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宴与游猎
唐人比较热衷于郊游。每到开春,郊外游宴就是长安人重要的生活,《开元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很多节庆活动都有郊外游宴的内容,例如社日又分春社、秋社,汉代以来在立春、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的祭祀,这是村民的节日。在这一天,村民要举行祭祀,春社祭祀祈求的是风调雨顺,秋社则是感谢神明,欢庆丰收。祭祀仪式结束以后,村民们要举行宴会,要喝酒,还要分食祭祀仪式上使用的祭肉。而很多爱凑热闹、喜欢田园野趣的城内人也经常去旁观或者参与,唐代张演《社日村居》一诗即描述了春社日的活动: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阱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除了社日,民间其他节庆活动也有很多。
清明节
清明节跟寒食节离得非常近,连续几天,大家都在郊外踏青、游春、扫墓,同时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比如荡秋千、斗鸡、斗草、放风筝、蹴鞠等等。
斗草。斗草一般是妇人间流行的游戏,源自南方荆楚地区。游戏双方各拿一根草牵拉比斗,断者为输。后来这个游戏传到了北方。唐五代时期,妇女儿童皆好斗草,原因是这种游戏轻松愉快,且原材料随手可得。围绕斗草,也有人赌博。著名诗人谢灵运在南朝宋代被杀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的胡子施舍给一个佛寺,用作维摩诘像上的胡须。寺里对他的胡须非常珍重。但是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斗草的时候出老千,在草叶上粘贴胡须,她下令将谢灵运胡须取来,专门用作斗草,剩余胡须全部毁掉。
荡秋千。秋千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山戎的游戏。春秋时期,齐桓公伐山戎,把这个游戏带回了中原,从此以后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唐代,成了妇女儿童都很喜爱的一种游戏,尤其是民间非常盛行。踏青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在郊外玩秋千,有荡秋千技艺高超的人可以荡“百尺之高”。而且有的秋千做得很华美,用精美的丝线编成。唐诗当中也有很多描述秋千的诗篇。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上古时期祓禊风俗的遗存,乃因古人为了洗濯去垢、驱除邪祟,到水边进行祭祀和沐浴,时间是每年的三月三日。隋唐时期的上巳节跟上古一样,也是到水边去举行,长安就在曲江池边,洛阳就在洛水、伊水边举办活动。
这天经常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百姓几乎倾城出动,所以多年不见的人往往会在这一天遇上,由此上巳节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交日,唐代刘驾的《上巳日》即写道:
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
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
……
多年不见的人,很有可能在这个地方相遇。而且曲江池岸边风景秀丽,热闹非凡,除了百姓,达官贵人也可能随时来此。杜甫有首名诗叫《丽人行》,描写的就是上巳日在曲江边见到杨氏兄妹的情景: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
端午节
唐代端午时民间吃粽子、门上挂艾草,同时还有赛龙舟,这自然要在郊外进行。
重阳节
重阳节也非常重要,这是每年九月九日举行的重大节日,朝堂放假,举行宴会,会上官员们还要赛诗为乐。民众在这一天要举办登高的活动,要饮酒、要赋诗、要赏菊。从晋代开始,出现了一个风俗,就是登高的时候人们要把茱萸插在发髻上,据说是可以避邪气、预防冬季的寒气。有一首诗非常有名,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的节日,本来是在城内进行的,比如正月十五观灯,这一天城内不实行宵禁,大家可以彻夜观灯,到处游玩。而有的人也把活动办到了郊外,比如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做了一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在高山上,正月十五日晚上点燃,百里皆见光明,据说可以掩盖住月光。
