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者之光
拜孙武为将
伍子胥实现了让阖闾坐上吴国王位的诺言。
在阖闾的勤政、务实、爱民的国策下,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完全具备了为伍子胥父兄复仇的条件,可以向西进兵征伐楚国了。阖闾三年(前512),伍子胥向阖闾正式提出伐楚的请求。阖闾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找了借口表示当年的承诺,他一定会兑现,但不是现在。
“我明白”,伍子胥替阖闾说出了进军楚国复仇的难点: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阖闾回答,是啊。接着感叹道,我正愁这事哩,你有合适的人选吗?
伍子胥心想,这事我替你早想好了人选,但你不言不语的,我也琢磨不透你这壶里装的是什么啊!我不能主动献上啊!更不能说出自己为此准备多年的储备——孙武,而是旁敲侧击地问,是否还记得曾经推荐给你的《考工记》?
阖闾说,记得,那是好书,我的许多事都照上面做的,收效很好。怎么,那位陈国的公子来了吗?
伍子胥说,他早已去世了,但他的孙子还在。
哦?!阖闾久久不语。关于陈国公子完,阖闾向多人打听,大家都说他是管仲的助手,很能干,可他的孙子,能与他比吗?
在阖闾的印象里,古老的陈国,是帝舜后裔,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个妫姓诸侯国,首任国君妫满是遏父(又称阏父,曾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职,掌管制陶)的儿子,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公元前672年,陈公子完为齐国大夫。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目标,还组织人修订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上好的田庄……
阖闾想到这里,便说,祖上有能力,也不能说他就有本事啊!他的孙子是干什么的?
伍子胥实话实说道,没什么建树。
阖闾说,那就是布衣,一个布衣能有多大的本事。说完,站起来走了。
望着离去的阖闾,伍子胥大声叹道,大王啊大王,想称霸业,非孙武不可,他手上有部用兵打仗的天书……
阖闾一听来神了,站住回转过身说,布衣也能著书,还是兵书?你拿给我看看。如果真有此事,此人必为奇才,本王一定重用。
伍子胥说,最好大王正式召见他,有才之人都有傲气!
阖闾看看伍子胥,说,好吧,见见这个年轻的布衣吧!
孙武的祖上是春秋陈国陈厉公的公子陈完(“陈”与“田”在当时的读音相近,故又称“田完”。死后,谥号敬仲)。陈国,国姓妫,出自姬姓,黄帝的后代。传说颛顼的后代舜,娶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受封于陈,奉守舜帝的宗祀,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一部分。根据胙土命氏(被分封者以封邑的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编者注)的规定,称陈氏,遂为陈满,谥胡公,后人也称其为陈胡公。陈完系陈国第十五代国君陈厉公姬跃的儿子。
陈完的故事被编入了《诗经》——
翘翘车乘,
招我以弓。
岂不欲往,
畏我友朋。
齐鲁长勺之战后,因为曹刿的介入,历史便留下了精彩的《曹刿论战》。战后,齐桓公指示陈完,将管仲两天内的对策整理后抄成简牍与绢本数份。管仲立刻阻止道:此乃军事密事,不可外传,若敌国有之,我师优势必失。齐桓公恍然大悟,便让陈完复抄简书一份呈他。陈完私下多抄了一份,瞒过众人,悄悄带回家珍藏。有人要告发给齐桓公,被管仲拦下,示意不予追究。陈完知道后,迅速将此简牍砌于墙内。直至陈完四世时,旧宅倒塌,早已改姓田的陈完后人从塌墙里发现了这批简牍。知其珍贵,继续秘不外传。
陈完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他曾经熟读陈完藏于墙中的用兵简牍,在军事上卓尔不群。齐景公将乐安封给他作为采邑,并赐姓孙。田书遂改姓孙,名书。孙书的儿子孙凭,被授予公卿。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孙武从小阅读家藏的这些军事典籍,完整地领悟了“有德不可攻”“地制为宝”“知难而退”“强而避之”等谋略出众的篇章。
齐景公初年,齐国内乱。孙武作为田氏后裔,也被卷入。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前517)左右,18岁的孙武,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客居吴国,在穹窿山下住了下来。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随伍子胥觐见吴王阖闾。阖闾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奇,然后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将军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阖闾感到有些诧异。
孙武解释说,我是根据他们的田亩制度、收取粮租和他们的兵力多少、行政管理人员的贪廉来判断的。就说范氏、中行氏吧。他们租田的丈量标准以一百六十步为一亩。在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块最小,而收取的粮租最重,高达五分之一。加上其他税费,百姓早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府里的吏多又骄横,军队庞大动辄打仗。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阖闾认为孙武说得很有道理,接着问,范氏、中行氏败亡后,该轮到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同理推论,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的亩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亩制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步为一亩,租税却同样苛重,也是五分之一。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一样:税重,王富,民穷,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阖闾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两家以二百步为一亩,税率还是五分之一。他们两家仍是税重,民贫,兵多,战事不断。
孙武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和上述五家不大一样。六卿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官家取民有度,官兵不多,居上者不过分骄奢,居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手中。
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给阖闾上了治国安民的一课。阖闾深受启发,高兴地说,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接着说,你的兵书也是用理论推出来的吧?
不!孙武说,我的兵书都是前人与如今的战例总结出来的。
阖闾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用起来如何,可否小规模演练一下,让我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
阖闾又问,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演练?
孙武答,随君王的意愿,不分高贵低贱,不论男女。
既然你这样说,我真的想一试了,阖闾说着。他想,孔子说,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你说什么人都可以,这眼前的宫女,不就是孔子说的难养的角色吗?
于是,阖闾下令将宫中180名美女召到殿前空地上,交给孙武。阖闾坐在高高的宫台上观看孙武演练。只见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阖闾最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她俩手中握戟,指挥宫女操演,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已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
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你们都看着各自队长握的戟。戟向前,向前看;戟向左,看左手方;戟向右,看右手方;戟向后,看后背方向。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明白了吗?
宫女们回答:明白了。
规则宣布后,孙武布下斧钺手,三令五申纪律,不服从者军法处置,然后击鼓传令让大家向右看,宫女大笑。孙武说:“士兵不清楚军法,不熟悉军令,是将领的错。”然后三令五申,挥戟击鼓让大家向左看,宫女继续大笑。孙武说:“士兵不清楚军法,不熟悉军令,是将领的错;既已清楚而不从命,是领队队长的错。”于是要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看到要斩爱姬,吓坏了,赶紧让人下令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少了这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斩杀了这两个队长。
接下来,孙武任用另外两位爱姬为队长.再击鼓。宫女们左右前后均能中规中矩,阵形整齐,不敢出声。于是孙武派人报告吴王说:“兵既整齐,王可下来校阅,大王想怎么号令她们,即使是奔赴水火也没问题了。”吴王说:“将军请回去歇息,寡人不用看了。”孙武说:“大王只是嘴上喜欢兵法,并不想实用啊。”
于是阖庐知道孙武能用兵,便任他为将。朝西击败楚国,打到楚国国都,朝北威胁齐国、晋国,在诸侯中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事大家。
虎丘有个孙武子亭
孙武刻在了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深处,虎丘建有孙武子亭供后世缅怀。
孙武的“吴宫教战”故事,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无独有偶,山东临沂汉墓出土的《见吴王》残简上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清代苏州籍诗人顾日新有诗写道:
一卷兵书动鬼神,济时活国胜儒臣。
报功未极当年量,收效常为后世珍。
毕竟元机非笔墨,可无遗庙慰荆榛。
种花漫近庭前土,恐是吴宫旧美人。
都知道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领域的高峰,历史上吴国有多少孙武遗址或纪念场所,已经不清楚了,但虎丘山是有孙武祠的。清嘉庆十一年(1806),孙武第五十七世孙孙星衍(清代山东督粮道)购一榭园(山塘街虎丘山门内8号)改建。祠中央塑有孙武半身簪笏(古代官员上朝时头戴冠帽手执竹板,用固定冠帽的簪子和奏事或记事的竹板来暗喻官员身份)巨像,神态慈祥,目光睿智而不失威严;四周配祀军事家孙膑、医学家孙思邈等孙氏后裔人像;四壁竖碑勒石,刻有名家诗文。孙星衍曾作《孙子祠记》,详细介绍了他买舟访孙子墓以及建造孙子祠的具体经过。
虎丘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
吴东门外有孙子冢,见《越绝书》云:“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又见《郡国志》引《皇览》:“在吴县下”。明卢熊《苏州府志》引《吴地记》云:“在平门西北二里,吴俗传其地名永昌。”今求其冢不得,惟长洲之雍仓有冢,土人呼孙墩,“雍”“永”声相近,道远未敢定之。郡之士大夫及吾族人,以为虎丘吴王阖闾所葬,孙子为吴王将军破楚,故闾门亦名破楚门,宜于虎丘建祠屋以栖神。因谋于当道,立祀祭享焉。孙子名武,字长卿,其先出自齐田完五世孙孙书。唐林宝、宋邓椿姓氏书言:“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生冯,为齐卿,冯生武,以田、鲍之难奔吴,伍子胥荐于吴王,将军破楚。”古者“将军”、如《左传》将上军、将中军之属,非有是官。武特为子胥画策,不受官,故《越绝书》称为吴王客。《春秋》既载子胥破楚之功,不必及武,故名偶不见于史。武死有功,其子明食采于富春,生膑,显于齐,其后世有达人,支族繁盛,或居太原,或居清河,或居汝州郏城,或居青州,或居昌黎,或居武邑,武遂见姓氏书,皆孙子后也。孙子有功于吴,自当庙食此土,后且失其墓,岂称东南士夫声名文物、好古兴废之志?唐肃宗祀太公望为武成王,以孙、吴等十人配享,如孔子之有十哲。国家令甲以《孙子》十三篇发题试士,尤宜令武学诸生有瞻拜像设之处。然则吴门立祠,合于祀典“有功于民,及因国无主后则祀”之义也。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孙尔准,山东督粮道孙星衍,高唐州知州孙良炳,皆远祖孙子。予告刑部侍郎王昶,为孙子五十七世孙,以外家为姓,同时建议醵赀。苏州周太守锷,吴县舒大令怀前,朱大令锡爵,元和万大令承纪,实成此举,并族人之好义者,列名碑石云。
铭曰:
桓桓我祖,传此韬钤。信赏必罚,不残以严。
霸吴入楚,折冲樽俎。归功伍胥,荣名不处。
兵经煌煌,名将之则。适道以权,我战则克。
士有诵法,神所凭依。支族分布,崇祠在斯。
左瞻巫门,北倚虎阜,魂无不之,死而不朽。
废祀复举,武功右文,吴都永芘,潢池扫氛。
张问陶有《宴集一榭园》赞孙子祠:
孙祠雄秀陆祠清,同偕山塘隐姓名。
笑我凭栏聊射鸭,与君赌酒又谈兵。
莼鲈旧约真能践,花月闲缘最有情。
流水半篱山一角,向来原不谢公卿。
诗中高扬英雄气概,自喻清高,蔑视权贵,每每读此诗,都要问诗人何许人也?
