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让更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
谨以此书献给渴望走近马克思、了解马克思、信仰马克思,立志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
——题记
董振华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经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身就具有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突破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处,把其本真的力量充分彰显出来,呈现给大家。
一、解好“惑”,解决好“所以然”的问题
我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受到了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苏联特色和历史痕迹。我们不能否认或低估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宣传普及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在有些方面存在着简单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例如,按照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运用,那么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尤其是如何说明“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给予正面回答,为此,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才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以澄清人们思想认识的困惑。
除理论体系本身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之外,还有学员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困惑,也需要我们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如何看待北欧一些福利国家的社会性质?苏联解体所带来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否定了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言了吗?如何看待“历史终结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存在剥削现象,如果存在的话如何看待剥削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结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如何理解“在资产阶级社会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创立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给予彻底说明和深刻论述,才能够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真正信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只有以深厚的学术根基作为支撑,我们才能够从更宽的学术站位和更深的理论层次上分析问题,从更宽广的视域观察现实,才能够提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观点和见解。为此,我们不仅要不断阅读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夯实学术功底,还要时刻关注理论研究前沿,从中吸收学术资源,力求做到所说所写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夯实“底”,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理论思维和提升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浩如烟海,往往给人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再加上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难以坚持下去。我结合这么多年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体悟和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学经历的感受,谈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深入经典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搞清楚“前理解”。按照哲学解释学的观点,前理解是人们对某种观念、事物在理解之前,必须具有的自我解释状态,这是理解的必备前提和必要条件。前理解是在个人的生活经历中生成的,反映的是一种个人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读者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对于有的原著段落每一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它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这是因为读者缺乏对文本理解的基本前提,即前理解缺失。因此,一个读者要想真正读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就必须深入他们撰写这些著作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之中,进行情景还原。例如,我们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对概念即“此岸”和“彼岸”,如果对“此岸”和“彼岸”这对概念不理解,就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本真思想。“此岸”和“彼岸”,是一对宗教概念,背后又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和文化传统,来自基督教,其哲学基础是新柏拉图主义。按照柏拉图理念论,整个世界可以分为彼此二元对立的两个世界,即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经验世界所有的存在都是一个有限的、相对的和条件性的暂时性存在,而理念世界是一个无限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永恒性的存在。经验世界对应的是此岸世界,理念世界对应的是彼岸世界。基督教强调和追求的是一个永恒的、完美的彼岸世界,暂时的、有缺陷的此岸世界只是达到彼岸世界的一个环节,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生活。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共产主义运动和宗教活动虽然都是主张人的解放,但是他们解放的路径和立足点是完全不同的,也就能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一再强调他们理论的“实践性”,把人的解放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
第二,体悟经典作家的崇高价值追求,悟得透“所以然”。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类解放。但是,为什么说这是他们的根本价值追求,他们为什么要主张这样的价值追求,我们为什么要坚信这样的价值追求呢?我们必须通过研读经典,去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追求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是如何统一的,去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义力量和真理力量。譬如,阅读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我们能够找到共产主义者的“初心”。虽然这篇作文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作品,里面还有宗教相关内容,但是其所宣示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是和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后相比较,其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路径有所不同而已。“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这就是马克思对人生价值追问的深刻回答。那么,他又是如何论证这样的价值追求,使其建立在真理性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呢?我们可以从其他经典著作中得到启发和找到答案。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告诉我们,他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人类解放。大写的“人”,不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而是一个站起来的人、一个解放了的人,也不是单个人或者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甚至是整个人类。和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人类解放视作一个不断革命的历史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只有用真正科学的、彻底的“人”的理论来说服人,才能够掌握群众,进而转化成为人类解放的现实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也就是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真正觉悟了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现实地改变现存的生活状态,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才能够在革命性的历史运动中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第三,体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的强烈问题意识,善于聆听时代声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根本上反对空洞的理论活动和理论说教,而是强调现实的革命实践。他在使用“哲学家”和“理论家”这些概念的时候,往往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马克思反对离开时代问题进行纯粹的理论思辨,把那些脱离时代的理论家称为“哲学家”,进行批判和嘲讽,时常以“真正的理论家”“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等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立场。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是为了学术的建树和理论的兴趣,而是为了人类解放这一根本价值主题,根据时代问题的需要而写作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深刻的问题意识。我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必须深入著作的历史语境中,用强烈的问题意识去把握经典著作所针对的时代问题,否则就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甚至成为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理论家”。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在思想性与时代问题的互动对话中完成,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强化问题意识,正确审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但是,它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必须关注这些时代课题,并为探索解决它们作出思想贡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弄通“脉”,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道统”
