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科幻原本应该这么轻松有趣

■ 拉 兹


一本书让编辑来写序言,是不太合适的,编辑理应做一些幕后的工作。但因为和作者是老朋友的关系,加上《异乡人》这本书是我在E伯爵动笔伊始就磨着要过来的,作序竟成了不能推却的义务。不过,由于身为编辑的特殊原因,倒是可以借此机会,谈一谈对这本书和科幻小说的一些理解和思考。

这几年科幻出版很热,热得很多作者、编辑以及读者都有些无所适从,热得市面上突然就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科幻图书——这里的“奇奇怪怪”当然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其中一部分是指小说的质量,另一部分则是指小说的宣传方式——比如言必称“硬科幻”并与《三体》作比较。当然,在现在的环境下,虽然不能说无可厚非,却也是无可奈何了。

面对这样的变化,读者只能擦亮眼睛、做好功课,顺便祈祷好运;而作为科幻编辑,只能祈祷鱼龙混杂之下,能够诞生出更多种类的科幻小说,而不是所有作品一味地挤“硬科幻”这条独木桥,甚至只是把“硬科幻”当成标签、用于攀附《三体》做吆喝。

科幻小说是类型文学,但和其他类型文学一样,它不应该是冰冷单调的钢本色,而应是百花齐放的绚烂多彩。更何况,科幻并不像历史、言情或者其他某些类型文学一样,是一种特定的故事元素,科幻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方式或者说背景色调,因此可以拥有更加宽广的风格空间。换句话说,科幻其实是并未发生的现实,是现实世界在更多时间节点和更多空间节点的投影,因此本来就应该而且可以包含其他所有类型文学。从这个角度看,把以虚构的科学技术为主要特色的一类科幻称为“硬科幻”并当作某种分类标签当然未尝不可,但现在很多人显然不是这样,他们是把“硬科幻”当成了宣传点——在他们心里,“硬科幻”似乎天然地拥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虚妄的优越感。且不说把科幻简单粗暴地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是否科学和必要,单纯强调“硬科幻”这件事本身就是狭隘的。事实上,从历史上看,真正被更多人接受的作为文学而非娱乐商业的科幻中,所谓的“软科幻”成就可能更高。一味强调“硬科幻”既是对科幻的不尊重,更是对科幻不了解的反映。

正因为这个观点,我历来是反对所谓“披着科幻皮的××”这种说法的。类型文学从来不是分门别类的中学课本,往往互有交叉,甚至不同类型文学之间的碰撞,更能激发出绚烂的火花。从发展历史看,科幻小说也从来不是与其他类型文学水火不容的。文学史上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就是典型的恐怖小说;对科幻小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爱伦·坡更是一位恐怖小说大师;举世闻名的阿瑟·柯南·道尔不但是侦探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科幻小说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科幻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有恐怖小说、冒险小说、奇幻小说、推理小说、爱情小说等各种类型文学的陪伴和扶持。不同类型文学之间的碰撞、交织以至融合正是推动各类型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当然,这种碰撞、交织乃至融合不可避免地有主次之分,或偏重于科幻,或偏重于其他,但因此就说那些科幻处于相对次要地位或者没有浓墨重彩描述的小说就是“披着科幻皮的××”进而鄙视之、抵制之,完全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甚至数典忘祖的“科幻原教旨主义”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类型文学的交叉对创作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因此也产生了相当一部分质量不佳的小说。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当然遗憾,但不能因此就去辱骂抗议,你可以不看不买,更可以批评批判,但不能因此说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此外,由于近年来科幻出版的热潮和市场的青睐,一些的确不是科幻小说的作品略施粉黛便以科幻小说之名出版、宣传。对于这种小说,同样可以不看不买,可以不认同这种商业操作手法,却不能说它们因此就不是科幻小说了——它们只不过不是你心中的科幻小说或者我们心中的科幻小说,但它们中并不乏优秀之作,也的确丰富了科幻小说的内涵。

经过数十年清贫而寂寞的坚守,中国科幻终于迈出科幻圈,向外走了一小步,但也只是刚刚迈出科幻圈向外走了一小步。而一旦迈出这一步后,除了坚守传统这一不可或缺、不能丢弃的类型之外,与其他类型文学的融合将是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式,甚至是越来越常见、越来越重要的方式。对此,真正的科幻迷应该以开放和成熟的心态坦然接受,毕竟我们心里能够容下无数个宇宙。

