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我和“BIM每日一技”的主创人胡林是老朋友,已经记不起来谁先成为谁的读者了。偶尔互问近况,大多数时间我们分别在北京和成都做着自己的事,就这样各自前行了几年时间。
几年时间走下来,我们各自解决着不同的麻烦,也各自有了不同的成长,但总体上,我们在做的还是几年前的那些事:每周更新一篇长文,“BIM每日一技”每个工作日分享一个技术问题。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我并不想和你谈书中的任何一个技术知识,而是想在你开启这段技术探索之旅之前,分享我的一个观点:长期主义。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想长期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持有它一分钟。”巴菲特投资策略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就是长期投资了。那么他这么做,是不是因为长期投资属于高手的特权?
不是的,巴菲特自己就曾经说:“我不认为有谁能够成功地预测股市短期的波动,包括我本人。”长期持有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长期预测能力强,而是因为一个人的短期预测能力弱。炒短线的人要思考的维度太多了——K线、大盘、分时图、走势、交易明细、小道消息等,每时每刻都要和所有的竞争者博弈。
相反,长期投资并不是在起起落落的K线图里捞一笔,而是参与到一家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去,靠企业的经营获得分红。长期持有者需要考虑的东西要少得多:在买入之前,花心思找出那家值得相信的公司,然后相信它。其余的一切,会有那家公司的人替你操心。
那这么简单的道理,还是从巴菲特嘴里说出来,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不相信,而选择去炒短线呢?答案很简单:绝大多数人都受不了短期利益的诱惑。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颗棉花糖。研究人员会告诉小朋友:你可以吃掉这颗糖,但如果我回来时这颗糖还在,我会再奖励你一颗糖;如果你等不及,可以马上按桌子上的一个电铃,我就会马上赶回来。
大多数孩子坚持不了三分钟。有些孩子甚至没按铃就吃掉了糖。研究人员15分钟后回到房间时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吃掉糖果。米歇尔教授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那些等不及会把糖吃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普遍要弱于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
今日头条的CEO张一鸣说,他最欣赏自己身上的特质,就是延迟满足感。他说如果一些公司不着急赚钱,继续去扩大规模,会有更大的成就。阿里巴巴是同期互联网公司中最晚追求盈利的,但现在却是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耐得住寂寞,能长期坚守一件小事,能够控制自己的延迟满足感,就是长期主义。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世界青睐长期主义者,并不是他们赢了,而只是他们的竞争对手走开了。
你做某件事的第一年,会看到身边全是竞争对手;等到第三年,发现一半的竞争对手都改了主意,去做别的事了,而刚进入同一个领域和你竞争的人,已经和你有了三年的差距;等到第五年,你就会发现原来90%的对手都走了,而新转行过来的90%,全都不是你的对手。
长期主义最大的好处就是,人生没有清零的时刻,过去走的每一步无论多小,都算数。
所以你会发现,如果有人托你帮忙找某个领域的专家好手,你环顾身边那么多人,能想起来的永远只有那么一两个,高处的竞争反倒是少的。
我认识很多这样的长期主义者,不一定每个人都很成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过得非常安宁。他们很少对未来焦虑,也很少抱怨环境不好,周边环境的起起落落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平和的常态。短期来看,他们的人生曲线是起起落落的,今年少赚一些,明年行情好一些;放远一点长期来看,他们的人生是沿着一条指数曲线越来越快地上升的。
回想起当年“BIM每日一技”刚开始做的时候,很多人看到了技术分享类的文章能吸引眼球,也跟着做,甚至有不少公众号就是照着抄内容,可到了今天,原本那些跟风的人都消失不见去做别的了,新来的人一看,“BIM每日一技”都做了一千多期了,我还有啥好做的呀,算了算了。于是,这种每天分享一个BIM技巧的内容,几乎就只剩下这么一家了。
胡林和他的团队几乎没做任何其他事,就只是把一件简单的事一天天重复做下去,就好了。
胡林和他们团队的故事,我写在了完整的采访实录《BIM赌客》里,如果你读过,一定知道,这个团队曾经身无分文来到成都,没有一个大佬提携。我想,你捧在手里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工具,也是一个证据:一队年轻人,可以只凭长期做一件小事,就在一片江湖中混出个名堂来。
希望它能在你迷茫、焦虑的时候,给你坚持下去的力量。
BIMBOX 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