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20,芒种,游太兴山 听铁庙传说
20,芒种,游太兴山听铁庙传说
芒种(6月5-7日交节)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
陌路同行户外在驴友圈发信,周未组织去太兴山看千斤铁庙。我上网查了一下,太兴山位于长安区杨庄张库峪境内,海拔2340米。风景优美、气候怡人,有“华山之险、峨嵋之秀、青城之幽、黄山之云海”的誉称。“终南第一峰“即指这里,其中峰顶庙系铁铸,有千斤之重,不知是怎么搬上去的,有传说山顶是神仙们赶庙会的地方,是神仙建的铁往。也有传说是古时皇帝征集天下力士安放铁庙,有一神人一顿能吃两升米,是他背上去的。
这个传说充满了神秘感。
这个神秘立即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欣然请我们的领队杨工报名,7点从南门上车,大轿车座无虚席,竟然来了近50个人,
天阴沉沉的,冷风一阵一阵吹来,出了城,天际阴云四合,眼前雨雾蒙蒙,离城越远天气越阴沉,离山越近雨越大,到了山下,望着茫茫群山,被雨和雾遮蔽,雨丝不断,远山近水都隐没在了雨中。我看着道上一片泥淖,失望而又讪讪地说:“雨真大,今天真不是爬山的日子。”
天气预报本来说是今天会有小雨,但我觉得前晚的夜空已经星光乍现,今日多半当是多云天气。抱着侥幸心理来爬山,没想到还真的下雨了,这雨比天气预报说的还大。
入了山口,以上空的层积云比山外和城里浓烈的多,那独特的山云相接和忽隐忽显充满迷幻之感,厚重层叠的云,远处蓝黛色的山,边缘模糊,像浅墨洇晕的模样。
同行的安琪拉莞尔一笑说:“不同的季节感受不同的秦岭,不同的天气感受不同的风景,雨中行不是更有意思吗?“她阳光的心态和灿烂的笑抹去了雨天给我带来的阴郁。
进入山中,一路攀升,随着溪水的声响变弱,白杨树没有了,山核桃、椴树和密实的灌木交织成真正的林区。
等到粗大的布满刀口的漆树进入视野,山路逐渐立起来。草木间湿漉漉,地面更是湿迹斑驳,今年雨水丰沛山中草木繁茂,一些路段很快就被遮盖得严密了,行走间需要十分小心。我们都拿出了登山杖,用力扒着地面。
爬上第一道垭口,遇上第1座庙,雨夹着山风迎面砸下,躲在石头的道观屋檐下,才发现山势很陡峭。极目远眺,红墙碧瓦的庙宇坐落在层林尽染的山间,忽隐忽现的石台阶俨然玉带,还有神秘性。
山陌小道掩在谷低,石板小路穿过土房低屋和树林草丛,几个女的打着伞,阿娜多姿,我恍恍惚惚觉得穿越到了江南的水乡古镇,松柏长青,碧竹繁生,岚云缭绕,古寺隐约,美女雨中妖娆而行,恍如仙境,多么美的画面。
太兴山徒步路程不长,来回也就10公里多一点。在谷底时间不长就爬坡,到了南天门,天门的石壁岩顶上,雨水聚成水注,嗒吧嗒的砸下来,在地上形成了水坑。我的内衣已经被汗水湿透了,身上披的雨衣也挡不住风雨的侵蚀,把外套衣服淋的湿漉漉的,天是湿的,空气是湿的,地也是湿的,一切都是湿乎乎的。
在这个天门的石洞里避雨,抬眼望去,远山雾黛,近山青翠,雨中的树林,如一个个披着散发的美女,尽情沐浴,绿色的树叶抖动着斜风细雨,吮吸着甘露,将树身滋润,树皮光滑细腻,树叶草梢向上抬头,竖起嫩嫩的须芽,如幼儿稚嫩的小嘴,吮吸着上天赐予的甘露,滋润得青翠欲滴,抚育多毛茸茸的,花草生机勃勃,有几株紫荆花和白鹃梅散落在山坡上,紫荆花肥嘟嘟的,白鹃梅小巧轻纯,粉红和白色搭配,对比强烈,煞是可爱。
驻足三四分钟,身上的热汗抵挡不住外面的寒气,体温马上降了下来,浑身湿淋淋的,一股寒风吹来,起了鸡皮疙瘩,我又抱怨:“今天出门没有看皇历,出门遇雨,行人苦也,真是不宜出行。“