当然,郊游过程中宴会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会聚一处,带着酒,带着美食,带着必要的餐具和桌椅,和今天的野餐异曲同工。从西安南里王村出土的唐墓壁画所描绘的宴会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人坐在野地里吃饭,桌上有各种美食,甚至有唐人所说的酥山(桌子中间盘内高耸的食物)。推测做法是把奶酥加热,滴成山的形状,加上各种香料,甚至装饰上花草,然后放到凌阴(也就是地下冰窖)里冷冻,最后就形成一种冷品酥山。还有人推测是碎冰末浇上奶酥,有点类似刨冰。(见图2-4)
·图2-4 西安南里王村出土的唐墓壁画
唐人走到哪里都喜欢写诗,郊野生活中自然不可少此项目。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写于游玩过程中,例如著名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就是一次野外郊游的产物。《本事诗》曰:“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作‘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长安城南郊。
再例如白居易所写《长恨歌》。《长恨传》和《长恨歌》是同一天写的,陈鸿和白居易两个人是好朋友,两人有天在周至仙游寺游览的时候,发思古之幽情,于是一个写《传》,一个写《歌》,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素材,当然了,事实证明《长恨歌》写得更好,可谓千古名篇,而《长恨传》的名气就比它小一点儿。
有关郊游诗句,还有个著名的故事:上官婉儿彩楼评诗。唐中宗带着群臣、妃嫔前往昆明池游玩。春意初萌,景色清新秀丽,皇上命令群臣赋诗,共得一百余首。然后,皇上令上官婉儿品评这些诗作,选出一篇来配乐做成御制曲。这是上官婉儿一生最风光的一幕。
只见上官婉儿登上池边彩楼,群臣会聚楼下,仰头观望。上官婉儿一篇篇看过,哪篇不满意就随手丢下楼来,一时之间一张张白纸如同雪片一般飘下。最后只剩下两个人的作品还捏在婉儿手里,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作品。这两位都是天下公认的大才子,才华可谓不相上下。沈佺期,字云卿,此人曾高中进士,武则天时期出任通事舍人,唐中宗时期很受器重,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中书舍人。宋之问,字延清,也是进士出身,兄弟三人都很有学问。此人也很受武则天和唐中宗的器重。
这一番他们的诗作在上官婉儿手里留到了最后。我们来看看沈、宋二人都写了些什么: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沈佺期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
山花缇骑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宋之问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最后上官婉儿终于做出了决断——冠军是宋之问。上官婉儿解释:这两首诗功力相当,但是胜负关键出现在最后两句,沈诗最后两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上官婉儿评价说这是“词气已竭”(《唐诗纪事》)。你已经谦让说:我是朽木不可雕,看到其他人才很羞愧(豫、章均是樟木名称,引申为人才之意)。而宋诗最后两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明月隐去不用愁,这里还有夜明珠,大有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豪气,上官婉儿评价说“犹陟健举”(《唐诗纪事》)。原来上官婉儿看重的是气场,沈佺期的气场在最后两句呈现了颓势,而宋之问的最后两句则气势上扬,所以胜出。
唐代有温泉的地方人们也喜欢去,不仅泡澡舒适,而且洗温泉可以去病。
这里最著名的当然是骊山温泉。骊山自西周时期开始就被王室看中,建有离宫别馆,秦始皇也曾利用此地。北朝时期这里曾经一度是平民的乐园,北魏元苌著有《温泉颂》,碑存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元苌曾担任雍州刺史,视察长安附近的骊山时发现,此地秦汉温泉建筑虽已衰废,却是一个很大的平民疗养中心。无数的老百姓希冀在这里以温泉水洗澡疗疾,但苦于没有建筑庇身。于是元苌动用人力物力修建建筑若干。他说:“盖温泉者,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出于河渭之南,泄于丽山之下。……左汤谷,右蒙汜,南九江,北翰海,千城万国之氓,怀疾枕疴之口,莫不宿粻而来宾,疗苦于斯水。但上无尺栋,下无环堵,悠悠君子,我将安泊。……乃翦山开鄣,因林构宇,邃馆来风,清檐驻月,望想烟霞,迟羽衣之或顾,愿言多士,恕因兹以荡秽。”