诗人张问陶,你不知道是谁?但问张船山,问《船山诗草》,做学问的人知道的就更多了。说起张问陶,在清代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一代诗宗,是清代一流的诗人和诗学理论家,是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袁、蒋、赵三家齐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类,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
张问陶的诗作在海外广有流传,备受推崇。船山诗价重鸡林(新罗国。今韩国庆州),日本、朝鲜来京师求其诗者,络绎不绝,在东南亚影响甚巨。日本嘉永元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和刻本《张船山诗草》(线装本)出版,共七册,此为日本早期船山诗刻本,和纸刻印精美,带藏书印。日本明治时期汉学家森春涛手钞、其子森槐南校有《清三家绝句》,明治十一年(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日本茉莉诗店刊刻,选张船山绝句165首。
张问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阴历五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一个官宦世家。先祖居湖广麻城孝感乡,明洪武中迁居遂宁。乾隆五十五年(1790)张问陶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为政清明,为官清廉,不适应朝廷“气候”,请求外放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张问陶以生病为由从莱州知府任上辞官。行前,张问陶念及莱州歉收,民有饥馑,便将自己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虚背抽身也不难。”离莱州时,又写诗自白:“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张问陶出生时,父亲在馆陶做官,他的籍贯是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人,因故乡城西有船形山,便以“船山”为自己的号。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辞官后没有回原籍,寓居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附近,邻白居易祠,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用他在《题乐天天随邻屋·序》中话说:“壬申自东莱谢郡,就医吴门,侨寓虎丘,右倚甫里祠,东距白公祠不远”,本想遨游大江南北,拜医求药,访友求艺。不料,病情加重,医治无效,于嘉庆十九年三月初四日(公元1814年4月23日)病逝于苏州寓所,享年五十一岁。张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家人无力扶其灵柩回乡,乃寄棺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次年,其儿女得到了鲍勋茂、查有圻、王大煊等生前好友资助,张问陶才得以归葬故乡遂宁。
张问陶一生虽然很短暂,但留下的文章诗作巨大,世人论及清代诗文均不可绕开他。他写梅花的诗颇得时人赏识:
野鹤闲云寄此生,暗香真到十分清。
转怜桃李无颜色,独抱冰霜有性情。
赠我诗难应束手,笑他人俗也知名。
开迟才觉春风暖,先听流莺第一声。
张问陶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蜀中诗人之冠”。
……
孙子祠因张问陶这些诗文而名闻四方。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占领虎丘,战乱中虎丘损毁严重,孙子祠、孙武子亭在内的众多文物焚毁殆尽。
历史的风浪中,孙子还是遮盖不住的。1945年秋天,吴县县政府出资整理了虎丘名胜,发动民众上山植树造林,并计划重建孙武纪念亭。为表示隆重,还特请蒋介石题词。后因财政紧张而搁下。1948年6月,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的各界兵学名流再次发起倡议活动,并由于右任、梁寒操、沈尹默三位著名书法家分别书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但由于当时政局动荡,最终也不了了之。1949年后,人民政府旧事重提,于1955年,在虎丘山建起了孙武纪念亭并立碑纪念。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又一次被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亭,是1984年在公元955年建的孙武子亭原址上修建的新亭,亭高九米左右,四面八角,花岗石栏柱,亭盖陡而高,覆苏瓦,檐弧状,如花瓣,造型精美而古朴,在虎丘诸亭中显得厚重而威武,亭内高悬张爱萍将军书写的匾额“孙武子亭”。亭子中央立青石巨碑,上配木质匾额,刻祥云兵书宝剑。阳面镌刻张爱萍将军的题词:
孙子兵法,
克敌制胜;
娇娘习武,
佳话流传。
将军的书法潇潇洒洒,刚健奔放。阴面刻建亭碑记,为苏州书法家吴进贤书。
与孙武亭成为整体的还有两个小亭,一曰东丘亭,一曰花雨亭。
东丘亭的旧亭已毁,我们现在看到的东丘亭是1955年重建的,在孙武练兵场之东。亭名的来历,就是因为它在虎丘的东部而得名。明代高启有《同徐记室登东丘亭》诗,诗云:
同上高亭一赋诗,
喜逢君是谪归时。
不然此日登临处,
应望天涯有远思。
此亭也是攒尖式,顶覆素瓦,花岗石栏柱。柱上刻清代顾云美《移居塔影园》中诗句:“负郭烟云堤七里,邻溪箫管石千人。”一现旧时虎丘繁盛景象:背靠城郭,烟云缭绕,七里白堤,山塘河畔,箫管阵阵,千人石上人头攒动。
花雨亭为元代至元四年(1338)僧人普明建。旧亭在仰苏楼旁,下临千人石,取方子通“生公天人师,讲法花雨坠”诗意而名“花雨亭”。明代顾梦麟为此亭赋诗,云:
纷纷花雨太无端,
落向空山白日寒。
台下几人曾听法,
袈裟著处不教瞒。
现在的花雨亭为1966年重建,在孙武练兵场西北角,临千人石、白莲池,结构与东丘亭相仿。柱刻吴县人潘景郑的对联“俯水鸣琴,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营造一个陶醉山水间、天人合一的意境,妙不可言。
西征扼楚称雄
阖闾称王后,孙武和伍子胥这两人一武一文襄助吴国,吴国得以迅速崛起。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凿胥溪。这条胥溪起自今苏州胥门,入太湖,再经宜兴、溧阳、高淳在安徽南部的芜湖附近注入长江,全长约22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
这一年,吴王阖闾也兑现了给伍子胥的诺言,派孙武率领吴军突袭楚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境)击败楚军主力,进而攻入楚都郢(今湖北荆州西北)。这一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柏举之战”。这一战,使楚吴两国的军事力量产生了强烈反转,楚国再无力量与吴国叫板。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70余年中,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吴楚两国决战胜负的一仗便是“柏举之战”。
这次战争引发的焦点是,蔡国吞并了已经成为楚的附庸国的沈国(今河南平舆北),引起楚国的极大不满。楚国立即出兵攻打蔡国(今河南新蔡)。蔡见楚国前来问罪,知道自己敌不过楚,立刻向吴国求援。几乎同时,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国君因长期不满楚国对他的勒索欺凌,暗中也向当时的强国吴靠拢。
吴国国君阖闾接到了蔡国国君蔡昭侯的求援。
伐楚的起因竟然是一件裘衣和一匹宝马。
……
蔡昭侯十年(前509),昭侯姬申去朝见楚昭王,带去两件贵重的皮裘。一件送给了楚昭王熊壬,年仅17岁的楚昭王对于这件礼物并不是很在意,但主持国政大权的相国子常(囊瓦)看到后,心里不爽,眼见姬申手里还有一件,以为这件会送给他,没想到的是,姬申却当着昭王的面穿在自己身上,并说,“昭王啊!你看,我就这两件宝物,一件送你,另一件我穿上啦!……”
子常在一旁斜了他一眼。
大家明白要坏事了。因为楚国的国事并非昭王做主,而是子常啊!
