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母爱是放手
几乎所有父母都强烈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想把自己年轻时摔倒的“坑”为下一代填上。而下一代在不断成长,想走自己的路,觉得哪怕摔倒了也无妨。但是如果没有把孩子当成他者,和孩子之间没有界限感,就会在两代人之间造成隔阂。真正的母爱是放手,能不能放,这是两代人可否处好关系的关键所在。
孩子出生时,百分之百依赖父母。后来他的世界越来越大,最后完全脱离父母。而父母最初对孩子零依赖,后来他们越来越老,最后百分百依赖孩子。然而,如果两代人关系搞僵,晚年的依赖则无从谈起。能否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是一切关系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有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10多年没回家过春节,6年前在社交圈屏蔽了父母,断了和家里的所有联系。12年里只回过一次家,还是因为要换身份证。他写了万字长文来控诉父母,文中逐一阐明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和原因。
小的时候,母亲总是按照自己喜好来包办他的事情。母亲本想再要一个女儿,但因政策不允许,没有实现。在他两三岁的时候,喜欢把他打扮成女孩;学校规定文艺演出穿短裤,母亲强迫他穿长裤,让他觉得很丢脸。他喜欢奥数,但是父母并不支持他去学。到北京读书,父母要求他给大姨打电话请求照顾;出国留学,父母又到处托朋友照顾他。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对家长的做法很是生气和反感,觉得是对他的控制。他认为父母从来没有尊重过他,不和他平等交流。
回国后,他收到过父母的邮件,希望和他聊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儿子与父母的关系至此打住,他们都没能重新梳理两代人的关系。
儿子不回家,父母只好向亲友解释儿子忙。有人问这个小伙子:“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让你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你现在采取这样决绝的态度,想过他们的感受吗?”儿子竟然回答:“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如果毫不松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一定会和渴望自由地活出自我的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母子之间都需要为建立彼此间亲密关系而做出努力,并非母子间天生会关系密切。父母如果对子女横加干涉,孩子在缺乏尊重之下长大,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甚至可能是孩子的一生。亲密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父母对儿女是否有足够的信任?孩子希望被善待与尊重,希望自己能在和父母的相互关系之中得到满足。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能让他获得这种感觉吗?现在两代人的关系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君臣父子,不是一种服从关系。如果两代人要想处得好,亲密关系中了解、关心、一致、信任、承诺、依赖六要素哪方面都不可忽略。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关心是无条件的吗?父母的言行是否一致?能真正信任成长中的孩子吗?父母的所有承诺兑现了吗?彼此间没有依赖,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实现。
不少家长忽略无数件小事累积起来,将会对孩子构成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心理学上叫“微小生活事件创伤”。有两点是父母特别需要留意的: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这是父母从小引导和培养孩子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如果孩子比较敏感,加之自我认知欠准,过于自恋,又没有其他方式纾解内心抑郁,就会影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其中也包括和父母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家长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父母希望孩子获得自己未曾拥有的成绩,孩子经常肩负着一个家族的希望。“永远要做第一名”的激励竟成了伴随孩子一生的魔咒。无限的追求完美,使孩子争强好胜,容不得半点失败,这甚至成了抑郁症的起点。
案例中的儿子对自己做出比常人更愤怒、更具攻击性的反应,做父母的能不痛心疾首吗?!自己辛苦养大的独生子,断绝一切音信,对正在老去的父母来说,无疑是生命里最强的痛楚和残酷。因为独生子女政策,所以母亲没机会再生一个女儿。这事搁在这个家里,成了困扰儿子成长的大事。如果他的母亲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也许这种伤害是能够避免的。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得用心观察和分析孩子的天性,充分了解孩子,才可能选择与之匹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天性禀赋差异甚大,得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对待不同的孩子。很遗憾,案例中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还待修复。
作为独生子女的母亲,对孩子是万千宠爱集一身。当孩子长大,该如何做才依旧是一名慈祥、可爱的好母亲呢?这并不是容易得到的答案。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人权利,不明白他们个人隐私的边界所在,随意冒犯、越界行为的出现,随着儿女逐渐长大,反感只会越来越强烈。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身心健康的关键性保障。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没有顺畅的沟通,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父母都做得不到位,也有成功的范例。
有一家,父母与孩子皆事业有成。这位母亲并未感到儿子有过明显的逆反期。她对儿子从不无原则地絮叨,总是平等、民主地对待他。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总是先和他商量,让他能体会到理解和平等。起初他们一家在外地工作,政策允许子女户口迁回北京。那时正赶上儿子小学毕业,可以直接到北京考中学。但两地的课本有差异,他考试的成绩一般,连区重点中学也上不了,只能按片儿分配到一所普通中学。那所中学排名不太好,号称“胡同串子”的孩子多。这些孩子中有的不好好学习,打架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胡闹往往影响了其他孩子听课,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上不去。
有人提醒说,可以让孩子在北京的小学复读一年,第二年考个好学校。母亲与儿子商量,他不愿意。他觉得复读就是降级。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果然,在那所中学经常有同学故意挑衅、欺负他,但他从来不说,也没有后悔之意。从这个学校出去后,他有了应付社会负面影响的抵抗力。儿子在这个学校的经历让他一生受益。
这位母亲,从来不把谁谁家的孩子是博士、谁谁家的孩子出国留学挂在口头,她明白这会无形中会带给孩子精神压力。她觉得儿子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如果父母总想按照自己的理想愿望塑造儿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越亲近的人,越需要界限感。如果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内,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大家都过不好。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内,家长意志有多强,逆反的离心力就有多大。这位母亲的教育成功了。如果父母潜意识中总想参与到儿女的人生中,不能接受自己在孩子的世界里变得不重要;仿佛他们并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忽略自己已有的亲密关系,只剩下和孩子相濡以沫。这种一辈子和孩子捆绑在一起的心态,不可能真正放手让孩子独立。甚至有可能无意中让孩子对自己深度依赖,永远离不开父母。界限并不意味着对家人的疏远和隔阂。有两点特别需要提醒:
建立平等关系。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与儿女之间不是一种隶属或绝对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孩子一旦长大,就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做父母的得设法自己满足自己,谁都不可能随时随地满足他人,不能依赖从孩子那里获得幸福感。不然一旦孩子不合父母意愿、不受控制,便会情绪崩溃。没有丰富内心的父母,只会在孩子的世界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言行会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敬意。
要孩子独立,父母得首先学会独立。尊重孩子,他才会尊重你。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不可以随意打听孩子的秘密。清晰的界限,是一种成熟的心态,在活好自己的同时,尊重、支持孩子的选择。如果他对父母的智慧、言行、品德都认同,他还逆反什么?得允许孩子从自己的世界慢慢飞走,并有意识地把孩子空出来的地方填满。要求孩子多些孝心,尽力满足父母的潜在需求,儿女也会感觉活得太累。最后变成老人活得心酸,孩子活得心累。
试着过一份不靠孩子支撑的生活,这样大家才会都活得精彩。不然就算强迫孩子听话,也不会真正感到舒心和快乐。