《南部新书》也说道:“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河南陆浑汤、汝州广城汤、兖州乾封汤、邢州沙河汤。此等诸汤,皆知名之汤也,并能愈疾。”此条最早见于《封氏闻见记》,但有轶文。这里提到的长安附近的温泉除了御用的骊山温泉还有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后三者都是平民可以利用的温泉。
长安城外还有一处风景名胜,即昆明池,原本是汉武帝时期开凿的巨型人工湖。《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即汉武帝为了锻炼水军而修建的。唐代继续沿用,并且有三次改扩建。2005年4至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准确地探明了唐代昆明池的范围,证实经过唐代扩大了的昆明池遗址周长是17.6公里。
对唐人来说,昆明池还是有名的鱼池和莲藕产地。唐中宗时期骄横的安乐公主曾经看上了此湖,向唐中宗讨封,但唐中宗认为此地为百姓游玩之地,不能封给她,《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记载:“安乐公主请昆明池,上以百姓蒲鱼所资,不许。”而安乐公主脾气上来了,竟然另外修建了一个更大的人工湖,名曰“定昆池”,意思是胜于昆明池:“安乐公主恃宠,奏请昆明池以为汤沐。中宗曰:‘自前代已来不以与人。不可。’安乐于是大役人夫,掘其侧为池,名曰定昆池。”(《大唐新语》)
唐人酷爱游猎,对于帝王来说,游猎不仅可以娱乐,还可以演练军队,因为一场大规模狩猎,需要很多人马协调行动,相当于一次军事演习。不过皇帝的狩猎一多半在北郊禁苑进行,这里地盘广大,草木繁茂,动物很多,是皇家专用猎场。有时皇室人员也到其他地方狩猎,例如渭水以北或者东郊等地。如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此图乍看是军队出征,众多的马匹奔腾,人人皆着戎装、携带弓箭,旗帜招展。但仔细看一些骑手马背上还有猞猁、猎犬等打猎用的兽类,可见是一次大规模的狩猎行动。(见图2-5)
·图2-5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
而唐懿德太子墓壁画《架鹞戏犬图》,图中的猎犬就是“细犬”,被认为是二郎神哮天犬的原型。这种犬体形细长,有着惊人的奔跑和弹跳能力,是狩猎的理想帮手,现在国内还有饲养。(见图2-6)
·图2-6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架鹞戏犬图》
一般的官员和百姓,当然是在禁苑以外游猎。
《旧唐书》卷六十七载:“(李)靖弟客师,贞观中,官至右武卫将军,以战功累封丹阳郡公。永徽初,以年老致仕。性好驰猎,四时从禽,无暂止息。有别业在昆明池南,自京城之外,西际沣水,鸟兽皆识之,每出则鸟鹊随逐而噪,野人谓之‘鸟贼’。”这段话是说,著名军事家李靖的弟弟李客师有别业在昆明池附近,他本人酷爱打猎,年老之后仍然游猎不辍。以至于当地鸟都认得他,一看到他出现,立即四飞逃命,人称李客师为“鸟贼”。
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是著名的反抗武则天的人士,据说从小是个枭雄,还有传闻说李勣在世时曾担心此孙胆大妄为,会给家族带来祸患,为以绝后患,有一次徐敬业去林子里打猎,李勣趁机派人纵火,想烧死他。大火困住了徐敬业,但是他有办法,他杀了自己的马,剖开马腹钻进去,等火头过去,“浴血而立”(《酉阳杂俎》卷十二),李勣见此情景大为惊奇。但此故事可信度不高。一般来说,森林大火,火场中间氧气先消耗光,躲到马肚子里没有什么用。这个故事,更像是徐敬业失败后有人编造的故事,用以说明这人自小是个枭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表示不信,他说:“按敬业,武后时举兵,旋踵败亡,若有智勇,何至如此!”
不过狩猎的确是一项危险的运动,唐代因为狩猎导致死伤的事情屡有发生。甚至还因为狩猎发生过一件重要的事,左右了太子的人选。唐玄宗时期,太子李瑛被杀,新太子人选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本来在嫡长子继承制之下,玄宗的长子李琮毫无疑问有竞争力,且此人品行没大问题,可是他少年时期在打猎时被野兽所伤,破相了,因此不能立。而且他头脑发昏,收养了原太子李瑛的儿子,所以玄宗更不能选择他了。最终,玄宗决定选择三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