果然,姬申正得意时,子常过来说话了,先都说些闲话,在闲话里,子常握了握姬申腰里佩的玉,说,“这块玉佩在我身上也很适合!”
如果换个人,一定会说,“好,那就送你吧。”或者会婉转地找个理由拒绝。偏偏这位姬申不会,而是把胸脯挺了挺,对心胸狭隘的子常说,“这块玉更适合我吧?”转身就走开了。
好。你敢在广众之下这样待我?子常脸上当时就挂不住了。倒是楚昭王说了一句,“这一件我穿也没什么意思,送你吧!”
子常谢,然后说,“不用啦,我很快也会穿上的。”说完就走了出去。
他俩的对话虽然距离很近,但还是有人听到了,可惜这个人没转告给姬申,不然,后面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了。如果姬申能够脑子灵活些,明白过来,立刻将身上的佩玉与穿到自己身上的裘皮衣裳都送给子常,顺带捎上一句,“楚国的事,多在您相国手里,请多替我们美言几句。”子常何乐不为,一次完美的外交活动不也就结束了吗?
偏偏姬申不识相,他没那样做。
你不识相?我让你知道我的厉害。子常便在楚昭王面前说蔡昭侯的坏话啦!他说的坏话很多,历史上留下的版本也很多。其中要害的有两件。第一件是,他带两件裘皮衣裳来,为什么两件,就是想显摆自己与您楚昭王平起平坐,他一个侯,凭什么与我们大王平起平坐?第二件事是,他背地里经常向我们的附庸小国敲诈勒索,最典型的就是向沈国勒索细谷三万斛!你凭什么敢向我的附属国征要粮食?
楚昭王把子常罗列起来的对蔡昭侯指责的罪行交给了朝堂,大家来决定。
朝堂之上,大臣们都是看子常的面色行事的。遇到这样的事,还不都是“山呼万岁!”“我王英明!”很快通过决议,“把蔡昭侯姬申扣在这里,关进牢里去。”
楚昭王看看众臣的决议,感觉有些过分,便向子常提出,“相国大人,您看……”
子常就是会做人,这时候,他明白楚王的意思了,赶紧说,“那就改软禁吧!”子常后面又加了一句,“大王,您可不能太慈悲了。”
楚昭王不明就里,问,“爱卿的意思?”
子常说,“这个蔡昭侯很好女色,您不能让他有丝毫近女人的机会,包括他老婆、小妾来看他也不行!对这种不识抬爱的人,就该干烤他!”
可怜的蔡昭侯姬申,就这样被扣在了楚国首都郢的一个偏僻院子里,整整三年,与外界隔绝,自然也一点不知道自己国家发生了什么事。
三年后的一天,楚国有位大臣来看望蔡昭侯(司马迁说还是受了子常的差遣),暗示如果你不把那件裘皮衣裳给子常,你还得继续在这里待下去。听了这话,蔡昭侯差点儿昏过去,咬牙切齿道,“我说怎么回事!”很快明白过来,小人是不能得罪的。于是,他喊住那位来看他的大臣说,“请你等一等。”他让仆人拿出了那件三年前不愿意送子常的裘皮衣裳。就这样,蔡昭侯这才回到他的祖国。
楚唐积恨
真是无巧不成书。
楚国的附属小国唐(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唐县镇)的国君唐成公,在蔡昭侯送裘皮衣裳给楚昭王后几天,也遇上了麻烦。唐成公朝见楚昭王,是骑着马去的。唐成公骑去的两匹马是好马,叫骕骦马,乃是西北著名良马。巧的是,唐成公休息的公馆里有人识马,把消息告诉了子常。子常亲自去看过马,便向唐成公索要。这回要的方法不再是像蔡昭侯那样,而是公开的。子常说,“你想我保护你,你的好马必须给我。”
唐成公想了想说,“我回去时还是要骑的。如果你要,我回去后再送给你行不行?”
子常眼珠子一转,冷冷一笑,说,“要送就现在,回去的话,那都是空的。”
唐成公见子常说话这样露骨,也很不高兴地说,“要我送你,那就是我愿意啊。有你这样做的吗?”
子常霸道惯了,听他这么说,便笑笑说,“我已经扣了一位,还怕多一位吗?”
唐成公就这样也被扣住。
这一扣,也是三年。
唐人知道唐成公被扣留的原因后,商量如何救出成公。他们深知唐成公十分珍爱良马,便在看望唐成公之际,将他及随从一起劝酒灌醉,偷走骕骦马献给子常。唐成公才得以脱身。
酒醉未醒的唐成公被唐国来的人扶上了船,他们决定坐船逆流回国。在去河边的路上,遇到了刚刚被放回家的蔡昭侯一行。蔡昭侯见那一行用的是官家驿站马车,便派人来问是何人。
唐国的人向他报告了。
蔡昭侯是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听说是唐成公,立刻过来看望,见他酒醉未醒,赶紧到路边小店歇下,亲自煎醒酒汤喂唐成公,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唐国人深深感动。唐成公醒后,见自己在一个小店里,忙问怎么回事。
偷马人立刻向唐成公投案认罪。
站在一边的蔡昭侯流泪了,告诉了唐成公自己的遭遇。唐成公摇摇晃晃站起来,扑到蔡昭侯怀里,两人抱头大哭。
就在这个小店里,蔡、唐二人结盟发誓:回国后必将此辱昭示全国民众,激天下义愤!号召全国民众,愿以牺牲至最后一人、绝断最后一粒米的决心,一雪前耻。
会盟伐楚
回到家的蔡昭侯按照与唐成公的约定,派人到晋国去向晋定公缔约。晋定公姬午听了姬申的申诉,深表同情,立刻同意结盟,但要求蔡昭侯有个先行盟誓。蔡昭侯见晋定公愿意与自己缔约,很是高兴,他马上派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唐成公。两人都知道,在过去的历史里,楚与晋都热衷争霸,如果能够让他们打一次大战,对于蔡与唐这样的小国,无疑就是福祉!
接下来的事,就是蔡、唐两国君一起对天下诸侯发起会盟,共同声讨楚国。蔡昭侯拉上了唐成公,两人在发起会盟的誓词里开宗明义道:“诸侯各国,无论是谁,只要能讨伐楚国,蔡唐两国愿意倾尽全力直至最后一人,甘当前锋。”
周敬王十四年春,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18国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会盟,商议伐楚。
平时清冷的召陵再次热闹起来。大家都记得150年前,楚国对中原进行蚕食型进攻。就在这里,齐桓公率齐、宋、陈、卫等八国军队攻打楚国的盟国蔡国,雄兵穿越蔡国,直捣楚境。伐楚的理由是责问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杀自己的兄长堵敖而自立为王的楚成王芈頵(芈恽)答不出理由,盟军便扫平楚郢。楚成王为避其锋芒,派大夫屈完与齐讲和,齐与楚在召陵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盟”,齐国,从此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第二次召陵会盟在历史上也影响深远。蔡昭侯把自己到楚国送裘皮衣裳而被扣的事写成檄文,准备诸侯会盟伐楚时公开。唐成公也将自己的遭遇写出来,分送各诸侯国。
令蔡昭侯与唐成公不能如愿的是,好事多磨。
虽然那么多国家,但大家都在看着距楚最近的晋,若晋能出兵,大家都好说。偏偏晋没有昔日齐桓公那种气魄。晋定公愿意参加诸侯会盟讨伐楚国,但晋国的将军荀寅向蔡昭侯开出了大价钱,蔡昭侯与唐成公一时难以筹集这笔巨款。没有这笔巨款,晋国的军队就不出征!晋国不出兵。其他诸侯国也都只能观看形势发展,再作打算。事态如此变化,急得蔡昭侯如热锅上的蚂蚁,毫无办法!
怎么办?
你在想怎么办,楚国可就动手了,得到了蔡昭侯决定公开受辱经历并会盟伐楚的消息。楚国先下手为强,派子常出兵征讨蔡国并决定将蔡并入自己的版图,看他蔡昭侯还有什么话说!
蔡昭侯得到了信儿,急中生智,顾不了许多,便将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到吴国。请求吴王阖闾出兵联合讨伐楚国!唐成公见蔡昭侯这样做,自己也绑到了蔡昭侯的战船上,与他同舟共济。
楚国兵伐蔡、唐二国,蔡昭侯与唐成公各派使者求救于吴国。
阖闾倒没有像晋那样开价,也没有像楚那样对待蔡昭侯,这事儿正好给了替伍子胥复仇的借口,他不动声色地对蔡昭侯说,“你也不必将儿子押在这里。但你既然送来了,我也就当保护他吧。万一,当然是万一,一定不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如果出现了,蔡国复国的希望就是你留在我这里的儿子。”
经蔡昭侯牵线,吴、蔡、唐三国组织了一个以吴国为主的伐楚同盟。吴军出师的补给由蔡国和唐国分担。
如此,阖闾果断出兵伐楚。他伐楚的理由是:“你因为一件衣裳就扣了一个国君三年!我必须主持正义,替天行道……”
吴楚旧隙重燃战火
阖闾并不要蔡昭侯任何条件就出兵,这是不是让人生疑?
