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994年6月,我从纽约市立大学毕业,获得电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闯过经验、语言、服装和身份这几重难关,进入当时华尔街最顶尖的,与高盛、美林、雷曼兄弟齐名的投资银行——银行家信托风险管理部,做风险控制模型的工作。在成功面前我庆幸,我的风雨同路人——妻子小玲,与我并肩同行。
回想起找工作的过程,除了身份关外,还有很多关口挡在我们面前,每一关都需要花钱,而我们缺的就是钱。那时我毕业快两个月,猎头见了不少,可过后便没了下文。正着急时,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位自称布朗的人约我去面谈。我立刻穿好西装戴上领带,拎着公文包搭上地铁,兴致勃勃地赶到了布朗处。
布朗衣冠楚楚,派头十足,他给我的感觉非常自信。只见他用奇怪的眼神从上到下打量了我一番,寒暄了几句之后,他突然发问:“你这套西装是什么牌子的?”我感到很诧异,低头扫了一眼自己这身西装。这套西装是过新年时小玲买的,虽然不是大名牌,但也是意大利制造的呢!
布朗又道:“这套西装不是全毛的吧?皮鞋也不行,袜子太短了,领带的花式不够正统。”他当面将我的衣着品头论足了一番,令我分外难堪。不过,布朗的确挺神气,气势上已压过我一头。回家的路上我寻思着,虽然布朗的话听上去令人不舒服,但是想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包装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将这一段插曲告诉了小玲。小玲若有所思地说:“别看美国人平时穿着随便,可到了正式场合一点儿也不含糊。你前段时间没有面谈机会,部分原因可能是服装,那就把你包装一下吧。”
我一听急了。读书期间为了保证我有好成绩,小玲负责打工赚钱,把养家糊口的任务一人全包了;为了读培训班,我又花掉了几千块钱。为我花钱她从没二话,自己却什么都舍不得买,还戒掉了吃零食的习惯,甚至考托福也舍不得付学费,全靠自学。于是我立刻说:“不行,银行里的存款还剩两千,‘包装’得花多少钱啊,那点钱是用来应急的,说好了不能再动。”
我们是穷留学生,什么福利都没有。相依为命生活在异国,我们最怕什么?当然最怕生病。我到美国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千万不能向朋友借钱。借钱的地方倒是有一个,那就是银行,而向银行借钱又必须有资产抵押,我们哪有?所以无论如何都得存下点应急的钱。
小玲让我对着镜子,说:“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想干大事就不能婆婆妈妈,以前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还不改那就是愚蠢了,难道你想做蠢人?”
我明白小玲的意思,但转念一想:只要找到工作就什么都解决了,这是对小玲最好的回报。第二天,在小玲的催促下,我们去了高级百货公司,挑选了一套800美元的德国产西装。
这套西装穿在身上,感觉真的大不一样了。我走出试衣室,站在大镜子前,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比之前的穿着,简直判若两人。
小玲看着我一咬牙说:“干脆全换掉!”我们又花了近500美元,一口气配了全套。小玲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哇,神气极了,绝对不比007差!”
当我穿着这身西装再次出现在布朗面前时,他的眼睛放出了惊异的光芒!很显然,这套衣服给我带来了“商机”。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明白我的意思了,这会儿你看上去‘酷毙了’!这就对了!这样去华尔街找工作,就不会有问题了。”
于是布朗请我坐下来,开始询问我的背景、学历、专业,我这才感到“有门儿”了。从现在看来,不能说布朗势利眼,他只是按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办事。这也是华尔街给我上的第一课:当一个人还未开口说话,还没有机会展示才华时,别人就只能根据外表来判断他是否懂得行规。有一句英语叫“First impression last”(最初的印象永不改变)。试想,一个正常的上班族,一天24小时除去吃饭、睡觉和通勤,每天最长的时间是和同事相处,有谁喜欢与不顺眼的人共事?
穿上这套行头,由布朗安排,我充满自信地进出豪华的办公楼去面谈,算是懂得街上的规矩了。
一个人想要登上大雅之堂,首先就要让自己雅起来。这就叫投资吧,投资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拼搏是最佳的投资。
转眼间,我已在华尔街打拼了25个年头。从底层普通技术员,到中层软件开发人员,再到核心软件系统工程师……算是完成了在华尔街金融领域的逆袭历程。我负责开发的金融软件系统受到华尔街投行和纳斯达克的高度重视,被重金收购。因此,不到10年,我便升至华尔街著名投行的副总裁。
即使在华尔街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升职,我也依然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1],不断地拼搏,以应对不断升级的工作要求。因为我知道,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大脑(和健康)。
由此,从风控分析师,到华尔街顶级交易员的风控顾问,再到国际顶级财团风险管理资深顾问……作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以犹太人为核心、以白人为主的华尔街打拼,实属不易。关于我如何进入华尔街并一路成长的故事在此做个小结尾,而跟你有关的如何看懂投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