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存在性焦虑的解药
存在性焦虑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影响着人际交往关系的走向。确切的说,该问题不是单一化的因素导致的,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片面化的日益竞争以及经济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存关系而产生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的矛盾性产物,呈现出的具有复杂性、恐惧型、自卑型、封闭性、传递性等特点。
存在性焦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庭教育问题。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存在性焦虑问题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潜移默化灌输给孩子的。可以毫不吝啬的讲,你是什么样的父母,父母之间的解决矛盾的方式,直接导致孩子后天的性格,以及人际关系的走向。可能在这里会有读者觉得我的言辞过激,有点危言耸听,不妨慢慢听我讲完。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从小对身边的闹钟、手电、放碟机等等电子类产品感兴趣,觉得这些产品非常的神奇,仿佛里面住着一个精灵,一个不一般的神奇的世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个孩子把这些产品全部拆开了,父亲回来后看到一片狼藉,打了孩子一顿,恶言相语,父亲看了七零八落的物件既无奈又愤怒,孩子也因为父亲的行为愤愤的跑了出去,愤怒之下踹了躺着的猫一脚,熟睡中的猫也发疯似的跑开了,迎面撞上了一个拿着篮子的老奶奶,老奶奶摔倒在地,篮子里的蔬菜掉落一地,老人急忙去捡掉落的蔬菜,迎面却驶来一辆汽车,汽车上的情侣吵得面红耳赤,男人一怒之下油门踩到了底,等发现时已来不及刹车,老人命丧当场,那对情侣又互相抱怨,各自推卸责任,大打出手,最终两人闹的不得不去离婚,而那个孩子如果不出现其他意外,对于电子类产品的兴趣将大打折扣,虽不至于从此不接触该行业,但是那种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已经被扼杀了。为什么这样讲?因为父亲的行为,给孩子一种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被孩子一直牢牢记在心里,如果下次再出现同样的事情,少不了再会被打一顿,渐渐的孩子也失去了对于电子类产品探索的兴趣。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意间再次面临该问题时,父亲的态度依旧如此,那么这个孩子今后在面对该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如果有一天,孩子再次向父亲探讨该类问题时,父亲给出的答案对于孩子仍然时一种消极影响时,那么这个孩子有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概率不会接触该行业,并且会产生一种自卑型心理,在这种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一些仇恨的、消极的的心理情绪,甚至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发出“真是个白眼狼、没出息的废物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其实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父母的教育问题上。我常常在自我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称得上一个父母此生无憾的教育,物质的生活需求与精神的修养,如何去做才对孩子而言是种培养而不是简单的养育。其实父母这个角色并不简单,想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好比端好一碗水,不过度溺爱,不过分打击,既是亲子关系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那些人人仰慕的孩子的背后,与其说是孩子的成功,倒不如说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一直以来我都在关注一件事,从近十年的观察、思考、走访一些家庭的夫妻关系中探讨婚姻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该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揣摩的事情,是一个关乎婚姻是否幸福,如何经营的大事。保持婚姻幸福的秘诀以及成功孩子的教育不得不静下心去思考。在近十年的思考与感悟中,虽然我并不认为自己将来有能力担任好父亲这个角色,但是我从中对于“严父出孝子”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悟,严父是一种阶段性和触发式的教育方式,而不是贯穿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它是动态的、可变的而不是静态的、隔阂的。如果一个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非常的懂事,有孝心是件好事,也要考虑严厉教育方式背后的尺度,否则发展下去的教育容易演变成存在性焦虑。
为什么这么讲?可能会有人并不认可,认为“严父慈母”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真理,可是真理的存在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它是一定阶段社会的发展所衍生的。我们不能说“严父慈母”是种错的真理,只能说对于不同时代的人的教育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是有所附加和延伸的,而这种教育方式必须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与进步相契合。可能这时会有人问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这里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像诸如数学之类的公式,人人都可以通过它计算出结果。能给出的答案是学习,教育应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是由孩子变成父母,初任父母角色不断探索的一种方法,而这种学习是借鉴、是思考、是反思、是总结,针对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不同教育方式的方法,“严父慈母”不是字面的含义,而应赋予角色动态的和深层次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
存在性焦虑其实并不是病症,而是一种教育方式转变衍生出的问题。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多次否定与打击造成的,这使得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不愿与父母沟通,不愿与父母商量,只愿自己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任何人,而是自己应当如何解决。或许一些父母觉得孩子懂事了,自主能力变强了,其实是父母存在性焦虑造成的。同样的毁掉一个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事上给他消极的能量三次以上,那这个孩子以后遇见大事一定不会跟你沟通,因为他的概念里面你只有数落和谩骂,而他只想逃离,对于事情已没有与你沟通的想法。为什么有些父母的言辞对于孩子的成长是种伤害,因为接纳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好的一件事。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高中时候怀孕了,但是她很清楚如果告诉父母实情,父母一定会责骂和批评教育一番,可是事情终究纸包不住火,她借着同学的名义向父母讲了此事,父母却嘲笑的说:“如果这样,丢死人了,还不如死了呢。”,女孩信以为真,一跃23层而下,最终女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存在性焦虑的解药,我的资历尚浅,阅历并不丰富,只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我的答案是接纳,接纳是我认为最好的解药。曾经有这样一个一模一样故事,一个孩子从小对身边的闹钟、手电、放碟机等等电子类产品感兴趣,觉得这些产品非常的神奇,仿佛里面住着一个精灵,一个不一般的神奇的世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个孩子把这些产品全部拆开了,父亲回来后看到一片狼藉,与此不同的是父亲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赞叹他善于发现新事物,并教他每个零件的作用,最后父亲让孩子把电子类产品重新安装回去,孩子深知自己弄坏了物品,父亲并没有责怪,并不是物品不贵重也不是因为父亲纵容他放错,而是父亲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提高电子类方面的知识,渐渐的那个孩子在这个行业越来越出色,而改变这个孩子的,在这个孩子心中的是接纳,父亲并不简简单单是父亲,是老师更是朋友。
曾老在一次座谈中讲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他打趣的说,“他的孩子与他无话不谈,是父子关系,也是兄弟朋友”。教育不是“嗓门高者有理,嗓门高者服众,相反只会大打折扣,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事情越办越糟;凭心而教,虚心接纳,试着与孩子成为朋友。”所以接纳便是教育孩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增进关系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