其实,伐楚,是阖闾早就答应给伍子胥的,蔡昭侯与唐成公的到来,正好是个堂堂正正的借口。
这个理由可以说是公元前516年春楚平王去世埋下的。
失去大夫人的楚平王在过了花甲之年后,悟出自己的失误,是听信费无忌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叛乱。痛失良臣伍奢,使伍奢的儿子投奔吴国;又逼太子建出走宋国,结果,太子建因卷入了郑国政坛的陷阱而丧命。平王快五十岁才侥幸得到王位,却因为自己的错误,使国家弱不禁风。特别是太子建的母亲被吴太子光掳去,使他经常做噩梦,很快命归黄泉。
吴王僚打算趁楚国国丧之时搞突然袭击,却不料公子光趁机杀了僚,成为吴王阖闾。吴军被围困潜邑,进退两难。公子掩余率部投奔离他最近的徐国(今江苏省睢宁与徐州一带),公子烛庸率部投奔钟吾(今江苏省宿迁市西北)。他们临走时,部下都不愿跟随,他们只带走了几个卫兵。
三年后,国内稳定的阖闾,通过外交渠道向当时的黄淮地区最强大的徐国要求引渡公子掩余,并希望钟吾这个诸侯附庸小国将公子烛庸交还吴国。这两个国家中,徐国因为历史上与周天子作对,吃过苦头,现在不愿意卷入是非,钟吾小国更得罪不起日益强大的吴国。两国向掩余与烛庸下了逐客令。二位公子无奈,只好向楚国请求避难。
楚昭王为了分化打击吴国,当即命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位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并为二公子筑城,割出城父和胡邑(皆今安徽亳州)的熟田扩大两位吴国公子的封邑,让他们能够迅速壮大。
吴王阖闾很快知道了徐国和钟吾两国违背自己的意志,公然纵令二公子奔楚,盛怒之下一举灭了这两个国家。钟吾国不值一提,倒是那徐国,存在有一千余年,也曾与周天子叫过板,没想到这阖闾如此之狠,让世间再也没有了“徐国”!
奇怪的是,这时的伍子胥并不提醒阖闾替自己复仇,而是建议:“三分吴军,轮流骚扰楚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吴对楚讨伐,是长线进攻。而楚实力雄厚,硬打,对于吴来说是件耗时耗人耗财的事。如果要伐楚,必须要有吴楚中间的小国作为补养的中间站。在这个中间站没有选好时,只能三分兵力去轮流骚扰,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骚扰,激怒了楚军。
楚军决定赶走吴兵。当时的吴军驻扎在豫章(今湖北麻城东)。吴军探得楚军来攻,依孙子兵法,明里使一支兵在豫章迎击,暗中将实力转移到巢邑(今安徽瓦埠湖南)。吴军利用舒鸠国(今安徽舒城东南)人引诱楚军主动出击吴兵。楚令尹子常率军盲目行军至豫章,进入吴军设下的埋伏,大败而归。豫章迎击楚军得胜,吴兵旋即集中兵力围攻巢邑楚军,大败楚军,俘获楚公子繁。
阖闾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更加重用伍子胥,尊为上卿。伍子胥为展示自己的才干,又献一策:请阖闾亲领精兵,一夜拿下养邑!俘虏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杀之。
当时,吴王阖闾问大家是否可以挥军直捣楚国的郢都。
军师孙武认为:“吴国经几次战争,民众疲弱,不宜远征,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深入楚国之境。”
伍子胥提出,“如果能够解决中途给养补充,此战可打。”
吴王阖闾听从了两人的建议,遂退兵,等待机会。
事实上,吴都到楚都,路途遥远,吴军最大的困难在于补给。他们虽有良将劲卒,但兵员比楚少得多,欲伐楚国,必须快速进兵,出其不备。如果中途没有盟国支援,军粮靠后方输送,就成空想。身为吴国大夫的伍子胥和军事大家孙武都在等待,急切地盼望从位于吴楚之间的小国中找到盟友,解决中途补给的问题。
蔡国与唐国,正是吴楚间的中途国,贪婪的楚令尹子常和晋将军荀寅把这盟友送给了阖闾。
阖闾与伍子胥、孙武、伯嚭讨论伐楚,先派少数与楚交锋过的将士进入蔡唐两国,用蔡唐两国兵士补充吴军,做出长期入驻的姿态。消息传到楚都,楚昭王不以为然。一场空前的危机正向他逼近,而他却以老经验自我安慰。惯于外线作战、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的楚国,压根儿想不到敌人居然会打进楚国的腹地甚至郢都。
孙武与伍子胥多次交流后共同认为,楚国的君臣里没有晋国大夫史墨那样的人,不可能透彻认识与分析出楚国的危机。经过反复斟酌后,伍子胥这才让孙武对阖闾说,“可以进兵了。”
由于当时楚国的兵力仍然数倍于吴国,统帅孙武决定采用快速作战的方针。
阖闾率3万水陆之师,趁楚国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的时机,进行战略奇袭。命弟弟夫概以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急行军,迅速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以南的省界),秘密挺进到楚国郢都城外埋伏等候。吴军主力乘船由淮河逆水而上,到达淮汭(在今安徽霍邱附近),舍舟上岸,南行越过大别山,再从豫章折向西直抵汉北,与楚军隔岸对峙。在蔡、唐军队配合导引下,“以迂为直”“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三面突然发出奇攻。
面对吴国精兵逼境,楚国乱成一团。
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向统帅令尹子常献计:由令尹亲率楚军主力沿汉水布防,阻止吴军渡江。沈尹戍亲自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直扑淮汭,捣毁吴军的船只,然后扼守大隧(今名武胜关,在湖北广水北)并迅速固守冥阨(今湖北应城),阻塞三关,切断吴国大兵退路。尔后出兵江口(今湖北省汉川涢口),夜袭吴大寨。一旦吴大寨出现异常,令尹子常率主力渡过汉水,正面迎击吴兵。其时,沈尹戍部队已经吴大寨背后攻出,前胸后腹两面夹攻,定能打败吴军。子常对这个方案非常赞成,楚昭王召集大臣讨论,都认为可行。沈尹戍依计行事,立刻出发。
沈尹戍走后,楚大夫武城黑劝子常速战求胜。子常有些心动。这时,大夫史皇也对子常进言说:“国内人平时啊,都敬司马而对你不敬。如果司马在淮汭毁掉吴国船只,阻塞隘道,从后攻吴,你作为配合,即使打赢了,功劳也是司马独吞啊!”
子常觉得有道理,便问武城黑说,“你有什么良策呢?”