过了南天门,峭壁上的青松玉树临风,翠绿的松针银装素裹。坡度急剧陡峭,处处奇拔伟峻,地险壁陡,路难行,要手持登山杖和脚并用。
一路上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山沟里,人神共住,神比人多,山脚下的狭小平台,是个农家院落,前面有废弃的石磨盘,石碾子,后院紧挨着就是一个小庙,好像是家庙,捌过山道,隐蔽的旮旯拐角处就立着一个道观,好像不愿意让世人知道,柴门紧锁,不让外人打扰,小小的石洞里,放着某一尊神的雕塑,就成了神仙洞府,是人朝拜的地方。一路上有人介绍,这条山沟里有72座寺庙和道观,也有的人说是三十六座或八十一座,多得快数不清了,难怪说这里自隋唐以来即为道教圣地,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和神话传说。不管过去这里多么辉煌,留下了多少隐士和高人及修行者,但是现在这里人烟寂寞,可能没有十户以上的人家。一般来说,皇帝和王公贵族都住在城墙围绕的高大宫殿里,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和富有威武,神都在庙堂里,高高在上,享受人间烟火,可是这个地方的庙堂都和山民的穷家一样,如第三处小庙藏在背阴的石阶之下,屋子里窗户都没有,面前摆放着未燃的香火,没有人迹,里面有神像默立,显得凄苦。山里穷,庙盖得也不宏大,高不过一丈,阔不过五间,甚至没有青砖绿瓦,更没有院墙环绕,把神仙的生活水平降低到了和老百姓一样。
这个小庙门口正对的石山,就是终南第一峰,有一副大红的题字,刻在石壁上。直立的攀山小道,有点华山的意思了。
后来查资料才明白,太兴山险似华山,秀如黄山;群峰挺拔,大树穿天;一些垭口和峰顶有隋唐以来不断承袭的观庵庙宇,久为道教圣地。所以这一路上看到不少道观和寺庙。
雨下的越来越大,路过几处寺庙和道观,我想进去躲雨,可是门都锁着,绕着院墙过去一看,年岁久了,窗户上蛛丝缠蔓,好久都没有烟火了。
我哀叹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太兴山里七十观,多少神仙寂寞着。“
跟往常一样,我们由领队带着,如南飞的大雁排着一字形的队伍逶迤而行,领队走在队伍的前边,边走边探路,后面还有登山俱乐部的组织者断后。
十一点多了,黑云汹涌,白雾涨落,此起彼伏,云团在山脊徘徊着,闪电在眼前嘶窜,山洼时而炫目惨亮,时而又陷入昏暗,雨越来越大,箭镞般的雨剑,密密麻麻从天而下,斜斜地从天上带着冷风和寒气射了下来,无声无息,射在山上树上,落在地上和草叶上,掉到低凹积水泡中,飞溅起水涡,砸在游人雨伞上,撞击得伞面“噗噗”作响。我浑身湿透了,冻得瑟瑟发抖,坚持不下去了,刚好遇到一个道观,在门口的院子里,断后的队伍与前面到来正在避雨的人汇合了。门前有片空地,堆了不少木头和石料,都是施工材料,看来此观正在维修,干脆上去避雨,我躲在门前屋檐下扣紧衣服,抱着膀子,却找不到一处干燥的地方能坐下来,房檐湿漉漉地滴水,门前几片树叶子被雨打落,款款地在雨中舞蹈,周围烟雨蒙蒙望不到边际。这是一个簸箕状的小山洼,道观房老木旧,墙苏七风化崩坍,爬满了绿苔。一大帮门挤在门前屋后,冻得瑟瑟发抖。雨瓢泼似的下着,打在树枝上,乒乒乓乓地迸跳。我走到墙中的一棵大树下,孤独地站在一个无人的世界中,寂寥如斯,我的身体被雨雨淋透了,心也凉透了,远处的山体和树木在雨中静默着伫立,连雨也是静默的,无声无息得令人恐惧,站了一会,身上更冷,腿也酸困了。
