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强抢王粮
祭足率郑军直抵温城。
温城,是郑国与周王室直辖地盘的交界处,但隶属于周王室,严格意义上讲属于当时的王畿内一个叫苏国的内诸侯地盘。
什么是王畿呢?周王朝时,把王朝都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
周王朝曾经有两个都城,一个是镐京,一个是洛邑。所以当时的王畿便是特指镐京周边千里之地,以及洛邑周边直接统治的区域。
随着歧、丰、镐地区被周王王赏赐给了秦国,所以这个镐京王畿千里之地,便全部属于了秦国。
现在的周王朝的王畿,只留有成周、洛邑、王城等主要城邑以及周边一些土地。
这些土地上,有一种诸侯国,叫内诸侯。
内诸侯,即王畿之内的诸侯,这种诸侯国的产生,是因为周王朝的王室子弟及卿大夫都有所食采邑,其采邑就在王畿内,故称内诸侯,或称内封国。
相对于内诸侯,则有外诸侯,外诸侯即如鲁国、齐国、郑国等被封在王畿之外的诸侯。
内外诸侯的政治级别是相等的,即大家都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但两者最大的不同便是内诸侯只享受周王朝给予的俸䘵,没有世袭权。
而外诸侯不享受天子给予的俸䘵,但享有世袭权。
所以,没有一个内诸侯是能够发展壮大的,所有的内诸侯依附于周天子,天子强则内诸侯强,天子弱则内诸侯弱。
如原镐京周边的那些内诸侯,当周平王东迁都城于洛邑后,那些个千里之地内的大小不等内诸侯,要么都搬去洛邑,要么就被秦国、晋国等后来的大诸侯合法吞并,或干脆被西戎北狄一把灭了。
这个苏国,作为周王朝内诸侯,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前身为夏朝时建立的温国。
到了商王朝时,温国以苏为名,成了苏国,都城温邑,约位于今天河南焦作市温县。远古四大美女之一苏妲己,便是苏国公主。
后来,苏国助周伐纣,因功受赐十二邑,成为大周王朝一个重要内诸侯。
如今,郑国大夫祭足率领郑军,自白玉门渡口渡过黄河,直抵苏国都城温邑。
祭足向温邑人说明了来意,意思就是今年郑国遭遇到了自然灾害,收成不好,特来此地“借”粮。
这种前无古人的借法,温邑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再说,温邑作为苏国这个内诸侯的都城,是属于王室的直属领地,当地守将无权将周王室的粮食借给任何一个诸侯国。
但温城大夫也素知郑国兵强马壮,特别是这个祭足大夫,别看文质彬彬,但刚刚说的话里,其意相当地藏刀啊。
温城守将无奈,只好陪着笑脸道:“大夫啊,这事我们真的不能自行决定哦。要不,大夫先在温城呆几天,待我们请示天子后再答复你?”
祭足笑了,摆摆手道:“这太麻烦了,反正现在正好麦子也熟了,我们带了镰刀,自己割就是了。”
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狼似虎,不多时便将温城郊区大片的麦子收割了,郑军满载而归。
温城大夫是又气又急又怕,还想讲理?还想拼命?拉倒吧,自认倒霉并立即向天子汇报得了。
这样,祭足带兵今天来收割,明天又来收割,不但将温城的麦子抢光,还到了成周一带,将成周的麦子也都抢光。
这两地大夫都无可奈何,只好派人禀报天子。
祭足两次受命强抢、偷割周王室的粮食,帮郑庄公出了心中的恶气,给了周桓王一点颜色瞧瞧,算是报了自己在朝堂之上公然受辱之仇。
但郑庄公此举,也把自己与天子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并最终引发了郑国和周王室的冲突!
如果没有这一过节,郑国一直按着周礼,上扶天子下征戎夷,威加四海,那相信郑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在那个年代,礼字当头,是一个国家立国之基,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但郑庄公这一次小不忍真正乱了大谋,以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出心中一口恶气,实在是大可不必。
郑国为何只能在春秋之初小霸天下,而不能长霸?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郑庄公个人的性格。
这里,郑庄公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胸襟不够的问题,还有便是过于自信的问题。
所以,史学家们在评判春秋列国诸侯时,郑国被排挤在春秋五霸之外,居然还不如那个草包齐襄公。
当然,这也是百家百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不管如何,郑庄公确实是春秋初期一颗耀眼的明星,在他的年代,诸侯各国几乎无人能敌。
果然,周桓王收到消息后勃然大怒:“好哇,你这个寤生,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还真不知道马王爷长三只眼!”
他摆出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传令六军,作好战斗准备!
六军?
是的,按大周王朝军制,大国诸侯可设三军,小国为两军,甚至有的只有一军。只有周王室,可设六军。
小伙子当上天子后,还真没有用过兵。在他的眼里,天子神圣不可侵犯,想当年先祖周文王、周武王时代,那是多么伟大的时代。
到了自己这一代,务必要复兴周王室,那便从这蛮横无礼的郑国开刀吧!
但周桓王还未把这阵冲动过足瘾,卿大夫周公黑肩站出来给他泼了一头冷水:
“陛下息怒。郑伯虽然过分,但他毕竟是王朝卿士。而且这也仅仅是属于边界小事,可能也仅仅是边界带兵的人不懂道理而已。
郑伯可能并不知情,如果此时起兵讨伐,理由并不充分。再者,凭目前咱们的兵力,我们可能还不是郑国的对手。
臣建议隐忍不发,看看郑国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如果他们一味的无理,我们可以诏令全天下来勤王讨伐不迟。”
这一番话句句在理,头头是道。
周桓王听后默然,细细想后,觉得也只能如此。于是道:“爱卿所言甚是,那便依爱卿所言。但务必扩军备战,因为予一人与郑国,迟早有那么一战!”
当时周王室与郑国,为了谋求互相信任,不惜采取创历史记录的天子与臣子人质互换手段,貌似暂时达到了目的。
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么?
仅仅过了一年,便发生了王室与郑国公开不和、郑国立即通过强抢你天子粮食以示不服的事件。
这叫什么?用史料的原话便是“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后来,这句话便被引申为所讲的话不是发自真心的,哪怕是互为人质也没有用。这便是成语“言不由衷”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