武城黑说,“依我看,只有速战,不然免不了恶名。”
子常以为他的话很对,立刻率全军渡过汉水,背水屯兵在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史皇又建议说:“今吴王大寨扎在大别(今湖北武汉西南),距此不远,不如今夜前去劫寨,斩杀吴王,以立大功!”于是子常命令楚军进攻大别。
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子常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至大别间,连续与吴军交战,结果,三战三败。楚军士气十分低落,军队疲惫不堪。
大将军斗莠前来支援,见此形势,对子常说:“形势危急!何不退至柏举(今湖北省安陆白兆山),等待子成(沈尹戍)截住江口,依子成原来方案与他前后夹攻,楚国方可得救。”
子常想也不想地说:“正合我意!”于是命令三军拔寨移兵屯于柏举。
吴军随后也来到这一战略要地。
农历十一月十八日,两军摆开决战阵势。
次日早晨,阖闾的弟弟夫概建议:“楚国的令尹子常一向矜傲不仁,将士都不听他的指挥。我们不如先攻打他所率的中军,这支毫无战斗力的队伍一松懈,左右前后的楚军一定会跟着溃散。”
阖闾出于战略考虑,而且孙武与伍子胥都没有表态,他也就没有同意。
夫概认为阖闾不采纳自己的意见是坐失良机。他认为此战机不可能再有,将在外,不须听命。于是,夫概亲率所部五千人冲击子常中军。果然,楚兵中军被突然袭击搞得溃不成军,顿时四散逃奔,楚军陷于混乱。
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当机立断,指挥主力投入交战,全力进击。
交战不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史皇力战而死,大夫薳射在麇(在今湖北安陆南)被俘。子常逃亡郑国。楚军只好向南退到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脚跟未稳,吴军赶到。楚兵刚刚渡过一半河,就遇到吴军猛烈攻击,无以抵挡,大败而退。一部分渡过河的楚军见前面交锋,迅速扭头撤退,来到雍澨(今湖北省京山西南),做好饭正待要吃,吴军追至,楚军弃食逃奔。吴军赶到,见到楚军丢下的做好的饭,干脆坐下来先吃饱肚皮……
楚军左司马沈尹戍依照原来商定的方案,到了方城,调集原有楚兵,一路整编,一路急疾前行,快速进入淮汭,捣毁吴军乘船,接着又马不停蹄朝前赶,在息国(在今河南息县)境内,前线楚军兵败消息传到。沈尹戍痛苦大喊,“子常毁我!”遂迅速回头救楚军,兵至雍澨,正遇上吃着楚兵饭的吴军。沈尹戍忍着饥饿挥师出其不意,给了吴军沉重打击,自己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为了楚国,沈尹戍带伤率师继续与吴军力战三阵,终因重伤力弱,最后败阵而亡。
吴军大举西进,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国郢都(在今湖北宜城)。
柏举之战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迂为直、快速取胜的经典战例。战争之初,吴国只有3万兵力,而楚国有20万军队,但楚国用兵无方,采用了错误的决策,终至败局。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伍子胥悖道鞭尸
伯嚭来吴国投奔伍子胥。
伯嚭本是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他的父亲郤宛是楚王左尹(令尹的助手),为人耿直,贤明有才能,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受到了少傅费无忌的忌恨和谗言,被贪得无厌的楚令尹子常所杀,并株连全族。伯嚭侥幸逃出,跑来投奔子胥。同病相怜,而且有着同样的仇恨和仇人,伍子胥自然非常热情,两人一见如故。被离再三提醒伍子胥提防伯嚭,伍子胥并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还是将伯嚭推荐给阖闾以求重用,而这也为伍子胥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吴王阖闾从登基开始,采纳伍子胥与孙武的一连串“攻楚谋略”,取得了“柏举之战”的胜利。吴军乘胜追击,直逼郢都。郢都有三城(即麦城、纪南城、郢城),阖闾采用了伍子胥的策略,派伍子胥攻打麦城,孙武攻纪南城。伍子胥用计在麦城附近又筑二城,东曰“驴城”,西曰“磨城”,东驴西磨智破麦城。孙武则引漳水,水淹纪南城,连同郢城都给淹了。
楚昭王熊轸仓皇出逃。
战后的第九天,楚昭王一家放弃郢都避难。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楚昭王渡过汉水,路遇强盗。强盗用凶器猛击楚昭王,身边的大臣王孙眼疾手快扑过去挡住了强盗的凶器,自己肩部重伤,顿时昏迷。好在楚昭王无恙,大家在黑暗和慌乱中终于逃到了郧国。当年楚平王为了巩固自己地位,灭养氏,杀了蔓成然。杀蔓成然后,楚平王将蔓成然的儿子封到郧国。蔓成然的儿子三人,郧国公为斗辛,斗怀和斗巢是他的弟弟。楚昭王到了郧国,刚刚歇下,浑身是泥的衣裳都没有换,又碰上斗怀与斗巢要杀昭王为父亲蔓成然报仇,被斗辛断然阻止,斗辛对斗巢申明大义,避开斗怀,连夜把浑身湿漉漉的楚昭王一行送出国门,让他们直奔随国。
楚国兵败。周天子立刻派刺客到楚国,杀死了先前因犯上作乱而叛逃、被楚国收容的王子朝。
郢都没了楚王,不攻自破。
攻入郢都后,吴军洗劫了楚国国库,肆虐了楚国后宫。吴王阖闾真正尝到了战胜别人的快活,十分过瘾。就在这时,气呼呼的伍子胥过来,告诉大家没有找到楚昭王。阖闾问他有什么想法?伍子胥建议把楚国的宗庙毁尽,在场的孙武立刻反对。孙武说:“我们要向着天下共主的方向努力,就必须善待楚国民众,让公子胜入主郢都称楚王,那样一来,楚国一定会俯首吴国,对吴国的称霸有利而无弊。过去的商汤王履、周武王都是这样做的。”
阖闾站在伍子胥一边劝孙武:“你说这些,不就是反对伍子胥灭楚宗庙嘛!如果你被人家杀父兄灭九族,你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都是人啊,人就要有些血性!”
孙武愤然离去。
伍子胥看到阖闾对孙武的态度,立刻请求阖闾准许自己掘开楚平王的墓以解心头之恨。
阖闾喝着楚国的琼浆玉液,半醉半醒地说:“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不用问我。”
伍子胥找到楚平王的坟后,掘墓暴尸。伍子胥“手持九节铜鞭,鞭尸三百下,直至肉烂骨折”。还觉得不过瘾,又“左足践其腹,右手抉其目”,边跺边骂:“你啊!活着时白长了一对眼珠,不辨忠佞,听信谗言,杀我的父兄,天下奇冤啊!”就这样,伍子胥还不解恨,又割下了楚平王的头,并把衣物棺木全都销毁,将楚平王尸骨弃于荒野。一群野狗顿时扑上来争食,当它们抢到楚平王的尸肉后,迅速弃之而去。伍子胥大笑,高声喊道:“熊弃疾,你看你,死了连狗都不吃你的肉!”
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也想到要报恩,他到处寻找那位曾经施饭于他的姑娘,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据说,这就是后来“千金小姐”的由来。
伍子胥有位好朋友叫申包胥。在伍子胥逃亡前,他告诉申包胥:“我一定要推翻楚国,为父兄报仇。”申包胥说:“我一定会保护它,不让你得逞。”吴军攻入郢都,申包胥逃到山上躲藏,听说伍子胥掘了楚平王坟,鞭尸三百,以报杀父之仇。申包胥派人对伍子胥说:“你的仇未免报得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可以胜天,但天也会惩治人。你本是楚平王的臣子,今天鞭尸,难道这不是没有天道吗?”
伍子胥对来人说:“你替我告诉申包胥,‘我就像快要落山的太阳,前路无多。只能逆天悖理’。”
申包胥决定实现自己救楚国的诺言,他来到秦国求救,请秦哀公出兵救楚国。当时的秦哀公并不想发兵,表示要商议,请他先在驿站住下。申包胥哭诉道:“楚国君民正在受难,我在驿站等不下去啊。”
秦哀公摆出架子说,“你总得容我商量啊!”
申包胥跪在地上对秦哀公说:“吴乃蛮夷之国,像大野猪、大长虫(长蛇),要把我们这些上国一个一个吞灭。我楚国亡了,贵国将是下一个目标。大王不能看着楚灭啊!速速出兵吧!大王如果有意救敝国,敝国将世世代代服侍贵国。”
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粒米不进,日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他感动,说:“楚国过去过错不少,比如收容了周天子的叛贼王子朝!但有你这样的臣子,实在是贵国君民的万幸啊!有这样好的臣子,怎么能眼看着亡国?这样的国家不能被灭!”遂决定发兵。拜子蒲、子虎为帅,统领500乘,闯武关,过申县,与不可一世的吴将夫概在沂邑(今河南正阳县境)交锋。几乎同时,散而复聚的楚军斗志弥坚,将吴兵打败于钟祥(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后,听闻秦国出兵,他们随即北上会合秦兵,在方城内外与吴军对峙。楚兵善于出入水中,利用汉水南北与吴军展开游击战,不断困扰吴军。入侵楚地的吴军穷于应付。夫概连吃败仗,又闻越王允常见吴军北上久久不归,乘隙袭扰吴国。夫概也不向阖闾报告,悄悄率部回国。
夫概一撤,楚秦两国合兵灭了唐国。但没敢动蔡国,因为蔡国负责吴军的补给后也缺粮,向鲁国求助,鲁国看到秦哀公站到楚国一边,便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楚的对立面,送了些粟米给蔡国。现在楚秦若打蔡国,必须要考虑到鲁国的态度……
进入楚都郢城的吴军在楚国腹地滞留得愈久,遇到的困难就愈多。楚人有怀旧、念祖、爱国、忠君的传统。吴军在郢都不时与复仇的平民拼命。阖闾常常一夜换好多个住处。楚人与吴军相斗,没有人号召,也没有统领与将帅,就是一些当过兵的人负责操练和指挥,口号是“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
这年十月。阖闾得到消息,回去的夫概竟然宣布自己做了吴国国君,怒火中烧之后,立刻率师返回,声讨夫概。夫概兵败,奔楚国而去。后话说越王勾践攻占吴国之后,夫概闻讯即组织军队攻打勾践以复国,吴王夫概与越王勾践两军在今河南泌阳沙河店镇境内一山丘上对阵。不幸的是,吴王夫概的队伍刚刚排好阵列,山洪暴发,洪水冲垮了夫概的部队,夫概也死于此处,随后夫概就葬于此处。20世纪90年代,当地一次洪水暴发,大水扑向平原,人们纷纷跑到吴王墓上,逃过一劫。事后,当地每年都有人在墓前烧纸焚香,感谢吴王夫概墓的护佑。
除却心腹之患——庆忌
赶走弟弟夫概,阖闾又有了新忧,担心庆忌在邻国纠集其他诸侯国来夺王位。周敬王五年(前515)阖闾靠专诸弑君灭吴王僚夺回君位时,庆忌正在伐楚前线,闻讯后带走几千吴兵,在多国之间游荡,伺机夺回吴国国君之位,最后避难在卫国,数年扩大势力,已成气候。若有备而来,该怎么应付?