一会儿,听到隔壁有细微的声音,我探寻着走了过去,是同行的朋友从一个破门缝里钻进了道观,我也跟着钻了进去,脱下雨衣,卸下行李,喘了口气,也不管凳子上积了陈久的灰尘,一屁股坐了下去,拿出包里的另一条裤子套在身上的裤子上,换了一条干爽的短袖衫,再披上湿漉漉的外套,身上虽然不暖和,却清爽了一些。这这才细细的观察起来,这个道观也很奇怪,正面的神坛横幅上写着佛光普照四个大字,两边的黄色绸缎上写着南无观世音菩萨,正中却供奉着道教的一个始祖,两边雕塑的护法神像,手持兵器威风凛凛,东边的墙上挂着几个唐卡,有绿度母等佛像,下面的供桌上放着西方三圣的画像,神坛和供桌上都有香炉,香柱和打火机。我说:“雨太大,没地方去,到此打扰了,上柱香吧!“我们两个都上了香,我又拿出零钱做了布施,才心安理得的坐了下来。还不到十二点,肚子也不饿,可为了增加能量取暖,我们俩人从包里拿出吃的,有糖酥,水果,西红柿,苹果,橘子等,可是天太冷了,不愿意吃那些凉的东西,同行的朋友拿出一包方便面泡了,喝着香辣的汤,比吃大餐还过瘾。
肚子里稍微填了点东西,我们仔细的观曕佛菩萨神像,我心里默默的想,我们这些俗人,贪红尘烟火,恋尘世温情,几十年来,学习,工作,结婚,挣钱往上爬,为了功名利禄,生命之希望,亲情之暖,爱情之美,友情之甘,名利之丰收,财富之奢望,美酒花香,每一件都让俗人动容,留恋,舍不得放下。还有疾病之痛苦,失去之纠缠,死亡之恐惧……一切一切,缘于不能看破、放下、自在,何时才能置身清幽的世外,在深山的一个小庙堂里,放下尘世的一切,敲敲木罄钟鸣,听听诵经之音,沐浴心灵。我也看了很多佛经,研究了古今中外许多人的哲学思想,一直觉得,看破、放下、自在,不是一个说法,不是一种勇气,不是一个学习,也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教所说的波若智慧,可能是一种修行到一定程度的禅定或顿悟,看破世界是空,都如浮云流水,放下名与利,割舍情与爱,丢下财富身后世,种种福寿名禄,都是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暇想了一回,一阵冷风吹来,我打了一个激冷,又回到了现实中,当下是如何取暖,找点取暖的东西吧,朋友打开柜子,揭开坛坛罐罐,有米和面香油等食物用品,还有许多网购的纸盒子包装箱,大多都没有打开,这都是天暖花开时隐士高人在这里生活的用品。我们都一一放好,保持原状,再没有打扰。
室内光线不好,我钻出了门,深深呼了口气,环顾了下四周,山上的雾慢慢地大了起来,而且越来越浓,越来越重,放眼望去,整个山岭都笼罩在一片又浓又厚的白雾当中,迷迷濛濛,似真似幻,飘渺、美丽而又神秘,我们仿佛到了瑶池仙境,又仿佛进了云涛雾海,道观院落前有几棵老树长得很高大,蟠枝虬干,妖魅着耸在空中,树杈上每隔二三米就有一个老鸦的巢,天空灰蒙蒙的一片,烟灰色笼罩着树林。
两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避雨,闲的无聊,互相攀谈起来,说起了佛教的智慧,道教的超脱,伊斯兰教的扩张,古人们马上打天下,儒教治天下,佛教治人心,道教治身人……说了很多很多,慢慢的我的嘴唇冷得哆嗦起来,说话也不利落。朋友说出去一下。剩下我一个人,周围一片寂静,“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寺内很安静,凉意森森。
十多分钟后朋友回来了,我突然有了安全感。原来这位朋友看我冷的哆嗦,非常善解人意,悄悄的出去,找到了柴房和厨房,想生一堆火让我取暖,我听了很感动,身上竟然有了一丝暖意。我在道观里找到了一个空纸盒子,两人一块到厨房灶膛里生着了火,山柴很硬,火势很猛,很快就暖和了起来,看着木柴燃烧后红红的炭火,是那样鲜红,那样生动,那样火热,那样温暖,这不就像朋友的心吗。
