待地把礼物送给男友,换来的却是他冷漠的回应:“哦,我什么都没准备,毕竟我本来就没有送礼物的习惯。虽然很感谢你送我礼物,但是我不太喜欢穿背心。我觉得背心穿在夹克里显得很笨重,在室内穿又觉得热。你怎么不事先问我一声啊?”当时,我很想大吼:“我花了多少工夫才织完这件背心,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可我却欲言又止,因为咄咄逼人不是我的风格。我带着失望的心情回家,忍不住为过去对男友的付出而后悔。他怎么能这样对我?我似乎该离开这个男人了。

期望与失望的相互关系

你现在觉得很失落、很受伤,正在气头上。

“他怎么能说这种话?”

“他怎么能这样对我?”

“我付出了那么多,那是我精心准备的礼物,他竟然说出这种话!”

你努力地成为替他人着想的“好人”,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你经常发现事与愿违。想到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于是你感到怒火中烧。久而久之,你总是处于自责的情绪,你不再对他人抱有期待,而变得冷漠无情。

被曾经深信的人抛弃或背叛,犹如尚未穿上铠甲,就被长矛刺中般疼痛。如果你有这种经历,或许会失去对他人的信赖,渐渐地关上心扉。我相信,此时也有许多人和你一样,对曾经深信的人大失所望,活在痛苦中。

其实,一段关系的结果不好,并不代表曾经的付出付诸东流。在你为对方付出的背后,充满珍惜彼此关系的情意。你为了让这段关系变得更好,甘愿付出时间与努力,朝着期望的方向竭尽全力。希望你至少别忘记自己曾经喜欢过那个人,以及你们共度的美好时光,犹如昨日般历历在目。

“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当然有可能了。假如你经常被某人伤害后反问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的问题。希望你冷静地思考,你在这段关系中“最期待”什么。想必你在编织要送给男友的背心时,一定想象过他收到这份惊喜后大为感动的模样。

对某人怀有期待,而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满足,这无疑是最完满的结局,但有时期望也会通往失望。当你听到他说“我不太喜欢穿背心”时,你的期望落空,产生失落的情绪。假如“期望”在铜板的正面,自然就有“失望”在铜板的背面。

男友收到一份诚心诚意的礼物,却说出冷漠无情的话,这种行为当然不可取。只不过如果类似的情况一再发生,或者你在和其他人相处中也经历过类似的伤害,你就有必要深入思考其中的缘由了。

在心理学中,我们通常会关注受伤的人坚信的“常识”。比如,以“如果做,就应该这样做”或“当然应该怎么样”的形式出现,有人称之为“道德标准”。但是,当这种“常识”与替他人着想的行为混为一谈时,你对他人的期望就会增加。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假如你认定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对方好,而且当你问100位路人,至少有90人都赞同这是“好的”行为时,你的期望也会随之增加。换句话说,我们怀有的善意与期望反而会折磨自己。

我们会下意识地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跟自己差不多,但在问卷调查中,人们发生意见分歧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针对同一个问题,保守派和激进派产生喜欢或不喜欢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多数人赞成某个提案,而对其坚决反对的人也不在少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世界观与偏好自然存在差异。心理学上称之为“主观现实”。在人际关系中,造成冲突的原因是对彼此的世界缺乏理解,一方无法将真心传递给另一方。

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接纳差异的存在,以及将差异视为“不同”而非“错误”的态度,正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换句话说,愿意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即体现了你的成熟度。

认知治疗师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曾说,“我们愤怒的原因,不是对方的行为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该行为的解释。他将此称为简单好记的“ABC理论”。尽管我们很容易认为,在发生冲突的两人之间,是促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引起情绪结果C(Consequence),但事实上引发负面情绪,并使其加剧的关键因素在于解释该事件的个人信念系统B(Belief System)。这个信念系统是由个人内心的期待与常识构成的。

·收到礼物就应该心存感激。

·即使礼物不合心意,也必须考虑送礼者的心意。

·没有准备圣诞节礼物,即说明不爱对方。

·不想看对方脸色才送礼物,这种行为毫无意义。

· 虽然内心很受伤,但当面发火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

根据你的信念系统,假如男友重视你们之间的关系,收到心意十足的礼物后就应该感到高兴、对你感激不尽。如果他没有做出这些反应,你就会觉得大失所望。信念系统是人们一致认同的常识或价值观吗?假如你期待对方也信奉“如果做,就应该这样做”,并对此怀有很高的期待,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失望。

他人有不回报的权利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将这种“常识”改成以下更为恰当的说法,就能减少在相同情况下产生负面情绪:

· 收到礼物的人表示感谢,我会觉得很高兴,但不必非得如此。

·他人是否喜欢我赠送的礼物,是他人的权利。

· 要是男友主动送礼物给我,我会感到很开心,但如果真的很想收到礼物,我会主动开口。

·生气时能坦率地告诉对方。

送礼物时,如果对方表示感谢,我会觉得很开心,但世界上并没有对方一定要感谢我的规定。无论是我多么用心准备的礼物,对方都有不喜欢它的权利。

“你来我往”是人际关系中经常玩的游戏。若你沉迷于这个游戏中,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期待,认为对方替我着想的程度要与我相当,并视为理所当然。当期待落空时,你会朝对方发脾气或感到受伤。然而,要求对方察觉你的期待并非易事。“我并不是想获得很多回报,但至少我对别人付出5次,别人也能表现出1次诚意,这才是人之常情吧?”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这么说。

虽然我能够理解你对他人的期待,但我仍想和你分享以下两点:第一,对你好的人,就算你不对他抱有期待,他也必然会这么做;第二,对你不好的人,你期待越高,就越容易失望。当你的内心没有任何期待,对方却出乎意料地向你表达善意时,你就会获得全然的喜悦。

假如你经常为人际关系感到失望,不如尝试放下“你来我往”这个想法,改成“单纯地给予”。许多人都在不求回报的付出中找到幸福。不过,要是你很难做到,就尽量避免单方面付出。此外,既然你已经心甘情愿地付出,就别太期待获得回报。

进一步了解:隐藏沟通与心理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提出了“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因为在表面的对话背后存在着不成熟的“隐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和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

隐藏沟通

双方表面上的对话内容似乎没有问题,但背后却隐藏着各自不愉快的心思,这种背后的对话方式称为隐藏沟通。人际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正是因为这种隐藏沟通冒犯到彼此。

想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停止这种隐藏沟通;想改善人际关系,要尽量避免用“但是”或“可是”来接话。最重要的是,先理解对方的话,再用“还有,我想补充的是……”的方式说话,这样会大大加分。如果你正好和身边的人关系尴尬,不妨思考一下,此时自己与对方正在进行哪一种隐藏沟通。

27

心理游戏

交流分析中提到的心理游戏,经常以隐藏沟通的形式出现。很多人会在表面的对话背后隐藏其他意图,使其变成一种固定模式,导致双方在不愉快的情况下结束对话。倘若你觉察到你在人际关系中重复这种模式,那就说明你在无形中进行心理游戏。举例来说,有的人在处理异性关系时,一开始总是为对方付出,但因为没有得到同等回报而失望,于是他突然结束关系,这个人就是在玩“先牺牲自己,然后突然离开”的心理游戏。现在的你,正在玩哪种心理游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