阖闾深知这位堂侄的厉害,庆忌自幼习武,力量过人,勇猛无畏,世人都很敬佩他的武功,赞誉他的勇敢。庆忌为练骑射,经常外出打猎,每次校猎的场面都相当排场:彩装战马上的侍卫气势如虎、冠插雉尾的武将勇武如飞奔的大象、铿锵的钟鼓、嘈杂的箫管,伴着千乘华盖、万骑猎弓,腾越山峦峡谷,穿行瀑布溪流,折熊扼虎,斗豹搏貆。在一次打猎中,庆忌碰到了一只麋鹿和一只雌犀。据说,这两种动物都是难猎之物,因为鹿会腾云驾雾,雌犀是最凶狠的动物。围猎开始,多少猎手见雌犀而战栗,畏神鹿而收弓。庆忌从不信邪,他以迅雷之势,飞踏麋鹿,使其受制,徒手搏击雌犀,终于把它擒获。庆忌的胆识,得到天下人的称颂。
阖闾私下找来伍子胥,对他说,寻得专诸,你助我大事。现在听说公子庆忌要联合诸侯,我食不甘味,卧不安席,只能拜托你想办法了。伍子胥说:“我是个不忠且无品行的臣子,过去与大王密谋对付吴王僚,现在又要讨伐他的儿子,恐非皇天之意。”
阖闾说:过去武王伐纣,而后杀了他的儿子武庚,殷民无怨色。今天商量这些,为什么就不是天意呢?子胥说,我为君王效力,为吴国称霸图谋,有什么可怕的?我看中了一个人,只是瘦弱。望大王首肯。
吴王说,我的忧虑是他的对手有万人之力,岂是瘦弱者能对付的?子胥说:荐这种瘦弱之人谋事,必然有万人之力啊。
吴王说,那是谁呢?你说说看。子胥说:“姓要名离。我曾见过他折辱壮士椒丘欣。”
吴王说:怎么折辱的呢?
子胥说:椒丘欣,人称其为“东海勇士”,他为齐王出使吴国,途经淮津(今江西新建东北),想在水中饮马。津吏说:“水中有神,见马即出,以害其马。君勿饮也。”椒丘欣说:“壮士所当,何神敢干?”便让随从在河中饮马,水神果然把马给收了去,马没了。椒丘欣大怒,脱衣持剑入水,与水神大战几日才浮出水面,瞎了一只眼。然后去吴国,赶上一场友人家的丧事。椒丘欣仗着与水神的大战,在丧席上对士大夫倨傲无礼,言辞不逊。要离正好坐在他对面。实在听不下去他的吹嘘,便怼他说:“我听说勇士决斗,与太阳斗面不改色,与神鬼斗绝不转身,与人斗不歇斯底里。生死由命,不受其辱。现在你跟神在水中决斗,失去坐骑,又赔上一只眼,身体伤残还号称勇士,令勇士不耻。不当场丧命于敌人还偷生,还敢在我面前神吹!”椒丘欣被说得哑口无言,羞愧而出。路上恨怒并发,打算晚上去收拾要离。要离等到席散后回家,告诫妻子说:“我羞辱了勇士椒丘欣,他肯定记仇,晚上必来,千万别关门闭户。”果然,椒丘欣趁黑来到了要离家,见户门和堂屋门都开着,要离在卧室也不设防,披发躺卧,无所畏惧。椒丘欣执剑刺向要离,说:“你有三条死罪,你知道吗?”要离说,不知。椒丘欣说:“一不该当众羞辱我;二不该敞门藐视我;三不该躺着不还击。你死罪有三,怨不得我。”要离说:“我无三死之罪,你有三不该之过,你知道吗?”椒丘欣说,不知。要离说:“一是我当众羞辱你,你不敢当众报复;二是你入门不咳,登堂无声,不够坦荡;三是你拔剑按住我头后才敢声张,你有三宗错还敢跟我耍威风,不让人鄙视吗?”椒丘欣弃剑叹道:“我的勇,别人不敢小看,要离在我之上,乃天下壮士也。臣听说要离的这些事,真是奇闻啊。”
吴王说:“我想请他来赴宴。”
子胥便去见要离说:“吴王听说了你的义举,想请你进宫。”要离便与子胥去见吴王。
吴王说,你是做什么的?要离说:“我是东面千里外的人,我瘦弱无力,迎风被吹木,背风被吹倒。大王有命,臣敢不尽力!”吴王不看好要离,良久不开口。要离说:“大王担心庆忌吗?臣能杀之。”
吴王说:“你敢逞能吗?曾经有六匹马拉的车去江边追他,都追不上;用箭射他,他靠左右手,接住了满把的剑,都射不中。现在你拔剑都不能举过臂,登车也不能扶稳扶手,你能什么?”
要离说,“用士担心的是不勇,何患不能?大王诚心助我,我肯定能。”
吴王说,庆忌是聪明人,根本不相信诸侯以下的人。
要离说:“我听说只图妻子之乐不替君王效力,叫不忠;只图家室之爱不替君王解忧,叫不义。我假装负罪潜逃,望大王杀我妻子,断我右手,庆忌就一定信我了。”
吴王说:“喏。”第二天就加罪于要离,抓住他的妻儿,焚尸扬灰。要离逃走后,去卫国见到王子庆忌。王子庆忌高兴地说:“吴王无道,你的经历,诸侯都知道了。如今你逃出来了,算好事。”
要离与王子庆忌相伴左右,他对王子庆忌说:“吴国无道太甚,我愿随你去夺回来。”
王子庆忌说好。
接下来的三个月,要离帮助选拔操练士卒,终于等到奔赴吴国复仇的那一天了。要离和庆忌坐在同一条指挥船上,船快渡到江心时,要离考虑自己力气小,便坐在上风位置,故意没系好自己的帽子,一阵风吹过来,帽子往后飘走,要离慌忙用矛去钩他的帽子,顺着风势突然转向,刺进庆忌胸膛,庆忌被刺后一把抓住要离的头,把他直接按入江中,提出水面再按下去,按了三次,才放在自己膝上,说:“嘻嘻哉!天下的真勇士啊!才敢对我动武。”
随从要杀掉要离,庆忌说,“不可,这是天下勇士。我今日必死,怎么能在一天内杀死两个天下勇士呢?”便告诉随从说,“可让他回吴国,让他的忠心得到表彰。”然后庆忌死去。
要离渡江到了江陵水域,叫船停住。随从说:“您为何不走?”要离说:“我设计杀了妻儿,来为君王效命,不仁;为了新君去杀故君之子,不义。看重行刺的结果,没考虑不合道义。如今我贪生失德,是大不义。我有这三宗恶行,活在世间,有何脸面见天下之士?”说完立刻投江,随从赶紧把他救上船。要离说:“我怎能不死呢?”随从说:“您先别死,吴王定有表彰。”要离执意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要离是古代四大刺客之一,史书上称他为“细人”,指他身材弱小,成功刺杀了威猛勇士庆忌后,他成为以弱胜强的传奇,成为吴王阖闾称霸路上的一个传奇。
伍子胥建城
除掉庆忌,吴国暂时没有了隐患,阖闾开始实施强国富民计划。开始广泛搜罗人才,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伍子胥的才干得到阖闾的格外器重。阖闾经常与伍子胥促膝谈心,虚心听取伍子胥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各种见解。有一次,伍子胥问阖闾,是否吴国就永远这样下去?
阖闾明白了他的意思,反问道:“你是否看出了我的什么想法?”
伍子胥说:“作为一个有雄心称霸的国君,国都的经营还需加快。”
伍子胥淡淡地说,“我是说,我们应该从霸业角度着想。应该有一个像样的国都……”
“你这想法很好。”阖闾说,“我们离中原那么远,偏在东南之地,水网阴湿,又是江海相接。做个国君却没有真正可守可御的地方,百姓也不够安心。想建大仓,大雨一冲就垮了,开好的地,没准儿第二年就被水淹了,这如何是好?”
“治国之道,国君先要心安,百姓才能乐业,才是上上策。建城郭、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库都是安君安民的手段。”伍子胥说出了一整套的思路。
阖闾觉得颇有道理,自己还是公子光时,伍子胥就曾经帮助他在海涌山选址建造了至今享用的离宫。让他去建都城,可行。于是便命他去实施。
伍子胥曾经为寻找孙武而到过穹窿山,这座太湖边的山给过他很深的印象。他再一次来到这里,经过仔细认真的考察,选定了太湖与长江之间,近海却从未水淹的一块陆地作为新吴都的最佳位置。
阖闾在伍子胥的陪同下,分别于雨季与旱季进行了考察,果然发现这个地形西南略高于西北、微向海倾斜的陆地,连上长江冲积平原、太湖水网,自然形成了略高于水面而又不易涝的平原。伍子胥建城的位置,更是合理。西南西北均有低山丘陵,境内大大小小的山体百余座,构成了依水而无水患的好地方。更让阖闾满意的是:伍子胥筑城更重要的是从军事与物资角度出发。伍子胥提出附近有“铁精”,是武装国家的重要资源。国都应建在距它不远的地方。伍子胥还认为,虽然吴国居边隅,临海近水,时时受水患之害。害有时可转化为利。同样是水,楚与吴不同,吴居东隅,中原人不敢擅入,况且吴现在掌握了铁精熔入青铜的技术,这更让中原不能小视!而原来的吴都虽然傍水拥山,富有锡矿,但锡的开采量大,已经无锡可采,对于青铜冶炼,锡是很重要的原料,但更为重要的是铁精,它能够让青铜的鼎成为青铜的剑,用于军事!
