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分封京城
郑庄公,姓姬氏郑,名寤生,生于公元前757年,薨于公元前701年。
公元前744年,年仅13岁的世子寤生即郑国国君之位,史称郑庄公。这是一位被伟人都评价为很厉害的春秋时期著名国君。
郑庄公时代,郑国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郑庄公寤生不但南征北战威震天下,更成功地挫败了国内的叛乱,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应该说,郑庄公是站在巨人父亲的肩膀上开启他的春秋江湖的,必须得有一番大作为。当然,他在有大作为之前,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家事。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个国家无论有多么强盛,难免有君主琐里琐碎甚至苦不堪言的家事。
但那个时代,君主无家事,君主的家事往往便是上升到国家利益的大事,郑国也不例外。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郑国太后、郑庄公生母武姜。
一般情况下,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天下没有不疼自己孩子的母亲。
但这个武姜却是另类。
郑庄公寤生是她的亲生儿子,但她对自己的儿子非但不疼爱,还有一种恨不得他早点死的恶毒念想。
原因很简单,因为郑庄公是难产而生的。
按理,寤生当了国君,武姜应该没有什么想法了,但她偏偏不甘寂寞。
她有她的想法:一定要让心爱的段儿取代令自己讨厌的寤生成为世子,然后成为郑国国君!
在享受着太后荣华富贵的每一天,她把全部心思用在如何去算计自己这个当上了国君的长子上。
郑庄公的烦恼将成为她的快乐,郑庄公的快乐便是她的烦恼!
一个人,有了追求,便有了动力,活在动力之中的她,感到精力充沛,人生充实无比。
是的,寤生,你这个国君,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总有一天,我心爱的段儿将威风凛凛地坐上君主这个宝座。
寤生,你等着。
她的第一步,便是帮助公子段争地盘。
武姜直接对郑庄公道:“你现在是国君了,拥有数百里的地盘。可你弟弟那个共城,人烟稀少,难以容身,你难道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吗?”
共城,今河南省新乡辉县,当时仅仅是一个小城邑。
郑庄公看着这个怎么看也不像他母亲的女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从小到大,自己几乎没有得到过来自母亲的一点点温暖,甚至是受尽了这个女人的白眼与讥讽。
如果没有英明的父王,自己可能老早便被不知道是哪一个精神病患者拍砖成植物人,或者莫名其妙地失踪,甚至直挺挺横尸在哪个角落。
现在她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谁说妇人不得干政?她毕竟是母后哦。虽然这个女人的几根肚肠自己一眼便看穿,但对于母后的礼数是不能失的。
对于礼数,是自己必须坚持的。自己必须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哪怕是表面文章,也要做得很美丽!
所以,尽管他对这个女人相当的厌恶,也对这种要求相当的反感,但他是绝不能表露出来的。
于是,郑庄公很恭敬地对武姜道:“母后吉祥。那按母后的意思,寡人该怎么办呢?”
“把制邑封给段儿吧。”武姜直截了当。
制邑,即今天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部的汜水镇,郑国东迁就是暂借原属于东虢国的制邑为临时都城。
据说,周天子穆王在此关过老虎,所以民间也叫虎牢关。三国演义里有一出戏叫三英战吕布,便在这里。
这可是一个战略要地。打三国志游戏时,唯占据虎牢关,才可北上攻占洛阳,进而进逼长安,以及向南拿下许昌。这都是全世界最富庶的宝地哦,有了这些地盘,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郑国东迁中原后,郑武公抓住机会扩张领土,连续灭了郐国、东虢国、胡国等国,并将原属于该些国家的一些小诸侯城邑都吞并为郑国附庸。
郑国因而迅速壮大起来,引发诸侯们议论纷纷,天子周平王都觉得有必要压压郑国势头,于是要求郑国归还制邑。
正因为制邑如此重要,所以郑武公想尽办法示好周平王,勉强保住了制邑,只将制邑以西土地还给了周王室。
从此,郑武公在制邑加强城防建设,强化关隘防备,将制邑建成拱卫郑国的重要军事重镇。
这样的战略要地,怎么可以分封呢?
不管是谁,都不给!
年仅13岁的郑庄公拒绝了,理由相当充分:“母后,不是儿子不肯,制邑乃国家要冲,事关国家安全,先君武公曾经说过不得分封。”
武姜其实也知道这个要求是过分的,她也只不过是试试郑庄公,同时也算是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漫天要价,让你就地砍价就是了。
果然,郑庄公不答应,她便提出了另外的要求,也算是退让了一步:“那京城呢?先君武公可没说京城不得分封吧。”
武姜说完,冷冷地看着郑庄公。
郑庄公面露难色,低首不语。京城在荥阳,虽不如制邑那样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地位,但政治地位仅次于都城新郑。
郑武公解放了商人后,将这些原来是奴隶身份的商朝遗民的积极性发挥了起来,动员他们参加国家城防建设,将京城建设成为一个超标准的大城。
以前郑武公经常在京城朝会群臣,俨然是郑国陪都。将京城封给公子段,实际上便承认了公子段的地位相当于郑国的第二国君。
见郑庄公脸有难色,武姜大怒道:“看来国君是不愿意了,既然如此,那请国君把你弟弟从郑国赶走吧,同时也将老身驱逐出郑国吧,让老身母子俩自生自灭好了。”
这相当于以死相逼了:你小子再不答应,那老娘死给你看!
这种不作不死的模样,换一般人也许就这样想了:你死便死好了,这种威胁对于堂堂一国之君又奈之如何呢?
但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孝道是一切礼数之根本,特别对于君王来说,孝意味着忠!
一个普通老百姓不孝于父母的表现之一便是不听父母的话,甚至明知父母的要求有时是错误的,也要基本听从。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便流传下来一句话:做大三分无理。意思就是长辈在晚辈面前,可以有三分的不讲道理。
这还算是客气的。一般,在春秋战国时代,如果一个孩子顶撞父母一句,相当于现在的孩子打自己的父母一顿!
历代的君主,都将孝列为治国之本,如清朝的康熙、雍正等明君,都是要天天向太后、太皇太后问安的。
后世还有举孝廉,就是你可以什么都不会,但如果大家公认你很孝顺,你便具备了可以被推举为官的资格。
对于刚即位的郑庄公来讲,同样也是需要这个孝礼。尽管他心中是很恼恨这居然是自己母亲的女人,但至少不能公开顶撞她。
忍人所不能忍!这是雄才大略的一国之主基本素质。郑庄公赶紧施礼道:“母后息怒,寡人答应就是。”
就这样,京城便成了公子段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