其实,各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得到充分发展,正是一个国家科幻文学繁荣的反映之一。没有“披着科幻皮的历史小说”,就没有《星球大战》;没有“披着科幻皮的恐怖小说”,就没有《异形》;没有“披着科幻皮的爱情小说”,就没有《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即使中国科幻小说得到了充分发展,各种类型的科幻小说也是必需的,包括那些“科幻元素”并不突出的科幻小说。更何况,中国科幻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高傲地“清理门户”“闭关锁国”的程度。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文学的交叉和融合,我的态度不但是不反对,而且是鼓励的,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各种类型文学的优势和特长,产生更多的创意,诞生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功利一点说,才能吸引更多的成熟作家甚至名家参与到科幻创作中来——这也正是我从E伯爵那里要来《异乡人》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很多知道伯爵的读者来说,她的作品一直都是以推理小说或者奇幻小说为主,但《异乡人》并非是蹭科幻出版的热潮。事实上伯爵很早之前就创作过很多科幻小说,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短篇作品,出版过科幻长篇,跟我一起合作过科幻电子杂志,她创作的中篇科幻小说《吞噬鱼》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但跟很多跨界作家一样,她创作的这些科幻小说和传统科幻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具有明显的内容、风格乃至气质差异,这也是很多其他类型文学作家创作了科幻小说而不为传统科幻读者所知的原因之一。但在今天,在这个中国科幻终于迈出“科幻圈子”迈向更广阔世界的今天,是时候让他们跟更多科幻读者见面了。

不过,选择《异乡人》还是有些冒险。它不但不是传统的科幻小说,即使站在不同类型文学跨界的角度看,科幻的部分也是非常“弱”的;而且,熟悉马克·吐温的半自传体游记《苦行记》的读者能够轻易看出《异乡人》与这部名著气质风格的相似之处:从故事的发生地和时代,到淘金狂热下的百态众生,再到充满历史感的西进运动、种族歧视,甚至连章节标题的格式,《异乡人》都进行了刻意的模仿。但我仍然很欣赏这部作品,因为作者模仿的只是形式,相似的背景设定更是激发故事中人物困境的必要条件,更能产生荒诞的喜剧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创作技巧,也是隐藏在整部书中的“梗(哏)”。这种背景和形式上的“拟态”显然是成功的,能够给科幻读者带来全新的感觉,特别是西进运动、淘金时代、华人劳工、种族歧视等等熟悉又陌生的元素,在疏离感和好奇感之间取得了恰到好处的张力平衡。作者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的创作经历,则让整个故事的情节性更强,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此外,不管是人物对话还是情境描述,随处可见的马克·吐温式幽默更是让阅读变得轻松起来。在这部书中,你不用担心人类的未来,不用担心什么怪兽或者天灾,不用担心科技会被坏人利用,只要看着两个误入19世纪的现代宅男在美国西部荒野中窘迫地冒险,在紧张的担心和没心没肺的调笑中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经历阴谋,收获友情,直到最后一刻来临时舒心一笑。

是的,笑,可能是阅读这部作品时最常见的表情。或许是并非“科幻作家”的原因,包括伯爵在内的跨界作家并没有背负被传统科幻作家视为天职的多少有些沉重的思索,对他们而言,创作科幻小说只是记录一个个或紧张或有趣的故事,更容易轻装上阵,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了乐趣的事情。这种有些“玩乐”的心态在国内的科幻小说创作中并非没有,却很少被当成“值得宣扬的事情”,但这其实正是创作力的重要源泉——即便不是最重要的。

科幻创作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类型文学的重要特点,那就是其更加彰显的亚文化生活影响,因此对某些科幻桥段、科幻概念和科幻人物的共鸣——也就是玩“梗”——成为科幻爱好者心有灵犀的重要乐趣。美国作家恩斯特·克莱恩的《玩家1号》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玩“梗”的集大成之作,并通过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头号玩家》将“梗”的乐趣传递到科幻爱好者之外的一整代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种玩“梗”只有在轻松恣意的心态下才能最流畅地融入故事,让人兴奋的是,在《异乡人》中你能同样感受到这种发现“梗”、懂得“梗”的巨大乐趣。除了前面说的关于《苦行记》的“梗”,各种关于科幻、西部、动漫的“梗”更是随手拈来,我甚至怀疑《异乡人》可能除了是《玩家1号》之外最多“梗”的科幻小说之一,找“梗”也成了本书不同于其他原创科幻小说的另一个有趣的特点。

总之,这部融合了西部小说、推理小说、幽默小说和科幻小说的跨界作品,能真正让你耳目一新、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