阖闾同意了他的意见。
伍子胥建城四周辟“陆地城门八座,应接天象的八面来风;水门也是八座,连接地相上的八卦”。东边有娄门、匠门,西边有阊门、胥门,南边有盘门、蛇门,北边有齐门、平门,这八座城门的名称都是伍子胥所定。往后历朝历代延用数千年不变,这与其他许多古城有明显的差异。
伍子胥为了实现战胜越、齐、楚等宿敌的目标,在建城时费尽心思,而且在建城过程中施用巫师手段。例如:越国与吴国虽地域、文化诸方面颇为相近,却是世仇。伍子胥就在吴城南面的“盘、蛇”二门,用十二生肖的方位,把越国方位处在“巳”位,即蛇位,筑蛇门克压越国。蛇门上还制作了一条象征越国的木蛇,蛇头向着西北,象征越国臣服和朝拜吴国。从这个方位上讲,吴国处于辰位,所以又在城南设蟠门,城上刻木蟠龙,面向越国,象征吴国征服越国。后改名盘门。另外,平时不开东门,表示“绝越”。
苏州城墙一角在古城东南觅渡桥对岸,相传乃蛇门遗址。如果从这里看来,蛇门在苏州的东南方,即现在的桂花公园里似乎是合理的。《吴郡志》所录胡舜申《开胥蛇门议》中记载道:蛇门在城之巳方,故以蛇名,蛇门直南正对吴江运河,吴时欲以绝越,遂不开东南门,即蛇门也。
吴国北面还有一个敌国是齐国,于是在城北设齐门,含义是征服齐国。在旁边设平门,表示平定齐国的决心。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率兵出平门挥师北上,打败齐国后,从平门凯旋入城。
至于其他各门,似乎不具有上述几门战略上的象征意义,但也是各有来历。匠门,以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命名。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
胥门,即姑胥门,因姑胥山得名。伍子胥宅屋在此门内,后来又悬头于此门,故称胥门。
这座“姑苏城”,周围47里,每个城门都设有水门和陆门,水门可以直接进入太湖下长江。陆门与各方陆路相通。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后,近三千年没移动过一丝一毫的位置。20世纪50年代,被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评为中国古风第一的城市,原因很简单——春秋旧貌依旧在。
檇李之战
晋楚争霸。晋国联吴制楚,楚国则联越扰吴,使吴越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阖闾十九年(前496)越国国君允常去世,勾践继位。消息传到吴国,阖闾十分兴奋,决心趁越国国丧之机,突然进攻越国,把越国的版图纳入吴国。
早在十多年前伍子胥受到重用时,阖闾就将天下霸业的希望寄托在伍子胥身上,曾经夸过海口:当年齐桓公小白有管仲相助实现“尊王攘夷”的霸业,如今我也有伍子胥助我成功!头脑清醒的伍子胥告诫他:要想天下霸业,先得家门口安宁。伍子胥说的家门口,就是依据孙武的战略思想,毫不含糊地将越国并入吴国版图,使其成为吴国的一部分,“偏一隅而安天下”!实现吴越一国后,再学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北上称霸。
为实现阖闾的这一宏伟目标,伍子胥废寝忘食地工作,大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苏州,把整个地区的水网全贯通,号称“路路通”“河沟联”!这就为吴国进攻与吞并越国版图后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伍子胥万万没想到,水在吴越两国交界处出现了逆流回旋,自说自话地朝另一个方向去了。大家觉得奇怪!
伍子胥亲自前往察看,并用易经问卦后,发现此水方位“横亘乾巽”,地势造成水流逆偏,随即顺此卦改变原先计划中的开河方向,将河开浚到吴国边境与越国石门接壤处,联上越国的河流。从此,这个叫“胥塘”的地方就成了“吴根越角”。它位于今天嘉善县城北十公里,有人说,“胥”和“西”发音相似,后世便被称作“西塘”。历史上,伍子胥开沟运兵屯于吴越交界就是指的这个地方。
咫尺之遥的越国的石门,附近有越国筑的五个土城:晏城、檇李城、何城、管城、萱城。《春秋》的注释中说,吴郡嘉兴县西南有檇李城,今天的土城早已踪迹全无了。
石门是攻伐越国的一条通道。
阖闾在朝堂上征求讨伐越国的方案。
伍子胥投了赞成票,并且提出从檇李城攻打越国。
阖闾与孙武都支持伍子胥的方案。
太宰嚭却否决了。他当时为什么要否决,出于什么心理?无人可知。
太宰嚭,又称伯嚭,其父为楚国左尹郤宛,被楚平王听信子常谗言加以杀害。伯嚭在忠仆的帮助下侥幸逃离。逃命的途中听说另一位受害的伍奢之子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赶来投奔。伍子胥虽与伯嚭无私交,因为遭遇相似,同病相怜,毫无顾虑地将他举荐给吴王阖闾。在一次盛大的宫宴上,阖闾若有所思地询问伯嚭:“寡人之国僻远,东滨于海侧。听说你父亲遭费无忌谗害,被楚相子常虐杀。而今投奔来此,有什么可以教导寡人的呢?”伯嚭闻此言,泪水一下涌了出来,说:“听说大王您收留了穷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我才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万死不辞!”吴王阖闾听罢颇为伤感。
陪宴的大夫被离洞察这一幕后轻声对伍子胥说:“您以为伯嚭可以信任吗?”
伍子胥坦然以答:“我与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没听过民谣《河上歌》所唱的‘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吗?就好比惊飞的鸟儿,追逐着聚集到一块,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谁能不爱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
被离听罢,不以为然地摇摇头,提醒伍子胥说:“您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后必遭牵累。”伍子胥不以为然。在伍子胥的大力举荐下,阖闾任伯嚭为大夫,共谋国事。
被离的话,日后应验了。
阖闾大军很快行进到檇李城附近,越国在这里陈兵抵挡阖闾的军队。
两军对峙。
勾践的罪人阵法
勾践知道自己的实力不是阖闾的对手。他命令越兵伏击,但不出动,与文种、范蠡密谋,欲智取专横狂傲的阖闾。
战争终于开始。
随着阖闾的手朝天空一指,吴军正中高台响起了号角,阵前两边辕门鼓亭上战鼓擂起。
专诸的儿子大将军专毅指挥的右军开始向越军进攻。
面对凶猛的攻势,战斗力远不如吴兵的越军没办法避让,只能勉强相迎,两军一接触,没出三回合,越军便败下阵。阖闾高兴地对身边的伍子胥说:“越兵不堪一击。”
孙武传过话来,告诉阖闾,越军真正的威力还没出现。传话的兵还没走,越军阵营再次响起激越的鼓声,更猛烈的殊死反击开始了。越军这次派出的都是死士,殊死拼搏,在吴军面前,也不能撼动一点吴军的阵形。
越军一改前面的柔弱,以狂飙之势猛扑过来,远看去,如击岸白浪般汹涌,剑光耀日,旌旗蔽天,三军箭手射出的箭雨直击吴军主帅位置。
吴兵三军将领,毕竟是沙场宿将,临危不乱。以快速、变幻莫测的队形,变换着,避过箭雨,侧走锋边,始终保持着如垒似墙的阵势,时而如山崩海啸,时而又如夜沙吞岸,渐渐地,那咄咄逼人的越军白浪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融化掉了。
越军又一次败下阵去。
阖闾不由得抚掌哈哈大笑,对着伍子胥、太宰嚭说道:“这回让勾践小儿知道什么叫阵法了!”
伍子胥、太宰嚭也都眉头舒展,从越军的败局中对孙武的兵法肃然起敬。
就在这时,越军的队形忽然有了变化。
吴军这边开始注视。
越军中营兵勇密集如海潮汹涌,渐渐由深处向前一线剖开,尾后又迅速收起,那剖开的白浪中间出现三排赤身露体、散发跣足的人。他们每排百余人,每个人都举剑过头,嘴里高叫向前。越军分开,把他们像挤牙膏似的挤出了越营。
这些人向吴军阵前走来,只听得他们齐刷刷地叫喊:
“两位君王亲自督战,我等有违军令,在君前有罪,不敢逃跑,只敢速死!”