人生何处不相逢,一个善良的人,有爱的人,总是能给人带来温暖。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道观里呆了二个小时,身上的寒意没了,心里也暖洋洋的,有了点精神,接着继续爬山。
窄小的石台阶越来越陡,越往上路越难走,很多地方没有适合人行的路段,盘道拐弯处石台阶塌陷,很难通过。最危险的一段在侧面的石壁上挂着铁链供人抓扶,很多人也望而却步,怪不得人们说太行山的道如华山一样了险。有几个人望而却步,打退堂鼓,打道回府下山了。
要不是惦记着传说中的铁庙,我也不想上去了。驴友之间互相打气壮胆,鼓励着前行,有些年轻人体力好,身体矫健,弯着腰就上去了,我年老体弱四肢着地还战战兢兢,才爬上去几十米,双腿就开始打颤,咬着牙小心翼翼爬上来,上了山来到稍微宽阔的地带,心里才松了口气,这才有心观察四周的景致,山顶上是一座大的道观。道观两进院子,大门的门楣上有太兴山三个红字。在这座道观无量殿山墙的背后,才发现还有四座庙宇由近及远依次排开。
最远最高的小房子,就是铁庙。我终于上来了。假如在你的人生中没有登到过山顶,在我看来那就是一种遗憾,不管山的高低,总要去征服一次,因为只有到了山顶的那一刻,才会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会拥有一种悠然自得心境,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一种自我挑战,登上山顶,你就是一次成功,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铁庙安放在岱顶的最高峰----天外天峰上,海拔有2360米高,四周悬崖陡壁,奇险无比。有民谣曰:“天外天峰绝谷关,五大天险在此间。鹞子翻身头道关,人人见了心胆寒。猴子抱桩二道关,老君梨沟上下难。铁板桥前铁箍头,回心石前魄飞天。果老骑驴是天险,好汉移步腿打颤。”。天外天峰不仅奇秀为终南第一,而且险峻敢于与华山媲美。华山为景区,其危险地段都有栏杆、铁链、安全带保护。但是铁庙只是在猴子抱桩和老君梨沟处有铁链,其他地方,甚至最危险的地方都没有任何保。
据说铁庙重一吨,是个整铸体。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来到这个地方,要仔细瞧一瞧:铁庙长80公分,宽约60公分,高约60公分,顶高约20多公分。其四壁和顶部都是分开浇铸的而不是传说中的整体浇铸。铁庙里供奉着道教鼻祖太上老君。
那么铁庙是怎么安放上去的呢?这便是“千古之谜”了。即便是胆大的驴友徒手过去,也要手脚并用上天梯、过鹞子翻身、猴子抱桩、老君梨沟等危险地段更别说背那么重的铁庙了!
有传说是神仙放上去的,也有一说是古代一个大力士背上去的。反正以现代人的思维无法想象在古时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古人是怎么把铁庙放上去的。
考古人员说这是千古之迷。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神仙又有传奇故事,这就是人们追寻的旅游胜地。
我们不是考古人员,对这些兴趣不大,小小热闹,算是到此一游,就算完成任务了。
我们也顺着来路,拾级而下之,回去的路轻松多了。
上山淋雨,冷得哆哆嗦嗦,打过退堂鼓,抱怨过老天。可是下了山,又觉得不虚此行。春天里最缠绵的事,莫过于观雨,人生惬意的事很多,雨中行也算是放松吧!这次太兴山一游,从早到晚,雨滴淅淅沥沥,山色迷迷蒙蒙,大山新雨空灵,树木葱葱茏茏,寺庙虽无缈缈梵音,心中却忽然觉得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