《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是这么来解释这句话的:“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说的就是道,道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影,而器有情有状,可感可知。比如我们眼前的杯子,它们颜色、形状、大小、材料各不同,但是都是杯子,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蕴含着杯子共同的道。道器不离,器外无道。道就在器中,道由器显,器由道生。道无器不显,器无道不立。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因为器都是具体的,有具体的用途,所以它不能脱离它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比如说手机不能当杯子用,杯子不能当话筒用,这就是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器各适其用而不相通,但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相通的是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的这些具体结论都是器,都是适用于特别阶段、针对特别问题的,不能把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事情照抄照搬到另一个条件、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点。这种照抄照搬是教条主义,在不懂变通的情况下邯郸学步,难免会在固守和僵化中离经叛道,因为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同时,“万变而不离其宗”,任何变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个大道,如果离开了道就是离经叛道,无论打着创新或者发展的名义或者是其他之类的口号,实际上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任何一个政治理论体系都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是其价值,也就是它主张什么,追求什么,这决定着其本质和灵魂;另一个是其逻辑,也就是它如何论证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决定着其特点和方法。所有的理论观点都是用一定的话语来表达价值和逻辑的,缺乏了价值的逻辑只能是抽象的逻辑推演,离开了逻辑的价值只能是独断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它的价值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它的逻辑就是唯物辩证法,价值和逻辑共同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党人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与思想的奴役和压迫,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价值追求和逻辑起点。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论证和实现这样的价值追求呢?就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价值论统一到人类解放的实践论中。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统”,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
这个“脉”是逻辑和价值的统一。一个理论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仅仅是独断地给出结论,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说服人的。一个理论所坚守的价值,能否让别人认同甚至信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运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论证。我们可以看看马克思的著作,里面没有独断论的东西,其结论都是从严密的逻辑中得出的,其崇高的价值是通过逻辑的力量而彰显出来的。我们以《共产党宣言》为例,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通过辩证法的逻辑,充分论证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的。《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但是并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攻击和谩骂,恰恰相反,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这就是辩证法的逻辑。由于资本主义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历史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然而根据辩证法的逻辑,“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恰恰也是最终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这正是资本主义应该灭亡、必然会灭亡的内在原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的每一个结论,都不是强加给人的,而是在字里行间自然走出来的,读者读着读着自己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完全是逻辑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追求,这一科学结论不正是在辩证法严密逻辑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而得出来的吗!
在这点上,我们的政治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者都要向马克思学习,避免独断论的倾向。也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是从根本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道统”,即人类解放的价值主题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也才是深刻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不断发展着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理论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与崇高的价值立场坚守,在逻辑和价值的统一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够让别人真信、真服,这样的政治理论才有穿透力和说服力,才能够掌握群众,从而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四、讲清“进”,解决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一脉相承的“脉”是什么,与时俱进的“进”又是什么?如前所述,阅读经典不只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经典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统”。只有找到了这个“道统”,我们才能够明白哪些是应该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是永远都不能够背离和抛弃的,否则就是离经叛道。也只有找到了这个“道统”,我们才能够坚守这样的“道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解决现实问题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从而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和基本逻辑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就是人类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道”。道就是行之道,道就在行之中,离开了行就无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就是通过历史性的革命性实践,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的共产主义。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共产党人要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崇高价值,就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唯物辩证法改造世界即照辩证法办事,不能拘泥于具体的结论和固定的策略,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我们要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永远不能丢的就是其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和科学态度,其他的具体结论和做法都可以而且必须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我们要通过有计划有重点地研读原著,从根本上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从根本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基本理论与创新理论的相互关系,做到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社会,它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的结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进化论等近代自然科学重大发现的基础之上,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内核”等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哲学革命,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