吴军看着这一群剑锋对准自己的罪犯,面面相觑:越国人是不是疯了,派这几百个罪犯来做什么?
百步之外,罪犯们停住脚步,分为三队。越人反复高叫着,奔到吴军阵前,第一队在中军阵前站住,这批人便毫不犹豫地抹了脖子。血,直溅吴军将士衣甲。第二队上前来了,他们立在左军阵营前,依旧是那几句话,照例刎颈而死。第三排也依样画葫芦,一个个砍下了自己的脑袋。数百名罪犯一排一排扑通扑通地倒在吴军士兵眼前。大风将浓重的血腥味吹散开去,一时间,战场上鲜血横流,天昏地暗。
所有人瞠目结舌,都被这个惨烈的场面镇住了,数百个人在眼前“集体自杀”,吴军士兵都蒙了。
吴国将士先惊后疑,纷纷惊呼,他们忘记了打仗,忘记了对面的敌人。
“不要围观,这是越人的奸计!”吴军中有人大喊,但这喊声毫无作用,后面的人挤压着前面的人,吴军乱成一团。此时,隐蔽在坡上的越王勾践亲自擂起了震天的战鼓,范蠡率军杀向吴营……
吴军阵中一阵骚动。顿时,阵营开始乱了。
孙武急忙发令。但迟了,越军中营帅旗狂舞,一支尖锐勇兵飞也似的朝吴营而来。这支四千人组成的敢死队,个个拥大盾、持短刃,踏着数百罪犯的尸体呼啸而来。吴军还没从刚才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就被镇住了。
阖闾万万没想到,几乎一眨眼的工夫,一队如狼似虎的兵勇冲到了自己面前。
毕竟是沙场老将,阖闾扬出武器,双臂一展,如旋风在天,那些越兵不是他的对手。就在他反身后退时,越人灵姑浮一支长矛正对他刺来,闪避不开,刺断了吴王一节脚趾,侍卫们冲上来护住吴王,灵姑浮只抢去了一只鞋子。
吴军见主帅受伤,一时大乱,越师趁乱杀过来,吴军不敢恋战,急急鸣金收兵,朝北退去。
受伤的阖闾命大军返回吴国。离檇李七里远的地方叫陉,史书记载阖闾死于此地。也许是毒箭,也许是感染,一个脚指头的伤就这样要了阖闾的一条命。
作为长子的夫差当上了吴王,回宫后,他专门派个人在庭中站立,见夫差出入,一定对自己说:“夫差!你忘了越王的杀父之仇吗?”夫差回答:“唯,不敢忘!”夫差练兵三年,终于向越国报了父仇。
海涌山与虎丘
阖闾突然去世,下葬的规格和程序,是夫差遇到的难事。
葬地关系到吴国的风水和国运,君王们往往一上位,首先要定好自己的葬地。
阖闾在海涌山有离宫,他选择海涌山做他的万年吉地,百年后在山海间继续雄霸天下。
《吴地记》说:“海涌山在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阖闾葬此山中,发五郡之人作冢。”又引《史记》说:“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冢。”古代人口稀少,夫差竟动用了五郡十万人来筑墓,可见工程之浩大。
……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
今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在此后的一亿多年中,苏州地区又经多次海侵、海退的变迁,最后稳定为滨海的陆地。到了一万年前,开始有人烟动物生存,今太湖三山岛出土的大量远古旧石器就是一个明证。再到上古时代,海涌山只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何年海涌来?霹雳破地脉。裂透千仞深,嵌空削苍壁。”宋人郑思肖的诗句形象地道出了虎丘的由来。苏州先民见到这座小山时,它正处于海边。因为山体不大,给人的印象仿佛是经波涌浪驱,给推到岸边的,因此叫它海涌山。如今海涌山虽已远离大海,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海的踪迹、海的气息。
根据海涌山的成因,可推知它的形象:山体既由流纹岩构成,又经海水的冲刷和风雨的剥蚀,那就应该呈现石骨嶙峋的山貌;之后经植物在山体自然生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岩壑相间、石林交织、鸟栖兽藏的风貌。这种风貌至迟在春秋晚期就已出现,因为招来大队人马来打猎。
史称吴王阖闾喜欢游猎。《吴郡志》卷八引《吴地记》说他“猎于长洲之苑”,又引《吴越春秋》说他“射于鸥陂”。当时长洲位于今胥口之东。鸥陂在哪里?查不到记载,但正德《姑苏志》提供了线索,卷十记道:“自沙盆潭西流,出渡僧桥,会枫桥诸水北流,与虎丘山塘水合,曰射渎,相传吴王尝射于此故名,亦名石渎。”其地点正在海涌山南。山北有长荡,周广二十里。海涌山南北有水,山低林密,鸟兽众多,正是打猎的理想之地。
人们来到虎丘,未踏进头山门,就看到隔河照壁上嵌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进山门后,一座石桥跨过环山河,桥被称作“海涌桥”;上山路旁的一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憨憨泉因为潜通大海,又被称作“海涌泉”;拥翠山庄月驾轩内立有清代学者钱大昕书写的“海涌峰”石刻。虎丘曾有过望海楼、海泉亭、海晏亭等胜景。
阖闾为什么选择了虎丘?
春秋侯王的墓葬都是凿山为穴,下葬后堆土成坟冢。海涌山是岩壑参差、林木密集之地,要筑墓先得把山上的林莽砍净,还要铲平突出的峰石,填掉山洞涧泉,这样才能封土成冢。封土的工程量极大,如苏州真山春秋墓所堆的土方量就达到了万余立方米。虎丘是吴王陵,覆土量不会少。从今天的后山来看,覆土成山的痕迹尤其明显。
阖闾墓造了近两年,到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方告完成。夫差把海涌山变成巨大的坟山,对山体大砍大填。明末清初,顾苓《赠虎丘子旅上人序》说:“吴王夫差凿其巅,锢三泉,而封干将、镆邪于其下。”道出了阖闾墓的土石工程和水源工程,并道出陪葬品为天下名剑。清·张紫琳《红兰逸乘》卷一也说:“虎丘古名海涌山,必有危峦列岫之胜,乃夫差筑墓于前,张士诚造城于后,邃壑云岩,铲削不遗余力,岂复庐山真面目耶?”从中可知,原虎丘山要比现在高,山巅有峰石矗立,夫差一番砍砍削削,已经不是原貌了。
虎丘在阖闾下葬这年开始称作虎丘,海涌山建成阖闾墓后,名声大噪。不过它的出名,与其说是王陵所在,不如说是阖闾一生的朋友圈和敌人圈的爱恨情仇,中国精彩的春秋史都可以从虎丘找到它的踪迹,吴越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去虎丘寻求踪迹。
《越绝书》卷二说:
“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汞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圆之口三千,盘郢、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白虎居上,故号虎丘。”
这一记载引人注目,说阖闾丧葬规格高,这在春秋战国时代并不稀奇,稀罕的是,新墓之上居然守护着一头老虎!这在其他古书中也有记载,如《吴地记》引《史记》说,阖闾“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又引《吴越春秋》说,阖闾下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总之都说有虎出现。想来当时确有这一神奇的传说,致为史家所采。
从科学角度看,“金精化为白虎”当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此虎从何而来呢?
古代吴地多虎,直到宋代,虎丘还有。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就记道:“近岁平江虎丘,有虎十余据之。”可见春秋时代虎应该更多,但有十万人在那里凿山砍林,再多的虎也该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金精化虎的说法,估计是有意散布的,阖闾厚葬,地宫多宝物,为防盗墓,编个有虎守墓的神话出来,可以起震慑作用。
这一传说的流播,不但有了虎丘之名,而且使它声名远扬。但也有人认为是无稽之谈,如朱长文《次韵蒲左丞游虎丘十首》中就咏道:“丘如蹲虎占吴西,应得佳名故国时。未必金精能变化,空传怪说使人疑。”朱长文是宋代苏州府学教授,遵循“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路,故将虎丘的得名归之山形。民间也有此类说法,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卷一就说:“土人指双井为虎眼,塔为虎尾。”与之相应,苏州还有“狮子回头望虎丘”的俗谚,因为狮子山形若狮首回眸,而其北是虎丘。这句话虽是根据山形的想象,却也有历史佐证,据《吴地记》记载,吴王僚被刺杀后葬在狮子山,后来阖闾葬在虎丘,狮子回头北望,那是吴王僚心有不甘啊!
自阖闾下葬,虎丘就成为王陵禁区,神圣不可侵犯。墓地有执戈的卫队看守,不许砍柴放牧,不供游观。当年,吴国平民是进不去的。但自吴国灭亡后,宫苑为沼,苏台鹿走,王陵也变成荒丘了。
是阖闾占了虎丘的风水,还是虎丘浸透了阖闾一代枭雄的霸气?
春秋无义战,这段历史让人很难理清头绪。
本来,历史就是那么一笔糊涂账!全由后人评说!有人说,信则灵,不信则清。虎丘因阖闾而显名,阖闾因虎丘名垂千古。
虎丘与阖闾紧紧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