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语篇分析
2.1 语篇分析的理论源流
20世纪60年代,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话语转向”,这带来了语篇研究的空前繁荣,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开始涌入语言分析领域,并将语篇分析发展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面,笔者将着重讲解语篇分析与三种学科融合的具体情况。
2.1.1 语篇分析与语言学
若语言学研究是一棵大树,语篇分析便是树上最为粗壮的枝干中的一枝。首先,语篇分析为语言研究的不同方向提供了无限可能,如语义学、句法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其次,语篇分析与传统语言学领域的音位学、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历史语言学相结合,能为分析语言要素、揭示语言变迁的过程提供新方法和新视角。采用语篇分析视角研究语言学问题,不仅可以探索语篇的实质,其研究过程及结果也将有助于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随着大型语料库的建设以及语篇分析软件的更新,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语篇分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拉德(Conrad,2002)认为,语料库语言学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语篇: ① 分析特定语言特征的使用特点;② 探究某一语言功能的实现方式;③ 分析语言变体的特性;④ 研究完整的语篇中某一特征的出现情况。
2.1.2 语篇分析与认知心理学
语篇和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语篇是研究认知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认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组成内容。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语篇来探索认知,也可以通过认知来解释语篇。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将语篇内外部的连贯关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并强调对影响语篇生成和理解的语言因素(如语篇标记、衔接关系、指称等)的研究,以此来了解语篇过程的实质。另外,学者们不仅对记忆、阅读、表达、推理等语篇过程进行实验或定量研究,还关注人们在使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段时的认知过程、信念和情感等因素,探索其在语篇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认知科学领域的许多理论都在语篇分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① 可及性理论(accessibility theory): 可及性通常指人在生成和理解语篇时,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基于可及性理论的语篇研究主要研究指称形式与认知状态之间的关系问题;② 语篇世界(text world)理论: 语篇世界是一种心理结构体,是由语篇本身初步界定、并由语篇中的指示成分和指代成分具体界定的指示空间(deictic space)。语篇世界理论不但对语篇的理解和生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且在语篇的文体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苗兴伟,2006)。
2.1.3 语言学与社会学
语篇与社会息息相关。语篇是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社会行为或互动,作为一种行为,语篇包含着特定的意图和特定的结果。希夫林、坦宁和汉密尔顿指出,语篇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社会成员利用语篇来进行社会实践并实现社会任务。近年来,批评语篇分析、政治语篇分析以及机构语篇分析等领域的发展都体现着语篇分析与社会问题结合的可能度之高,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
而这种热切的关注在批评语篇分析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该领域的不同学派对社会问题给出大量语篇视角的分析和批判,其中的主要流派包括以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为代表的社会变革论,以范代克(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socio-cognitive approach),以沃达(Wodak)为代表的语篇-历史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以韦瑟雷尔(Wetherell)为代表的话语心理学,以克雷斯(Kress)和范乐文(van Leeu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等等。在这些学派中,有的以社会理论为导向,较少描写和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有的则侧重语言分析;也有的将社会理论和语言特征两者相结合进行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